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者的季羡林先生

时间:2022-10-16 03:13:55

选文二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长者呢?对比自己年长的人,季先生是非常尊敬的。1990年1月31日,季先生让我和他到燕南园向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三老贺年。路上结着薄冰,天气是非常的寒冷,当时也已经是80高龄的季先生一路上都以平静而深情的语调,向我赞说三位老先生的治学和为人。先到朱光潜先生家,只有朱夫人在,季先生身板笔直,坐在旧沙发的角上,恭恭敬敬地贺年。再到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只有冯先生的女儿宗璞和女婿蔡仲德先生在家,季先生身板笔直,坐在旧沙发的角上,恭恭敬敬地贺年。最后到陈岱孙先生家,陈先生倒是在家,看到季先生来访,颇为惊喜。季先生依然是身板笔直,坐在旧沙发的角上,恭恭敬敬地贺年。恰逢两卷本《陈岱孙文集》出版,陈先生去内室取出书,题签,起身,半躬着腰,双手把书送给季先生。季先生也是起身,半躬着腰,双手接过,连声说“谢谢,谢谢”。冬天柔和的阳光,照着两位先生的白发——这几幕场景过了17年了,却一直鲜明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北大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在将近20年前,那时的中年学者,行辈和地位自然还不能和季先生相比。季先生对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尊重,不遗余力地揄扬他们。一天,我陪季先生散步到办公楼附近,恰巧中文系的裘锡圭教授正低着头很慢地走在前面,大概在思考什么问题。季先生也放慢了脚步,低声对我说:“你知道吗?裘先生,古文字专家,专家。”说这些话的时候还翘起大拇指,微微地晃动。

那么,对待年轻的学者呢?季先生更是不遗余力地奖掖,无论自己多忙,也无论自己手头有多少更重要的工作要做,总是乐于为他们的著作写序,这就是季先生序写得如此之多的原因。不仅如此,季先生还往往会在为某个人写的序言里面列举上一大串年轻人的名字,唯恐人们不知道。然而,也确实有一些年轻人后来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给季先生带来麻烦,但是,季先生总是以非常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

我在这里举两个例子,是关于季先生请年轻人吃饭的事。一次是请我吃饭。有一年假期,我没有回上海,躲在北大。一天,我拉上窗帘关紧门,点上蜡烛看书,隐隐约约听到楼道里有 的声音,一会儿有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季先生不放心我,在助手李铮老师的陪同下,特意来叫我去吃饭。这顿饭吃的什么,现在虽然一点都想不起来了,但开门看见季先生站在昏暗的楼道里的情形,却至今犹记在心。那些年,我经常在季先生家吃饭,也经常陪同季先生赴宴,但是,这顿饭是很特别的。现在已是著名历史学家的浙江大学卢向前教授在北大读研究生时,也吃过一顿难忘的饭。季先生在研究糖史的时候,曾经托他代为查阅一份敦煌卷子,为了表示感谢,季先生特意在一天中午来到杂乱不堪的学生宿舍,邀请他吃饭。这件事情在北大造成了轰动,传为美谈。

然而,季先生又要求年轻人为他做过什么吗?我相信没有。很偶尔地,季先生会让我们为他查找一些资料,这原本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还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可是,就连这样的举手之劳,季先生也绝对都要在文章里、书里写上一笔。有不少媒体问过我,季先生工作那么忙,还发表了那么多的文章,是否有学生的?这不算是一个太离谱的疑问。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追随季先生那么多年,连替他写个信封的事情都没有过。

【专题鉴赏】

这两篇同样写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都成功地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林青霞巧选角度,抓住自己跟季羡林老人的亲密接触——为了讨文气抚摸季老双手的感受,借手写出了人物的精神。文章第一次写季老的手,是在送他围巾的时候,“他笑着用手抚摸”,用手感觉是老人感知世界的特有方式,这个细节体现了老人对送他礼物的一种欣慰。第二次写季老的手,是林青霞用女性特有的直觉读出了季老“感觉上很寂寞”的时候,她“忍不住抓着他的双手”,林青霞通过握手的感受和联想,写出了她对季老的景仰。文章还写到了季羡林的语言,对“和谐”的理解,对“良知”“ 良能”的解释,都是从宏观的人生哲学层面,给了作者以莫大的启示。

钱文忠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再现了季羡林先生低调、朴素、平和的形象。在比自己年长的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等人面前,季羡林表现出非常尊敬的态度。作者曾目睹这位老人年近80岁时去给这几位老先生拜年的情景,他每到一家,都是“身板笔直,坐在旧沙发的角上,恭恭敬敬地贺年”,这样的细节写出了季羡林先生的谦逊。对裘锡圭等中年学者,他发自内心的喜爱、尊重,不遗余力地揄扬他们;对年轻的学者,他更是不遗余力地奖掖。这些,都让人们感受到了作为长者的季先生的风范和人格魅力。

上一篇:佳作引路 第10期 下一篇:磅礴的气韵 智慧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