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时间:2022-10-16 06:20:3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要求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等。

在生活中,试想:如果看不懂地图,想要到达目的地就有困难;看不懂说明书,就会有意外发生。可见,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打破了生活和教学的界限,让语文更多地融入到生活实践中来,更强化了语文学习的运用性、实践性、综合性,也更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建构适当的教学策略,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

一、循序指导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与阅读连续性文本的目的有所不同。阅读连续性文本重在理解和运用,而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侧重于培养学生从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的能力。小学阶段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应该把握怎样程度才算合宜呢?

1.目标把准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针对非连续性文本提出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阅读要求。从“简单”“找出”这些字眼中可看出学生接触的是“一般”的非连续性文本,目标指向的是基础、适宜。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刚好的,要求不宜过高。因而,教师在教学时要准确把准目标,把好尺度。小学阶段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是基础的培养,重在激发学生学习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初步掌握简单的信息整合能力,为第四学段学习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打好基础。

2.方法渐进

《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在前两个学段中没有提及“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到第三学段才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目标,但笔者认为这一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仅从五年级起步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接触非连续性文本不是从五年级才开始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有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体验,如学生在拼装玩具时就要通过看说明书来组装,学生下棋时就要先阅读规则等。所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在各年段中加以渗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从第一学段开始就接触到了非连续性文本,如“看图说话”就是把几幅相关的图连在一起,组成一个非连续性文本。在读图过程中,学生“读懂图意,提炼信息”,从图中学生看到了很多信息,但要把握图的主旨,就要分析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这就是分析、处理、提取信息的能力;接着,学生“组织语言,进行表达”,要将每幅图中提炼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语言组织表达出来,这就是在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图画提取信息还是比较直观、形象的,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难度也不是很大。

到了第二学段,有时也在介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如有些课文信息密度高,学生一下子难以读懂,教师设计了图表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梳理课文,图表的介入就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和运用。

以上讲到的无论是读图,还是填表,虽然形式上较为单一,但它们作为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在一、二学段中的铺垫渗透,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地加以指导,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到了第三学段,将图和文综合在一起,低、中段的学生才能从形式较为丰富的图文组合材料中更好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二、巧妙练习

从2009年上海学生首次参加PISA国际阅读测试中发现,上海学生测试成绩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分量表和连续性文本分量表的成绩差异高达25分,是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前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缺失。为了培养学生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1.专门训练

在现行人教版教材中,虽然较为理性、实用性强的非连续性文本所占的比例较小,但面对非连续性文本指导缺失的现状,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和重视一直存在的此类文本,充分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专门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如: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一文中插入的两张账单,也是非连续性文本,而且文中账单是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出现的。在阅读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此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训练:首先,让学生扮演小彼得的角色,把目光聚焦在妈妈的账单上,圈画账单中令自己感触最深、浮想联翩的词语并进行交流。接着,让学生看着圈出的词语想象,当你什么时候妈妈是怎么做的?把印象最深刻的或最感人的一个画面、一个瞬间、一个时刻写下来(用第一人称写话)。然后,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带着学生回读账单,读懂妈妈账单上“0芬尼”代表着无私、无价的母爱。最后,教师巧妙地把学生刚才写话的内容(妈妈关怀小彼得的事例)与账单进行比读,深入思考“妈妈为什么不直接用话语教育小彼得,而是什么话也没有说,开了一份账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读明白账单的好处:第一,妈妈的账单对应了彼得的账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用账单更真实自然地表达了妈妈对彼得无私无价的爱。一般情况下妈妈的爱是不言说的,妈妈在用无声的话语教育彼得自己醒悟;第三,账单清晰地罗列了母亲为彼得做的数不清的事,简洁明了,联想空间大,能更好地表现母爱无处不在。

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了解了本文的中心,体会到了无私、无价、无声、无痕的母爱,还了解了账单这种特殊形式真实自然的表达效果。通过学习穿插有非连续性文本的《妈妈的账单》一文,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非连续性文本简洁明了、信息量大、促进思维、实用价值高的特点,且和连续性文本综合在一起,还能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变化,增强阅读效果。

2.勾连训练

现行教材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偏重于文学性较强的小说、散文等连续性文本,因而要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还可巧妙地运用与连续性文本进行勾连训练的方法,自然地进入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和运用。当然,哪些连续性文本适宜学生提取信息,适宜建立非连续性文本,要看教学的需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方法、提高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一课就较适宜创建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训练。如:在学习课文4、5、6段时,教师创建了如下面的表格引导学生读文后进行填写。通过自主练习,学生经历了阅读文本梳理信息―根据表格要求筛选整理信息―比较三次试验异同进行归纳等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比较归纳等能力。

这一练习,教师将连续性文本转变为非连续性文本,创建的非连续性文本有助于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增加了非连续性文本的使用频率,增强了学生这方面的阅读能力,更让学生了解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价值,提高了对此文本的阅读兴趣。

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各有所长,目的性、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它们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运用”。所以,教学时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运用,不要为了某种阅读而阅读,应有意识地将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优化两者的阅读。

三、灵活链接

1.学科整合

语文是其他各学科的基础,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可整合其他学科引进语文课堂,因为其他学科中有很多的非连续性文本出现,如科学、数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中会遇到图表等多种材料组合的非连续性文本。适当地引进其他学科中的图表材料,适当选取这些图表来让学生阅读,重点当然不是依图解题,目标还是指向于“语文”,重在培养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培养语文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各科是相通的,学好了语文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2.生活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多数时候是出现在生活中,如学生看到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表、评比栏等许多图表及多种材料。所以说学生对此类文本的阅读更多是在生活中的阅读。那么,光靠教材中出现的仅有的几篇非连续性文本和在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创建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实践。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药品、产品说明书,商业图标,标注电费、水费、电话费的存折、单据,还有各种调查表、各种调查问卷等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关注并搜集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在课堂中适时穿插拓展,进行阅读。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时,课始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账单”,学生马上会联想到生活中常见的电费单、商场购物清单等。

生活中,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教师要充分联系生活,拓宽教学渠道,在“生活大课堂”中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上一篇: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 下一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