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作用

时间:2022-10-16 07:29:06

教师职业道德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作用

【摘要】高校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的责任,更被赋予提高民族素质、树立行为模范的重任。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心理和生理趋于成熟,收到外在的环境影响,心理危机产生几率大。本文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职业道德想结合,探讨其之间的关系作用。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危机干预

当代社会,高校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的责任,更被赋予提高民族素质、树立行为模范的重任。高校教师道德建设作为之间面向大学生的直接作用力,日益成为高校管理者的工作重点。而随着十后国家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心理的波动较之以往也更为复杂多样,心理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心理和生理趋于成熟,同时也受到来自于择业就业、接纳社会环境的影响,情绪较为敏感,心理危机产生的概率较高。在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危机应对之外,高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支持作用不容小觑。

一、严谨治学,促进心理教育落地发芽

作为高校教师,要以弘扬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为己任,同时也要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严谨治学是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的的有力保证。严谨的教学风气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潜移默化的带动学习风气,促进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潜心钻研、广闻博知、严谨治学的教师更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重,而少数滥竽充数、安于现状的教师不仅教学质量不高,也会受到来自学生的质疑。得到学生认可和尊重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更好地影响、鼓励学生,而优良的学风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对教师自身起到积极影响。这种良性循环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显现,指引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学习观,拉近师生距离,这就为心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大学生心理教育是长期且重要的工作,而在工作开展中往往由于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无法收获预期的效果,因此除了增加集体活动、加强心理辅导等之外,日常教学活动是心理教育的重要阵地。严谨的教学风气可以促进心理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其针对性,让心理教育更容易沁润生根,也为干预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关注学生,及时发现干预心理问题

由于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发育的敏感时期,高校教师更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我们常以园丁、慈母来比喻教师,可见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外,更是关怀呵护学生的重要主体。大学生的社会知识有限,对周围世界正在形成自己的观察、思考方式,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和影响,也会由于挫折和失败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冲动。此时,有效的倾诉和合理的疏导往往可以避免不良情绪升级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外,也应了解学生的生活、情感情况,成为学生们的朋友,建立长期沟通的桥梁。当某个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时,可以迅速关注和判断学生的情绪,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为防止出现心理危机做好铺垫。我曾遇到一位学生,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世了,父亲也在他大一刚入学的时候病逝,没有父母的支援,他无法办理助学贷款,经济十分拮据。在加上他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以至其在学校没有朋友。大一上学期,在老师的帮助下,他顺利获得了3000元的助学金,勉强支撑了他一年的生活费用。然而调整试点班的时,发现其绩点较低,被迫调出试点班。鉴于其特殊情况,我与班主任先后找其谈话,了解到导致其学习落后的原因是因为打工挣钱后,鼓励其努力学习,在得知其生活困难,无法购买返家火车票时,帮助他度过经济难关。进入新的班级后,我让班主任时常关注其学习状态,自己也经常找他谈话,还安排他成为“学海领航”结对学生,学校领导通过听课、走访宿舍、谈话的形式,对他进行学习、思想和经济上的帮助。慢慢地,他开始参与班级活动,能够跟老师敞开畅谈。在他刚失去唯一的亲人和出现学业问题时,及时地发现和给予帮助,对避免其出现更大的心理危机前起到了有效、及时干预的作用。

三、诲人不倦,做好心理危机引导工作

教书育人绝不是仅仅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更在于实现其主动的学习,因此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心理教育必不可少,及时尽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可或缺,更需要引导学生主动的了解把握自己和身边他人的心理表征。大学生刚刚离开紧张的高中生活,心理上还会有一些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自我为中心等等特征,如果不通过引导摆正其在与社会、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进而发展为与他人、集体的冲突,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让学生更早认识和感受到这一点,并由此调整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至关重要。通过心理教育,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开展谈心活动、辅以多样的课余活动、进宿舍活动,在生活中锻炼其自理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竞争精神等等,在交流中引导他们反观自身,学会自省,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使得高校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四、服务学生,精准关怀直切危机要害

随着高校管理理念的提升,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从管理与被管理,变为了服务与被服务。当服务成为主题后,师生之间的关系日益平等,更易于形成和谐向上的集体。所以,理念的转变带来的是行为的变化,教师由规则制定者变成了引导和共同制定规则的朋友,由高高在上变为平易近人,学生不再畏惧、疏远老师,鸿沟也会逐渐消除。当我们发现学生旷课后,不会粗暴的进行指责,而是会耐心的询问原因;当我们看到学生恋爱,夜不归宿时,不会强行干涉责骂,而是会与之平心静气的探讨;当我们知道学生有违校纪,给集体容易抹黑时,也不会失去情绪控制,而是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每当这时,学生的心门也更容易敲开,心里的隐痛也更容易显现,关怀与帮助也就更容易精准的到达学生,而隐藏或萌芽的心理危机就可以更好的遏制。通过修炼自身的职业道德,提升自己的境界,服务学生,干预和解决心理危机的成功率大大增加。

五、为人师表,修身表率凸显示范效用

汶川地震时,“范跑跑”的故事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讨论。关于职业道德、传统美德与个人利益之间的争论始终没有结果,但教师职业道德却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自十以来,高校教师失德失范的报道层出不穷,道德败坏、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言行失范等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教师本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从小事做起,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会影响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示范性较之单纯的说教更加深入有效,而学生面对困难、挫折、不顺时的方式,则来源于其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角度,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并不是一句口号、一种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埋藏在每一位教师心中的财富,只有深入了解它的内涵,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付诸于实践,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融入自身的生活工作中去,才能将其变成自己的职业习惯,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社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正是重要的抓手和支撑点。在心理危机产生前、过程中和发生后,作为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习惯会帮助我们发现、识别情绪异常,正确、及时干预心理问题,处理和解决心理危机带来的困扰,帮助学校走出阴霾,同时更加注重日常,在心理教育方面鼓励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在人格层面为心理危机的解决带来出路。只有了解和认识到良好职业道德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作用,才会真正重视和利用它来支撑日常的工作,并体现为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味,感染每一位学生,拥抱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1]贾玉华.浅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

[2]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

[3]车丽娜.论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中的自主责任意识[J].教育伦理研究,2014(5)

[4]刘彦军等.弘扬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健康心理[J].现代教育科学,2009(s1)

[5]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

作者:唐小燕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上一篇:诚信原则和职业道德的有效性 下一篇:会计人员职业行为与职业道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