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引领管理扁平化

时间:2022-10-16 02:11:07

以信息化引领管理扁平化

在美国高级人力资源专家克拉克・坎贝尔看来,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得传统管理失效,解决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难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扁平化。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原来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层次,而现在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幅度。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在因特网和电脑异地联网成为可能之后,极大地推动了扁平化管理。

传统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源于经典管理理论中的“管理幅度”理论。所谓管理幅度指的是,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直接下属的数目。按照管理幅度理论,一个管理者由于精力、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所能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

著名管理学家格兰丘纳斯认为,管理幅度应限制在“至多5人,可能最好是4人”。随着下属人数的增加,可能存在的相互人际关系数将呈指数增加,信息量和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当下属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就超越了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范围。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传统的管理幅度理论日益失去其存在的现实基础,不仅从管理实践上颠覆了传统企业组织的层级结构,而且改变了以金字塔状结构为支撑的管理思想,并促进了所谓的经典管理、科学管理走进历史,被现代管理迅速取代。信息化更为跨越企业旧体制的障碍,消解庞大的层级结构,达成扁平化管理的目标开辟了新途径。

企业层级结构的困境

基于层级的管理。传统组织的一大特点表现为层级结构。通常在一个企业中,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组成一个金字塔状的结构。被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的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十四条原则”,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其中尤其强调上级不能越级指挥,下级不能越级请示汇报。这一管理理念不仅在传统理论中被奉为经典,而且在广泛的管理实践中大行其道。

层级化的信息流。从信息流来看,位于金字塔顶的董事长和总裁,他们的指令(信息)通过一级一级的管理层,最终传达到执行者;基层的信息通过一层一层的筛选,最后到达最高决策者。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是效率较高的一种组织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企业规模的扩大,还是企业运营质量的提高,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和作为其指导思想的经典管理理论,都遇到了强大挑战。如IBM最高决策者的指令,按照法约尔的理论,要通过18个管理层最后传递到最基层的执行者,不但时间极其缓慢,而且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和扭曲程度可想而知。

层级结构的困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层级结构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经营管理实践中遇到了强大挑战,归纳起来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企业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产生了一大批被称为“恐龙”的超级跨国公司,企业管理层次已经多得难以有效运作,尤其是信息传递过程在庞大的层级中的失真和扭曲,不仅加大了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带来管理的失灵。其二是企业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的管理运行必须快速应变,具备极强的适应性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管理层次众多的层级结构所缺少的,恰恰是一种对变化的快速感应能力和适应性,其信息传递的效率和信息的处理能力成为重要的掣肘因素。

人性的发展。法约尔所倡导的一般管理理论通过强调专业化和等级制度,以求使企业组织的效率最大化。这两个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一方面使组织设计日趋僵化,另一方面较少关注人,只把人看成齿轮上的一环。这些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人性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应用迅速普及的信息化时代,需要更加重视人的个性化趋势和横向的信息共享能力,知识时代的管理必须体现对人的尊重。

信息时代扁平化组织形式

扁平化量变,促管理质变

如何解决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难题?关键是一个“变”字。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改变层次的量,以实施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的量变,促使企业经营管理发生质的飞跃。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原来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层次,而现在的有效办法是借助新的理念和新技术平台增加管理幅度。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近些年,许多企业进行了扁平化组织结构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许多实践经验。

突破管理信息瓶颈

扁平化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的原因,一是分权管理成为一种普遍趋势。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是与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而在分权的管理体制之下,各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减少,使扁平化的组织形式能够更加有效地运作;二是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传统的多层级组织形式,笨重的信息传递和处理机制,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为了不被淘汰,就必须实行扁平化;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于网络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得横向的信息共享、协调和管控更加有效,突破了管理幅度理论并使之逐渐失去其有效性。

在传统管理幅度理论中,制约管理幅度增加的关键,是无法处理管理幅度增加后指数化增长的信息量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些问题在计算机网络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面前迎刃而解。实践表明,与组织结构扁平化相伴随的是企业内部作业的流程化,在集成化的管理信息体系支持下,职能部门原来的日常工作职能被整合到流程团队之中,使业务在企业内部得以无障碍流转。

信息技术更需要信息化思想

以产品销售渠道的扁平化为例,传统的销售渠道是多层次批发,渠道层次多、环节多、渠道长,渠道链上的经销商数目呈指数级数发散,这是一种典型的层级结构组织形式。而现在大多数优秀企业已经摒弃了这种渠道形式,而代之以扁平化的渠道形式。这一趋势表现在:渠道层级减少,渠道缩短,而渠道宽度大大增加。扁平化销售渠道最显著的特点,首先是渠道直营化,其次是渠道短宽化。

在因特网和电脑异地联网成为可能之前,市场信息的传递只能通过电话、传真、信函等方式进行,公司难以对众多经销商提供的、来自市场的大量原始信息进行处理,企业的信息反应能力极度缓慢。在当时情况下,金字塔型的渠道结构有利于信息的处理和传递。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技术和功能强大的营销管理软件,能够对众多经销商反馈的大量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并能通过因特网将企业的信息“集群式”整合,即在同一时点向所有对象传送信息,与经销商实现信息协同。因此,渠道扁平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信息的传递与处理问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便可迎刃而解。

现代信息技术在经营管理实践中的有效实施和推广应用,不但对推动销售渠道扁平化趋势的发展做出了实质性贡献,而且促使人们对原有的管理理论和经营理念重新认识,并在改变了的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接受和理解信息化思想。

变通了的虚拟扁平化

改变与阻力

改变层级结构实施扁平化组织形式尽管优点很多,但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面对阻力在所难免,有习惯思维的影响,有官僚作风的惰性,还有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等许多因素。一般意义上的扁平化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增大管理幅度,面对这些阻力企业很难达到精简组织结构、优化管理流程、提高运作效率的目的。因此,探索管理实践中行得通的途径,以推进现代管理很有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快速的信息传递能力以及可靠的信息共享能力,提供了绕过和跨越这些障碍的现实有效方式。实践表明,在避免削减中间层、避免对原有的组织结构做大规模变动的情况下,以管理信息化思想为指导,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依托“虚拟”手段也能够实现传统组织扁平化的效果和功能。

虚拟扁平化之变通

虚拟扁平化是在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应用现代信息处理手段达到扁平化的基本目的。即在传统层级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使信息流不必通过管理层次逐级传递,从而增强组织对环境变化的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通过计算机网络快速和“集群式”的方式传递指令信息,达到快速、准确指令的目的,避免失真现象。

例如微软的“数字神经系统”,一方面提供许多数字化知识辅助决策,另一方面能让坏消息传得更快,当公司的任何地方出了问题,相关信息不必一级一级向上汇报,避免等问题大到无法解决时才被决策者发现。

虚拟扁平化实践,通过建立集成的数据管理平台、流程监控平台、文化交流平台,将监控的对象符号化;通过加快信息传递,缩短信息链条,减少管理层级;通过企业流程优化和固化,强化管理手段,适度弱化对管理者能力的要求。然后分阶段地消解原有等级架构的实际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使之升华于无形,最终达到管理体制的全面更新。这是借助虚拟扁平化的变通以减小阻力,达到扁平化实际目标的积极探索。

新思想与新技术偕行

现代管理新思想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管理体系偕行同进,表现在三个方面,企业在分工基础上管理的系统性趋势,与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精细、规范和严谨相互呼应;作为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基本原则之一,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层次,以形成最短的指挥链,与信息化管理体系通过计算机网络快速和“集群式”的方式传递信息,共同达成了快速、准确地指令以及高效、客观地反馈信息的管理目标;加大管理幅度以突破控制能力极限的要求,与信息化管理体系所强化的管理者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管理能力,沿着共同的方向协同前进。

因此,有目的设计的、支持虚拟扁平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将超越既有的管理体制,即使在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尚未被打破的情况下,虚拟扁平化也能够引领传统的组织结构逐步改变、共同前进。

现代社会中人的影响力,来源于权威的成分比重越来越小,知识和信息等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是分权成为一种潮流的原因,同时将是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走向瓦解的动力;而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的信息共享,一方面使得人的个性解放在企业组织架构中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为企业成员个人精神力量的解放和新的价值体现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因此可以期待,新思想与新技术的偕行必将成为两大引擎,从而推动企业组织、社会组织以及生活和劳动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上一篇:BYOD来袭 把握移动安全四大趋势 下一篇:希捷NAS存储解决方案化解中小企业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