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引路 第10期

时间:2022-10-24 04:23:56

我刚分配到这座乡村小学的第一年春天,一个三月的午后,老校长冷不丁问我:“小方,你没去院墙那边看看桃花啊?”我像个被问愣的小学生,摸不着头脑:“学校还种了桃树?在哪儿?”校长笑了:“你刚来,当然不知道!我领你去看看。”

穿过教学区长长的沙石路,过了一条小河上的石头小桥,便是被围墙圈起来的一片林地。尽管这儿也属于学校的地盘,但因为还没有开发整理,也没有建筑物,种满了那种直溜溜的大叶杨,树高参天。大树底下,因为人迹罕至,则长满绿幽幽的野草和各种藤状植物,枝枝蔓蔓,像块野地。

老校长手里拿着短棍,一边在前面趟路,一边对我说:“学生们大多不知道这儿,平时也不准他们过来,没想到这里还能长出一树桃花来!”

我嗯嗯地应着,注意着自己的脚下,嘴里还跟老校长打趣:“真像是一次探险!”

“是啊!也许明年这里就会被修建成一个运动场。”老校长告诉我。

说话之间,我们走到了围墙的边上,校长用手一指,果然,在众多的树木中间闪出一棵桃树来。它离围墙仅几步之遥,斜着身子,探头向着那条小河的流水。树身矮小而粗壮,扭曲的枝干显示出异样的决绝的力量。它怎么长成这个样子?可一看周围的环境,我明白了:往前,它要躲着成群的白杨;往后,它的枝干还要避开高高的围墙。它的生长真是左躲右闪,委实不容易呢!

枝杈间已是桃花点点。盛开的小花儿,像初生婴儿张开的粉嫩小嘴;还有刚刚萌生的蓓蕾,精灵似的闪着露水的光,看起来格外清新。

“感觉怎么样?”校长问我。

“美!”我赶紧掏出手机拍起来,“谁种的啊?”

“它自个儿长起来的,几年时间才被我们老师发现!你看看周围,它为折腾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不容易呢!”

我点点头,接着又疑惑地问:“这棵树能结出果实吗?”

“怎么不能?我们都吃了好几年的桃子了。别看树不高,结出的果子可又大又甜!”

我抿嘴点头,心里更加佩服起这棵桃树来。

看我这副模样,老校长满脸是笑:“这几年,学校每次有新老师补充进来,我都带他看看这棵桃树。谁能想到,在这僻静的所在,还藏着一个鲜活的春天!”

“可是明年,这棵树还会不会保留呢?”我问。

“当然要保留!它只占着小小的一隅,并不碍事啊!”

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句话,我心里比吃了桃子还要甜。是啊!默默盛开的桃花,将它的美无私地奉献给这个世界,它不正是我们乡村教师真实的缩影吗?

(摘自《湖南日报》2011年3月15日)

【专项品赏】

一树桃花,在不为人知的围墙一角,在杂木丛立的树林一隅,左躲右闪,盎然向上,为自己折腾出一片小天地,悠然盛开粉嫩的花朵,结出甜美的硕果,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决绝的力量。文章正是借这小小的桃花,赞美了将美丽的青春无私奉献给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以小见大,内涵深刻。

【借鉴指津】

这种通过选取细微的小事物、小事件、小现象等来反映深刻主题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以小见大”,运用此法,能化虚为实,将大的事理表现得具体实在,避免空泛,使文章有血有肉,内容充实。运用此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细心观察巧选材。写这类文章最为关键的是要找好切入口,一要准,二要小。因此注意细心观察生活,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草一木,多角度观察,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从中找到共鸣点,找到富有深刻含义的内容。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如上文选取的是院墙一隅鲜为人知的一株桃花,通过写它的生长环境、外形特征及校长的解说,很自然地由物及人,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平淡到出奇。

二是联系实际掘真谛。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只要善于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多方位思考,深入地开掘,就能够从具体的人、事、景、物中概括出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从平凡中见伟大,从无奇中见新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如上文中那株桃花,作者从它生长的环境、扭曲的枝干中看到了一种异样的决绝的力量。

三是合理联想提高度。优秀的文章总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传递着时代的信息,表现着时代的精神。以小见大,不仅仅是简单的结论和生硬的哲理,而贵在于细微处反映伟大人格,从小事中折射出时代风貌。适时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使我们在写作时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有效地提升素材本身的表现力,从而使文章以小见大。如上文正是由这株生长在围墙一角、丛林一隅的桃花联想到了将美丽的青春无私奉献给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赋予了事物新的内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上一篇:Mr 黎之“连连看” 下一篇:作为长者的季羡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