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儿童语言障碍

时间:2022-10-16 02:42:22

正确认识儿童语言障碍

摘 要:儿童语言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而语言障碍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生活、学习等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很多人对语言障碍的定义和出现率颇高的成因等这些基本问题并不了解。本文针对儿童语言障碍的基本问题作一简要介绍,旨在使更多人对语言障碍有一定的了解,能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儿童语言障碍;定义;出现率;成因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121 -02

一、儿童语言障碍的出现率

儿童语言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在中国据报道,2岁儿童达到17%,3岁儿童4%~7.5%,6岁儿童3%~6%。该障碍是最为多见的残疾之一。

在美国,约有10至15%的学龄儿童出现说话、语言或听力问题,而大部分学前的障碍儿童普遍伴有说话、语言及沟通问题。进一步以官方的资料来看,美国0~21岁人口中,说话/语言障碍或是沟通障碍率约为1.73%。另外,美国官方历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说话-语言障碍儿童在特殊儿童中是占第二多的群体,仅次于学习障碍儿童。根据1998年度美国教育部国会的报告书中推估,6~17岁的儿童,接受说话或语言障碍教育的占2.28%,比智能障碍者的1.13%高出一倍多。

英国1980年一项大规模的调查则发现,在七千个受试儿童中有8%出现严重的语言问题,另外18%则有轻度的语言问题。

过去二十年来,美国沟通障碍文献记载几项特定型语言障碍儿童的出现率。Tower(1979)估计特定型语言障碍的出现率约为1.5%。美国精神疾病学会的报告指出,特定型语言障碍中单纯口语表达障碍者的出现率约为5%,但合并有理解与表达缺陷者的出现率有3%。Tomblin(1997)的研究则显示,特定型语言障碍的出现率约为7.4%。

在台湾的调查中,则发现语言障碍儿童出现率为2.64%(林宝贵,1984)、3.86%(台湾教育部,1993)或是9.86%(荣民总医院复健医学部及耳鼻喉科,1976)。此外,许月琴(2000)调查台北市5岁特定型语言障碍儿童的出现率为3.03%。

二、语言障碍的定义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障碍的定义作了界定。

(一)Fey(1986)认为:“语言障碍是指在语言形式、内容与使用(即三个语言要素)的发展水平上有严重的缺陷。”

(二)Bashir(1989)将语言障碍定义为:“语言障碍是指在语言理解、表达与使用方面,因先天或后天因素而产生问题的一个异质性群体。语言障碍是渐进式的,而且有可能终生都无法克服。其症状、外显语言行为、影响与障碍程度,会因时间点的不同而改变。而改变的产生可能由于情境、内容与学习目标的不同。

(三)Paul(2001)将语言障碍定义为:“与环境、常模参照期望相比,在学习说话、适当地理解或使用语言中的任一层面有严重缺陷者。”

(四)美国听语协会(ASHA,1982)的定义:语言障碍是指不正常的口语或书面语言的习得、理解或表达。该协会1993的定义:在理解与或使用口语、书面语言或是其他符号时有损伤。语言障碍可能涉及:(1)语言的形式(音韵、构词、语法系统);(2)语言的内容(语意系统);(3)语言在沟通中的功能(语用系统)。

(五)台湾教育部(1999)的定义:语言理解或语言表达能力与同龄者相较,有显著的偏差或迟缓现象,而造成沟通困难者。

综上所述,语言障碍主要是指个体在语言的形式、内容、使用的理解与表达方面,与环境或是年龄应有的水平相比之下,有显著缺陷者。而语言则包括口语、书面语言与其他符号系统。

三、语言障碍的分类

(一)Nelson的分类

Nelson(1998)将语言障碍分成三组:

1、中枢处理问题造成的语言障碍,主要是与大脑处理认知、语言学习活动的缺损有关,包括:特定型语言障碍、智能障碍、自闭症、注意力不足过动缺陷症、后天性脑创伤等。

2、周边系统问题造成的语言障碍,主要是与器官、动作系统在接收与传递语言信息的问题有关,包括:听觉障碍、视觉障碍、盲-聋、肢体障碍等。

3、环境与情绪因素所间接造成的语言障碍,主要是指一些不利语言发展的成长环境及社会互动的状况,包括:忽视、虐待等。

(二)根据病源学的分类

医学上对那些与语言问题有关的症状,常常在名称上都加上“dys”或是“ia”等构词特征,表示缺乏某些功能或能力的症状,如:失语症(dysphasia)、失读症(dyslexia)、言语失用症(dyspraxia)、失写症(dysgraphia)、轻微脑功能障碍(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等。这些名称主要是指口语或书写语言的困难,暗示可能有神经生理上的损伤。

(三)特殊教育的分类

在特殊教育中,很多障碍也会附带影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如:智能障碍、听障、学障、自闭症、多重障碍等。因此,一些语言障碍的教科书都是根据上述障碍类别分别介绍其语言问题。这些因主障碍而同时并存的语言或沟通问题,会因障碍儿童本身整体性的发展缺陷而较容易受到家长、教师的注意。但是,以特殊需求儿童的类别来分类这些儿童的语言问题,虽然可以容易理解不同障碍儿童的语言特征,但却可能会因对其共通语言问题的刻板印象,而忽略个别的语言困难或强处。此外,虽然特教教师、家长都能察觉这些儿童的沟通问题,但是特教分类的名称无法提供明确的语言缺陷信息。

(四)根据不同语言要素的分类

如果根据语言的组成要素分类,应该可以提供更明确的语言障碍信息,如:音韵障碍、语意障碍、语法障碍、语用障碍。

四、语言障碍的成因

(一)说明语言障碍的成因,常常会从生理、心理、情意/动机状态、认知、环境等因素,加以解释说明。

Miller(1983)指出下列因素是说话、语言、沟通发展的必要因素:

1、神经因素:认知发展、信息处理策略、动作输出/表达能力(神经肌肉控制/整合)、社会情绪发展与动机;

2、身体结构与生理因素:感官(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能力、口腔肌肉能力、言语传导机制;

3、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变项(社经地位、语言文化、方言)、经验(照顾者儿童之间的互动、语言输入、沟通回应)、物理环境(玩具、图画书、故事书、可操弄的玩具)。

4、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虐待与疏忽也会影响其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包括:母亲吸毒或酗酒、未提供适当照顾、以电视替代互动、身体上的虐待。

(二)从语言信息接收——表达处理历程的观点来看,语言障碍的成因可能是在下列一些认知处理历程中出现问题。

1、语言信息注意、选取能力的困难;

2、听觉刺激或语音分辨——辨识的问题;

3、语言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立即处理的问题;

4、语言信息分类、意义连结、储存的问题;

5、语言信息搜寻、提取的问题。

(三)由广泛的语言障碍角度来看,脑创伤、先天(如智能障碍、自闭症)、感官障碍(听障与视障)、明显的神经损伤(脑性麻痹)、注意力不足/过动或是反复或习惯性中耳炎等因素,也会造成语言发展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宁生.听力残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錡宝香.儿童语言障碍——理论、评量与教学[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1.

[3]金星明.儿童言语语言障碍的临床治疗进展[J].上海: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

作者简介:

顾培玉,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网络营销的大数据之路 下一篇:民办高校工资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