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留在了西湖

时间:2022-10-16 07:06:20

金秋的一个假日,我们乘车前往洱源西湖参加一个笔会。同车的都是些年轻的诗人、作家,听着他们时尚前卫的谈吐,自己也仿佛年轻了许多。

车到西湖,稍事休息,导游便带我们到了荷花盛开的码头,分别上了几只木船。撑船的是一位白族妇女,她发给我们每人一件救生褂,这黄红色的救生褂穿在身上,与绿水相映成趣。白族导游的花衣服、游人的花伞和游船上的黄红色,顿时在湖面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船驶向湖面,一派湖光山色便展现在了眼前。近处,是绿波涟涟,茭草行行,荷叶田田,芦苇丛丛;远处,湖面上兀立着几个小岛,岛上绿树垂柳,浓阴中时而闪现几间青瓦白墙的农舍。导游说:西湖有六个村庄在七个小岛上,村子分别叫张家登、东登、南登、中登、清水塘、海塘。“登”,在白族语言中有高突之地的意思,水里高出的陆地,也即是小岛;湖中有岛,港汊相连,西湖,自古就是―个泽国水乡。

我们的船绕着几个小岛航行,白鹭时而掠过我们的船头,水鸟时而在水面溅起一串串水花。水面有一种叫水葫芦的小鸟,样子像鸳鸯而略小,在水波上一上一下地漂动,一有响动,它便咕噜一个猛子扎进深水中不见了。游人们在大城市里很难看见这些大自然的精灵,都欢叫着掏出相机、摄像机,留下了一幅幅精彩的影像。

湖的西南边,连着绿波的是一大片金色的稻田,稻田再南边,可以望见两个较大的村落,那就是旧州和温水。旧州,在明朝成化年间曾为邓川治所在地,故名旧州。在旧州后的象山,有旧州三塔。旧州北边有一名泉叫“洗心泉”,明御史杨南金曾题刻过石碑。因此,西湖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只要翻旧志书,常可以看到不少吟咏西湖的诗文:如杨承淳的“湖光荡漾几回纹,渔父歌声闹水滨。信口舡敲湘汉句,断肠笛弄雁鸿云。三三对曲烟蓑合,两两归帆荻岸分。最趁夕阳含缺时,前村沽酒带余醺。”又如李肃的“抛却船头青竹竿,放歌烟渚度清湾。声音响彻微茫处,曲韵清传杳霭间。樵牧听来仍自散,鹭鸩惊去又飞还。东边唱罢西边和,只是心便意自闲。”再如王三重的“烟敛晴光水敛纹,轻舟歙乃起歌云。短长信口扣舷出,三五断肠齐岸闻。砍脍何妨邀皓月,带蓑不惜卧微醺。还将柔橹过沙渚,前渡灯明沽酒村。”这几首古诗都有一个共同的标题,叫“烟渚渔歌”,说的就是西湖的景色,在旧地方志的记载中,这是邓川外I的十六景之一。

坐在船上,有人问我,为什么叫西湖,而不叫别的,僻如“泸沽湖”、“茈碧湖”之类呢?其实,这个问题我在编修《洱源县志》时就考究过,湖名在明代就已见诸于志乘及《徐霞客游记》,因此,这是历史形成的。清代咸丰版的《邓川州志》载:“其东有堤,为往来大道,湖在道西,故名西湖。”其实,道理很简单,当时是按地理方位来取湖名的。现今,堤的东边,确有一个东湖。也许是杭州的西湖太有名了罢,难免让人产生混淆。我想,无妨把大理的这个西湖叫小西湖罢。其实,小西湖的美,就在于它的自然风光,在于它的原生态。难怪徐霞客来到此地游览西湖后,竟发出了“悠悠然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的感叹。是啊,如果在江汉平原上,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并不足为奇。而在云南高原的崇山峻岭中,竟藏着这样一方珍珠般的湖泊,怎不让人惊喜呢?且看徐霞客笔下的西湖:“湖中菱蒲泛泛,多有连芜为畦,植柳为岸,而结庐于中者。汀港相间,曲折成趣,深处则旷然展镜,夹处则窗然罨画。”“湖中渚田甚沃,种蒜大如拳而味异,罂粟花连畴接陇于黛柳镜波之间,景趣殊胜。”这些文字即使在今天读来,也觉格外的形象真切。真使我辈有眼前有景道不得之感慨。

小船在湖中漂游,时而钻桥洞,绕苇丛,时而穿花拂柳。伸手可以在船舷边触摸到海菜花、荷花、水草,甚至捧起些小鱼苗。岸边,有人在弹着三弦,唱着白族调,船上的人此起彼伏地在对歌,年轻人干脆打起水仗,你来我往,水花飞溅,有的浑身浇了个透,我也被弄得湿漉漉的。好在船已靠了岸,午餐时间到了,我们大多穿着湿衣服走进了餐厅。

下午,我们从一条几百米长的浮桥上,来到了南登岛,岛上农家的院心都晒满新收的稻谷。他们种的稻田都在湖外,有的正用船把稻草和谷子运回。走在村口,我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种奇异的现象:那就是多数居家的房屋都明显地倾斜,尤其是岛边的房屋更是倾斜得厉害。有的墙也断裂了。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是由于岛上的土质松软,特别是雨季大水暴涨的时候,院心都是水,有的人家只好搬到楼上去住。因此,岛上的农家一辈子要建两到三次房。针对这种状况,听说当地政府很想把岛上的农户整体搬迁到湖外。这不仅可以改善几千户农民的生存状况,更重要的,还可以从根子上减少对湖水的污染。这无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达千秋的“壮举”,因为只有保护好西湖这块湿地,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洱海。走回停车场,一块标语牌格外显眼:“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这句话虽然很通俗,但却是游西湖的人应有的感悟。

夕阳熔金,西湖的垂柳在晚风中拂动,好像在频频挥手和我们告别。然而,告别得了么?正如一位诗人在打水仗时的戏谑语言:“来西湖,难免失(湿)身”!身是不会失的,但心,却留在了西湖。

上一篇:海东开发刍议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