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户型变"大"

时间:2022-10-16 03:30:36

摘要:在土地资源减少、购房人群增多的背景下,中小户型的出现顺应了人们的需求,中小户型住宅越来越成为购房者关注的焦点.。新的高层中小户型的设计也会更加的人性化、空间的利用更加的充分。户型创新将是今后中小户型的一个显著变化。在未来发展方向上,中小户型将充分体现生活个性化、设计人性化和居住舒适化的特点,在产品设计层面达到功能完善、布局科学的要求。

关健词: 集约化均好性与整体性 户内空间的生长性、可变性 0.5室概念

Abstract:, In land reduce and purchase crowd increased background, a small apartment layout conforms to the needs of people, small apartment layout residential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property buyers. The design of high-rise apartment layout and the new will humanization, space more fully. Apartment layout innovation will be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small apartment layout.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small apartment layout will be fully reflected in the life of personalized, humanized design and residential comfort features, reach perfect function, scientific layout requirements in product design level.

Key words: intensive; both good and integrity; growth variability of indoor space, room 0.5 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2

在现阶段这种大户型市场已经饱和的背景下,人们对中小户型的需求就凸现出来,小户型家居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般而言,中小户型是一种为提高住房空间利用率,严格控制面积的住宅户型样式,通常是指1 居室建筑面积在 60 m2以下、2 居室在 80 m2左右、3 居室在 90 m2左右的住宅户型。为适应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中小户型住宅具有住宅空间的紧凑性、齐全的小区配套设施、适合投资的特点。中小户型的设计通过对每个空间面积合理紧凑的安排,可以保证能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中小户型住宅的设计不仅需要使其具有良好的室内环境,还需要为居民提供宜人的外部环境,从而提高居住的质量。

中小套型并不意味着居住质量和舒适性的标准下降,相反应当更加关注公共空间的合理配置,强调平面流程紧凑,并且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创作可以复合利用的空间,提供空间功能转化的可能,尽可能满足更加广泛的人群和阶层的需求。尽可能的降低公摊面积,使居民能获得更多的套内实际使用面积,力求功能配合最优化,面积利用最大化,居住空间舒适化。

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住宅适应居住者的需求。因此住宅设计要向面积小、功能多而精致、紧凑的方向发展,同时拥有大户型的舒适和功能,即:力求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较高的生活舒适度,让小户型变"大"。提出0.5室概念,强调功能空间的生长性、可变性,是让住宅更实用、更人性化、更有附加价值的创新设计。

节约用地是推行中小户型的原因之一,从规划上讲,节地的最好办法是增大住宅进深和增加层数。因此高层住宅可能是未来中小户型的主要存在形式。然而,相对于多层住宅,高层中小户型设计带有更多的困难,在相同的建筑面积下,高层户型含有更多的公摊面积。这使中小户型有限的使用面积显得更加捉襟见肘,因此设计高层中小户型住宅需要更加的精打细算。要在有限的面积内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品质,使小户型小而舒适、小而宽敞、小而精制,使小户型获得大户型般的舒适。那么如何使小户型变大呢?        1、户型平面的集约化设计        在中小户型面积有限的条件下,采用集约化、精细化的设计理念,最大效率地挖掘住宅空间的使用潜力。户型设计应符合人居生活基本的功能需求,合理安排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各功能空间,精确把握和定位每一个空间的尺度,包括房间的开间进深、面积大小、门窗开启位置等。重视房间的自然采光、通风、视线、节能、舒适度、私密性等基本要素,并逐一加以解决,准确推敲各因素的利弊大小与得失取舍。       2、重视每单元多户之间的均好性与整体性设计        由于是中小户型设计,为了减少交通的公摊面积和提高使用系数,每单元多户组合是必然的。高层建筑中每单元3户、4户较为常见,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安置房等中小户型中,每单元会有6户、8户出现,这就涉及到各户型之间的均好性、平衡性的问题。设计中应尽量做到各户之间的均衡,包括各户型的方位朝向、凹凸进退、彼此的视线干扰、日照采光遮挡等因素,尽可能做到每户之间缩小差异与整体均好,提高单元各户型的整体品质。比如凹凸进退不大的塔式、短板式平面户型均好性为优。有效降低公共交通空间的公摊面积和结构、设备布置的优化设计, 高层住宅中,户型面积有很大一部分被公共交通公摊和结构、设备管井面积所消耗,常见的使用面积系数一般为70%左右。因此公共交通空间和结构、设备的简捷、紧凑布置是提高中小户型经济性、合理性的有效手段。公共交通空间主要由疏散楼梯间、普通客梯、消防电梯、消防前室和走廊等组成,合理组织好以上各交通疏散环节,做到人流疏散自然顺畅而又便捷安全,并符合防火规范的要求。同时,处理好相应的设备管井、正压送风管井等布置,尽量优化减小面积。        3 中小户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小户型面积虽小,但基本的功能要求必须完备,设计应遵循国家及省市制定的相关住宅设计标准,特别要重视厨、卫房间的面积功能要求。 户型设计应从整体出发,从人员交通流线入手,以由内而外的原则设计各功能空间,动静分区;而后再由外到内进行斟酌与比较,包括户型内部、户与户之间、户外空间(公共交通、阳台、空调平台)等,不断调整与优化户型。近年来,挑高两层阳台、入户花园、飘窗等设计手法非常流行,由于挑高两层阳台可以不计面积,入户花园算一半面积,往往作为市场卖点被大量应用,但笔者认为在中小户型设计中应用要相对慎重些。由于中小户型受面积空间制约,各户之间须并排紧连,挑高阳台等手法势必会引起上下层之间、平层相邻户型之间对视、视线交叉干扰等问题,加之自身固有的空间较局促,居住的私密性大大降低。同时挑高阳台由于层高过高,风雨天雨水容易进户,影响晒衣等生活实用功能,这类情况在已建成的大户型住宅中已经有所显露。因此在中小户型设计中,应从户型标准层平面的整体入手,做好户型各功能要素的组合和加法,而不应简单的以挑高露台等手法作为户型设计、面积增加取舍的主要手段。重视内天井的自然通风与采光。由于多户型并排布置,中间套户型的北向房间大都采用内挖天井的做法,来争取采光和通风。内天井的设置采用半开敞空间,一要注意平面大小合理,有比较顺畅的空气流通和自然采光,二要注意各户之间的视线干扰、防火距离和隔音要求。

4、户内空间的生长性、可变性

中小户型住宅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长期的使用当中,很可能会由于家庭规模或者结构的变动,以及使用者的爱好变化,而使得住宅的使用功能产生变化。所以,充分考虑住宅适应居住者的需求,给予住宅以灵活、可变性,给予住宅以生命,使其随着居住者发展变化而变化,随居住者生命成长而成长。在套内空间有限的前提下,独立居室在数量上历时性变化的可能性是决定套型使用可持续的关键。方案设计中,将居住空间作为设计的核心和出发点,充分考虑住宅套型对家庭结构变化的适用性。提出0.5室概念,强调功能空间的生长性、可变性。

布置0.5室作为一个弹性空间用房,可以作为书房、娱乐室、客人临时住房等功能空间;当然在不需要此功能的家庭中打通连接主卧室,增加主卧室舒适度,同样可以增加空间的灵活性。分析家庭成员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一对年轻夫妇和老人共同居住,年轻人进入创业初期,独有的进取心强烈的需要一间独立的书房作为平时“充电”场所。随着时间推移,小生命呱呱坠地,上班时间是老人照顾孩子,当休息时间尤其是夜晚,为了便于年轻夫妇照顾孩子,紧邻主卧室的书房改造成套间婴儿房;当孩子逐渐长大需要独立的空间时,可以将婴儿房改造成儿童房,满足三代人共同居住。

结束语

高层中小户型作为适应我国国情的主体住宅户型,是国家住宅产业规划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我国房地产开发的热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关注,年轻购房人群的增多,小户型的涌现势不可挡,新一轮的小户型设计也将更加人性、空间更加丰富、功能更加齐备。其中中小户型住宅是国家住宅产业规划发展的方向,随着设计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成熟,住宅科技产业的发展,同时节能环保设计理念的深入推广,相信中小户型住宅设计会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窦以德.关于中小套型住宅产品设计技术路线的探讨[J].建筑学报,2007(4) .

[2]张华,于天媛.小户型住宅设计要点解析[J].黑龙江冶金,2010(3).

[3]刘子建.中小户型住宅精细化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10,36(1)

[4]蒋媛.中小户型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学报,2007(11) .

上一篇:浅议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措施 下一篇:浅谈绿色施工技术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