几回清梦到李庄

时间:2022-10-16 07:31:38

李庄,一个地图上没有标注的地方,从 1800年前向我们走来,历经风雨、从容安详。1940年之前,她的身影一如既往地模糊,如万万千千的中国乡村小镇,如古往今来、无以计数的无名百姓。1940年10月的早晨,一声尖利的轮船汽笛鸣叫刺破了薄雾浓罩着的长江边李庄小镇的宁静,民生公司的长江航运船在这里靠岸,卸下数以百计的木箱。江岸边,面容憔悴、清瘦冷峻的董作宾轻叹了一声,紧皱许久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一下。董作宾是第一批到达李庄的南迁人员,在他之后,同济大学的全体师生过来了,被安置于李庄镇上的九宫十八庙和“湖广填四川”以来建起的各地会馆之中;历史语言研究所和中央博物院的其他同仁也陆续到达,栖身于距离李庄镇还有七八里之遥的板栗坳栗峰书院,四野田地麦陇,犬舍鸡笼;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到达李庄时,仅剩下了区区五名队员,几乎是弹尽粮绝,傅斯年为这个民间社团的生计奔忙许久后,终于把他们招到历史语言研究所麾下,安置于已经拥挤不堪的板栗坳民宅内,解决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和其他几名成员的生计问题;陶孟和与他的社会科学所也住在李庄镇外的乡间民宅中,如果不出门,几乎可以与世隔绝于莽莽群山下的田野之中。

这些异乡客到达李庄之前,李庄人口不足3000,在1940-1946年期间,陆续有1.3万拖家带口的中国文化精英来到这里。李庄,变成国内外的信封上写上“中国李庄”即可送达邮件的知名地方。她像是燃起在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熊熊篝火,驱寒保暖,给了饱受国破家亡之痛的人们熬过漫漫黑夜的温暖时光,周转流徙多年的学术精英们在这里停下了惊恐的脚步,拿出封箱多时的学术研究资料,在这里,他们暂时与战火隔绝,得到些许安宁,暂时在偌大的中国放下一张张小小书桌,李庄成为抗战时期位列重庆、昆明、成都之后的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六年时间只是历史上的弹指一挥间,但是,民国文化精英群集李庄的六年,也许是李庄这个千年古镇最华彩的一个章节。

若干年后,每天都有无以计数的白发老者故地寻访,每当他们从变化巨大的古镇中找到容颜依稀的旧日痕迹时,总是忍不住清泪涟涟、唏嘘慨叹。苏兆南、霍藻润在同济大学迁址李庄后在此就读多年。他们,曾经在东岳庙听过课;曾经在扯谎坝的新闻墙上慷慨过国事;在浓荫苍翠的茶园里和教授同学研讨学问、交换信息、萌动青春的热情;他们,曾经爱慕过李庄本地的少女,悄悄藏起渴慕的心声。1949年苏、霍二人相继离开大陆,苏兆南后来出任台湾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霍藻润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不约而同地寻访李庄,本不相识的两人在禹王宫前攀谈一番后,意外发现彼此是校友,甚至有听过同一堂课的缘分。几十年过去,游子心中的李庄岁月,无疑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他们写信给四川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希望在当年同济大学校本部禹王宫立一块碑,由他们设计图纸并出资修建。后来,在东岳庙下,一块“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的碑被立了起来。碑的西面,有苏、霍二人撰写的一副对联,联语是:

忆当年,油灯寒窗,唯德意志是瞻,回首远望,难忘此生互尝甘苦;

到今朝,异域有成,依美利坚作范,饮水思源,缅怀昔日共济同舟。

上一篇: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问题探讨 下一篇:康复新液在胃溃疡治疗中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