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几种与课标相悖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时间:2022-10-16 04:14:09

浅析几种与课标相悖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改革,打破了文言文教学的沉寂,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逐渐运用到课堂上,中学文言文教学充满了新气象。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对语文课标的理解不够深入等原因,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或片面强调背诵而忽略点拨,或让学生自学字句含义而只笼统讲解,或逐句翻译文意而忽视能力培养,或只讲教材注释而不能有效拓展等等。这样的教学不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会严重影响文言文教学的效果。

一、片面强调背诵而忽略点拨的文言文教学

由于语文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诗文,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即课堂上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文,而不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能背诵下来,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并没有错,符合课标记诵古诗文的要求。但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很大:其一,死记的效率不如理解记忆,长期死记理解不透彻的古诗文,学生会感到学习的负担重;其二,长期死记硬背,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是对语文课标浅层、片面的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虽然规定从小学到初中毕业,要背诵240篇(段)优秀诗文(其中有120篇为文言诗文),但没有说要死记硬背,也不应该死记硬背,也不是说背诵下来就万事大吉了,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诗文。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学生背诵诗文时“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字句的讲解点拨,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时节奏也不好把握,内容与感情也不能得到深刻领悟与体验。这种片面强调背诵的文言文教学法,更不能用于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特别强调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明确指出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如果只去死记硬背古代诗文,不仅不符合高中语文课标的要求,文言文教学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无论哪一个学段,文言文教学都应进行必要的字句解说与点拨。教初中生文言文,点播时应以疏通文意为主,从文言知识理论的角度进行的字句解说,应少一点。随着年级增高,从文言知识理论角度进行的字句讲解,可以逐渐增加,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文言理解能力,课标也有了“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的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意识地从文言知识理论角度,讲解文言诗文字词句含义,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语言知识。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知文言语句含义之“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其好处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一,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文言诗文,学后不会有似懂非懂的感觉。其二,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不再是死记硬背,能够大大提高背诵的速率,从而减轻学习的压力。其三,对古诗文理解透彻了,学懂了,背诵的压力减轻了,在古诗文描绘的画卷与抒发的情感中,明明白白、轻轻松松、舒舒服服地学习古诗文,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学字句含义而只笼统讲解的文言文教学

语文课堂上,还常出现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即字句含义的理解,特别是实词含义与虚词用法等,都布置给学生,让其课下自己学习掌握,而教师不进行讲解,教师只在课堂上笼统分析全篇内容。这种授课方法的缺陷显而易见:其一,将学习文言文字词句含义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课下完成,会增加学生课外学习的负担,不符合“减负”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其二,学生课下自己借助工具书等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句,由于知识与能力的局限,其学习理解往往是不深刻的,常常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出现这一教学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不能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教师便将学习字词句含义的任务,让学生课下自己完成。其二,片面理解课标中倡导的自主、探求的学习方式,并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生硬的贯彻执行。语文课标倡导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但有的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以为“自主”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教师不用管也不用问,“探究”就是让学生自己钻研,教师不用“引”也不用“导”。于是便把掌握文言文中字句含义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课下自己学习、探究去了。

正确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方法,是区分教学的重点内容与非重点内容。教师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内容,而对非重点的教学内容则少讲,甚至不讲,并不是把大量的教学内容安排给学生课下自学。教师认为将理解文言文字句含义的任务交给学生课下完成,就是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想法,是对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肤浅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在阐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时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没有说自主、探究的学习就是将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而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高中语文课标在阐释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时,则要求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并“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也就是说,在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时,不是不需教师指导,相反而是必须有教师指导。教学实践也证明,只有在教师指导与引领之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放羊式”的所谓自主、探究学习,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教学与学习效果的。

三、逐句翻译文意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文言文教学

这种文言文教学,即教师上课时只是一句句翻译文言诗文语句的含义,不去讲或者很少讲文言语句为什么表达这样的含义,怎样表达这一含义,也就是只讲“然”,而不讲“所以然”。这种教法的缺陷极为明显,因为教师只讲“然”而不讲“所以然”,学生当然也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些无生僻字词、结构简单的文言语句,学生能够自己理解,明白句子的含义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但对于那些有生僻字词或者结构比较复杂的文言语句,学生就不知其含义是怎样表达的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完一篇文言诗文之后,学生往往会有似懂非懂、半生不熟的感觉。

这种授课方式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或者文言知识与理论比较匮乏,或者对文言课文研究不够深入,或者不会将大学中学习的古代汉语知识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之中,授课时讲不出“所以然”来,只能一句句翻译。在调研中也发现,这样教授文言文的教师,多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新上岗的教师。其二,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部分教师认为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背诵几首古诗,或者知道几个历史故事等,于是授课时便将重点放在了对文言语句含义的翻译上,而忽视了文言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理论告诉我们,教材中的课文,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是例子,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材料。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这只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课文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因为文言文难于理解,就降低教学目标,将其定在学生对文言语句的大致理解上。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到了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并快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仅仅是通过一句句地翻译来教文言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改变这种教学方式,除了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之外,语文教师还必须掌握足够的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如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或用法,常见文言句式的结构与用法等,并将其科学地运用于文言文教学之中,以此引导学生熟悉文言语言,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只讲教材注释而不能有效拓展的文言文教学

还有一种文言文教学,即只按教材中的注释进行讲解,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解说一遍教材中的注释,就算大功告成,没有一点自己的研究与思考,不进行任何的拓展、生发与扩充。这种文言文教学,弊端相当明显:其一,课堂之上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枯燥乏味,特别是有的教师,一会儿让学生看这个注释,一会儿让学生读那个注释,再加上教材的注释学生一般都读得懂,所以就觉得听不听老师讲课无所谓,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对文言文课堂的兴趣。其二,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所注的是教材编者认为难理解的地方,再加上教材篇幅的限制,这些注释不一定很全面,有的是笼统地解说一句或几句文言文的含义,有的仅注释一句话中个别字词的含义。如果教师只按教材注释讲解文言课文,势必有一些课文中学生不易理解或者不能理解的地方讲不到,或者讲不透,形成诸多死角,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于文言基础差的学生,更是如此。

这样进行文言文教学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研究,既缺乏对文言课文内容的研究,也缺乏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只能照着教材注释死板地讲解文言文,使得课堂讲得没滋没味,没情没趣。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因此教师教学时,应以语文教材为基础,根据课标对不同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拓展、丰富教学的内容,并灵活进行教学。教师还必须努力研究教学的方法,教师好比厨师,有了做菜的各种原材料之后,还必须用巧妙的方法将菜做出来,使之营养、颜色、味道、口感俱佳,吃的人才喜欢,而不是将生糙的原料直接端到餐桌之上。教师授课也是一样,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不能直接、生硬地“端”上课堂,教师必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再摆在学生面前,让其“享用”。按照教材注释照本宣科地讲授文言文,就等于把刚从地里采摘的蔬菜、刚宰杀的牲畜,直接摆在了餐桌之上,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吃的人怎么能够入口下咽呢?常听人说,在大学里学习的古代汉语知识理论,在中学的课堂上根本派不上用场,这其实是对语文教材中的文言课文缺乏研究,对文言文的讲授方法缺乏研究,而不是真的派不上用场。大学里学习的古代汉语课程,是语文教师研究文言课文及其讲授方法的最重要理论,讲授文言文时,必须充分地加以利用,才能把文言文讲活讲透,才能避免文言文教学照本宣科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朱倩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上一篇:工科大学物理教学转变为科学通识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国有商业银行卡类业务效率评价―基于DEA模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