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10-16 01:34:20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效率

人类离不开阅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有了阅读。那时人们读日月星辰,读沧海桑田,读动物世界,读人生旅程,甚至可以说,文字的产生与这种阅读直接有关。阅读与一般的“看”的区别在于:它是用心的,它是心灵的经历与体验。阅读不止在于掌握语言文字,它对人的生活质量及个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忽视。

不少教师在阅读课上偏重知识的传输,理解过程中大多注重讲解,却没有把语文最重要的阅读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最终未能学会自我阅读、分析、理解、答题,自然能力提高不明显,也就有了语文阅读“难学”的误解。因此,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才能让师生从繁重的阅读教学中解脱出来,实现轻松阅读理解。

一、教师应树立阅读教学的学生主体观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认清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预设”好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靠拢,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改变阅读教学的主体观,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教师教学阅读主体观转变了,语文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学习活动才会轻松、愉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重感情,实现分析教学到诵读式教学的转变

分析式教学使学生被动接受成为一种习惯,减弱了学生对作品的语言魅力的感受,削弱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如果变分析为诵读,让学生不带目标地慢读细品,读出语调,读出韵味,读出情趣,在诵读中体味原文的意蕴,就能真正还学生欣赏的自由感悟空间。让学生在较自由无功利的状况下阅读吸取养分,体会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审美性和文化性,在对生活、生命的体会中进行充满灵性的思考。诵读式阅读就是一个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充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重在欣赏。

三、重能力,实现书面阅读到读写听说的转变

文章的阅读不能局限于学生对某个段落、某个句子、某个字词的标准化理解,必须打破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格局。教师要放弃自己的意愿与暗示,把判断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允许学生借助自身的经验和语文积累换取对课文的直觉,让他们放开思想交流分享,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文等多角度的对话中泛听多言,全方位地“了解、接受、感悟”,从而不断充实不断提高,让学生的意志、个性、兴趣、情感得以升华,在自主体验中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树立创新意识,造就创造才能。

四、指导学生有效朗读

爱朗读、会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条必经之路。初中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思想认识不明晰,语言积累贫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逐步养成“爱朗读,会朗读”的阅读习惯。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是为了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所以,学生的朗读要“发之于声,动之以情”。“声”是作者的声音在读者心中的共鸣,朗读就是让作者的声音能在读者心间产生感染与共鸣。“情”是作者的心声在读者心间的流淌,朗读就是让学生在朗读声中进入情境,充分体验角色转移的趣味,感悟藏匿于语言文字之间的情感。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差,认识能力有限,生活积累有别,不同的学生阅读,就有不同的阅读结果。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中只是做了文字的奴隶,轻描淡写,赶时符潮似地立于文字之外,难以真切地感受和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要拉近学生与作者及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差距,架起学生与作者及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桥梁,促使学生与作者及文中人物之间产生心理共振,实现情感交流。

五、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1.强化感知,充分利用情绪,加强内心体验。

情境在儿童面前,成为儿童感知的对象。教师运用各种创设情境的手段,能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必须对情境进行强化。因为被感知的事物,只有达到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体验才能深刻。可以把一些手段结合起来,如图和音乐的结合,使儿童不仅能听到,而且能看到,表演和音乐结合,眼前的形象鲜明,加之音乐的节奏旋律,表演的情境得到强化,使儿童多种感官处于兴奋状态,产生热烈的情趣,身临其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加强内心的体验。

2.提供想象的契机,展开联想与想象,丰富课文内容。

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更广大的生活场景中去了。情境的强化,把作者蕴涵在具体事物、生活空间中的情感,通过场景、氛围和画面表现出来。在这种形与情的交融下,学生的情绪被激起。脑中很容易联想到相似的另一个场景,学生已进入想象的情境之中。此时,老师应该抓住想象的这一段空白,充分引导学生构图填白,激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设计训练,语言与思维积极活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感知的强化让学生完全融入了情境,学生仿佛亲身体验过,这时候学生的形象思维非常活跃,内部语言也随之跳跃式地进行着。有了这样的铺垫,就要设计语言训练满足他们的欲望,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释放出来,促使认识更清晰、深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过程。

思考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直至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思考,发散思维,在思考中逐步探究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六、启发创造想象

想象是对人脑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耐人寻味之处,大胆想象,便会激活思维,诱发创造力,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如:《项链》结尾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玛蒂尔德听到项链是假的后,她会怎么样?”这样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一段段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的续写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真可谓事半功倍、一箭双雕。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它是孩子学习的天地、享受的空间、成才的殿堂。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创设一个美妙的情境空间,让学生愿意学习,获得不同的价值与人生体验,同时也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人生体验,让阅读教学充满生命力。

上一篇:试论如何培养新课改下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兴... 下一篇: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