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在方剂中的配伍及应用

时间:2022-10-16 06:34:32

柴胡在方剂中的配伍及应用

作者简介:王联庆,女,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医临床与研究,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胃肠病等。

通讯作者简介:耿青,女,1988年2月生。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放射科。【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88-02柴胡,性味苦平,入肝胆二经,功能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柴胡本为气分药,入气分能舒气解郁,以气治血,即通过调气而治血分病。因其又入足厥阴肝经,肝为血脏,故又能入血分,行血分之气。由于配伍不同,不但能祛散血中之寒,又能推动血中之郁热,使之透达外解。因能升发疏调,不但升阳益胃,助运举中且能升散中焦湿阻,化湿而为津液,故能止带。正如《本草从新》中说,柴胡能“宣畅气血,散结调经,……治伤寒邪热,痰热结实,心下烦热,诸疟寒热,头眩呕吐,目赤胸痞胁痛,口苦耳聋”等等。下面浅谈柴胡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

1 和解退热作用

柴胡所以能退热,是因为其味辛性平,能够升发疏散,枢转少阳之机,祛邪外出,故能和解退热。所以由于配伍不同,所解之热范围也以少阳经热为主,以柴胡为主而用于解热方面的方剂如: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生姜、半夏、人参、甘草、大枣组成。是张仲景《伤寒伦》中治疗少阳伤寒的主方。少阳为阳之初生,“少阳为枢”即为枢转之意。少阳经络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是枢转经络,可内可外的经络。少阳主胆与三焦,三焦主气所生病,若气血虚弱,腠理疏松,当伤寒病邪入侵,离于太阳居于少阳,致使少阳经络枢转失利,既不能外达也难于入内,病邪稽留于少阳。临床所见的少阳证,并不都是象《伤寒论》所说的“伤寒一日正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那样规律和典型。外邪侵入,正邪相搏,结于胁下,主要热为寒热往来,伴发的症状为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等。所以柴胡为主药,和解少阳,升阳达表,引邪外出,起到枢转的作用;配人参扶正以托邪外出;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故《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说:“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可见服用小柴胡汤后,得汗病解,并不是由于柴胡的发汗作用,而是由于“上焦得通,律液得下,胃气因和”之故,所以说小柴胡汤为和解退热之剂,不能做为汗剂而论。

2 舒气调经作用

月经病多因肝、脾、肾功能失调或气血、冲任失调所致。而且多由情志抑郁,疲劳过度,不节而诱发。柴胡具有舒肝调气的作用。既是气分药,又能入血分而行血中之气。在气分能调血,在血分又能调气。因此可以疏气而治血病,所以在调理月经时,多以柴胡配伍而组方。常用的方剂如:

定经汤:由柴胡、荆芥穗、当归、熟地、白芍、菟丝子、山药、茯苓组成。是治疗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月经先后不定期的常用方剂。方中柴胡、荆芥穗舒肝调气,升阳除湿,散肝经之郁结为本方的主要药。熟地、白芍、当归养血柔肝;山药、茯苓健脾除湿,脾运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菟丝子、熟地、山药补肾,肾气足、冲任固,月经自调。

3 疏肝解郁作用

疏肝解郁的作用与前述功能相似,郁结多为气滞所致。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寒热失调、情志抑郁,忧思过度或痰饮湿浊等均可引起气滞郁结。妇科常见者,为肝气郁滞和脾胃气滞。柴胡能够顺其条达之性,发其郁遏之气,既能疏肝又能和脾而解郁结。常用的方剂如:

逍遥散: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组成。为疏肝解郁的主方。其中柴胡入肝胆二经,既入气分又入血分,能行气活血,不但治肝也能和脾。所以多用于治疗肝胃郁结为患诸证。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加减衍化而来。小柴胡汤是针对少阳伤寒兼见肝胃不和证候;而逍遥散证也见有肝胃不和的证候,这些证候是由于肝郁不舒,影响到脾胃的功能,用逍遥散的目的不是疏表,而是以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和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胃;薄荷协助柴胡升散醒脾和胃。

4 升阳益气作用

人体的气血、阴阳相互依存,阳虚者必见气虚,气虚者多见阳虚。气虚、阳虚多为机体气化功能不足,所以在补气时常配合升阳的药物,以促进其气化作用,使之更好地发挥补气的功能。而柴胡则具有升阳益气的作用,这种协同作用是以补气药为主,柴胡升阳为辅,常用的方剂如: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白术、升麻、柴胡组成。脾主中州,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无力,大使泄泻。因为脾胃为营卫气血化生之源,若因饮食、劳倦伤及脾胃,则气血生化无源,脾气不升则清阳下陷。由于柴胡具有升发阳气的作用,与升麻同伍可以升益阳气。协助人参、白术、生黄芪、甘草升阳补中益气,但用量宜小。

5 升散除湿作用

湿为阴邪,重浊粘腻。外湿多侵犯肌表、经络而为病。内湿则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症。外湿重者可以影响内脏,内湿重者也可以涉及肌表。湿邪为病有在里、在表、在上、在下、热化、寒化之别。湿邪在上、在外者,宜宣解而散之,在下、在内者,宜健脾行水以利之。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由于脾虚易生湿,肾虚易水泛,肺气不宣则通调失司,膀胱不利则小便不通,三焦气化受阻则决读无权,所以治湿心须针对其病理实质相应处理。柴胡具有升散除湿的作用,升腾脾胃之阳气,使之运化正常,将湿邪化为阳气,转为津液,阻拦湿邪不致下注为患。在妇科的带下病中,常以柴胡配伍而组方如

完带汤:由白术、山药、茯苓、党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柴胡、荆芥穗组成。是治疗白带的主要方剂。方中以苍术、白术健脾燥湿为主;党参益气健脾助运化湿;茯苓、山药健脾利湿。加用柴胡、荆芥穗以升阳散湿,湿散则除带作用加强。

通过以上方剂的应用,可以看出柴胡一药,在临床的用途十分广泛,只要掌握好它的药性配伍和适应症,用药得当,方能取得良效。另外柴胡有升散之性,应用时在用量及配伍等方面均应适当。不同病用不同量,随证增减,灵活掌握,方可获效。若祛邪解热用9克至15克;用于解郁升阳,可用3至6克,旨在取其药性,引药入经,更好地发挥作用。

上一篇: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 下一篇:鹿瓜多肽关节腔注射治疗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