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对策探讨

时间:2022-10-16 12:51:07

农发行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对策探讨

【摘 要】自2004年开办了商业性信贷业务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信贷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农发行在大力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过程中也出现了定位不清、职能错位、人力资源匮乏、管理体制滞后等问题。借鉴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促进农发行商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性贷款;风险管理

2004年以来,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迅速增长,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逐步上升。但是,由于受长期开展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影响,商业性贷款业务的拓展仍存在一系列制约。因此,如何更好地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促进农发行政策性贷款业务和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分析农发行商业性贷款的特点、现状及问题入手,研究总结了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型经验,针对我国农发行功能定位,提出拓展农发行商业性贷款的对策思路,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政策性金融理论,增强农村金融支农职能,促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

农发行的商业性贷款业务是指在国务院和银监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内,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发放的贷款。目前农发行共开办粮油商业性贷款业务7种,开办棉花商业性贷款业务4种,以及其他5类商业性贷款业务(图1)。

1.农发行商业性信贷业务的特点。作为我国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之一,农发行的主要职责就是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粮食调控政策和农业产业政策,通过信贷杠杆履行支农职能。这就决定了农发行开展的商业性贷款业务是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根本不同的,其业务范围仍在国家赋予政策性银行的业务之内,是其政策性信贷业务的必要延伸,主要是为了弥补商业银行难以满足的项目或领域的资金需求,最终目的仍是服务于国家的农业宏观调控政策的。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区别于商业银行贷款的突出特点就是不以盈利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其贷款对象和贷款投向都有严格的限定,贷款的品种也比较单一。

2.农发行拓展商业性贷款的必要性。从自身发展角度来讲,农业发展银行单纯依靠政府的优惠待遇和特殊政策支持,难以实现自身的盈利,而扩展业务种类和数量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平均业务运行成本。从金融支农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企业的低效率和弱质性,难以获得以追求高利润率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支持。因此,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不仅要对粮棉油的流通环节提供信贷支持,更要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金融的深层次需求。农发行就需要不断拓展其服务对象和范围,通过开办商业性贷款业务,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供金融支持。从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看,农发行的商业性贷款通过信贷杠杆作用来对农产品市场上的市场主体进行优胜劣汰的筛选,以达到“扶优限劣”的目的。重点是加大对经营规模较大、竞争能力较强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主体的信贷支持,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发育。同时,按商业性操作和管理贷款,注重对市场价格风险的控制,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更加尊重与关注市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作用。

二、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1.发展现状。近年来农发行商业性业务规模不断发展,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不仅改善了单一的业务结构,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其资金来源渠道一直比较单一,中央银行提供的再贷款一直占据较大的比重,其次就是发行的金融债券,由央行指令性派购给商业金融机构定向购买。近年来通过自身发展,农发行的资金自筹率不断提高,至2011年,达到85.62%。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比例由2004年的83.56%下降至2011年的14.38%;年末贷款余额从2004年的6894.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8755.5亿元(图2)。

2.存在问题。(1)营销观念守旧。长期以来,由于农发行的贷款对象是由政策严格界定,通常都是企业客户主动上门来找贷款,因此,大部分的职工已经习惯了等客户上门,缺乏客户营销和主动服务的理念。再加上长期责任不清、利益不均缺乏激励等,使得营销人员抱有“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思想,缺乏做业务的积极性。(2)人员数量和素质不适应业务发展要求。部分基层农发行员工素质偏低,专业人才匮乏。老员工原有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新业务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现代银行知识较为匮乏。尽管随着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发展,农发行对商业性信贷营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因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基层农发行无法吸引其他金融机构中的专业人才加盟,兼具金融、企业管理、投资及保险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更是匮乏。(3)商业性信贷管理体制落后。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体制,为了控制风险,农发行建立了贷款层层审批制度,所有的商业性贷款均采取自下而上逐级审批制度,每级审批行都需要开展贷前调查,这一方面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审批环节过多,反倒使责任更加分散,给各级贷款营销人员留下了推脱责任的空间,容易形成个别信贷人员贷前审查不严格。(4)风险管理薄弱。首先是风险管理意识欠缺,部分员工对商业性信贷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项目审批和贷款发放上放宽政策,忽视了对贷款客户潜在风险的控制。其次,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的量化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再次,信贷决策过度依赖中介机构评估或审计信息,且农发行的贷款客户、项目信息搜集工作一般由个别信贷人员负责,缺乏系统完善的信息资讯。最后,贷后管理手段不到位,基层行客户经理通常身兼两职,既是调查评估人员,又是贷后管理人员,难以有效兼顾。

三、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经验借鉴

1.资金筹集渠道广泛。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实践表明,政府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支持规模和本国的经济发达程度成反比。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更多地依赖政府资金投入。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借入政府资金,发行债券,借入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吸收存款和国外借款等。例如,法国农业信贷银行资金来源主要靠吸收存款,政府只是在政策倾斜的领域给予财政补贴;法国农业信贷联盟是上市公司,其资金来源于股市融资;日本的邮政储蓄是其政策性金融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此外还有低红利率股票、永久性下属贷款和定期下属贷款等融资方式。

2.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贯彻国家农业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特殊金融机构,其运行与管理模式注定与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有所差别,也不同于政府机关的运行管理。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寻找合适的经营方式上也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当前,采用公司制,进行企业化运作已经成为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最主要形式。发达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设有董事会、管理层、执行者、监督者,还有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和风险管理机构。

3.经营体制灵活自主。发达国家的政府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干预较少,除了给予一定的业务指导、政策引导或规范监督外,并不干预其具体业务经营活动,使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能够根据农业生产经营的变动情况,及时在资金的投量、结构上做出调整,其经营目标和业务范围也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商业性贷款业务的人才开发与管理。新形势下,农发行要推进商业信贷业务的拓展,必须坚持人才开发为第一要义,建立一支适应市场竞争考验的信贷营销管理队伍。通过强化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信贷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使信贷人员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掌握现代企业的营销知识和营销手段,以适应现代银行业管理要求。同时,将农发行商业性信贷业务拓展与员工利益挂钩,建立科学的考评和激励机制,针对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贷款业务,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以此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发行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2.拓展商业信贷业务结构。农发行商业信贷业务应突破支持粮棉购销为主的单一业务结构,由单一向客户发放贷款向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转变,将信贷支持领域由单纯的农产品流通扩展到生产、深加工、进出口贸易等更多领域;争取国家支农专项资金的管理权限,积极扶持优质成长型中小客户,开展农业政策性国际金融业务等。

3.创新商业信贷产品和模式。紧盯我国“三农”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需求,创新农发行商业信贷产品和模式,拓展业务范围,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例如可推出微型企业简式贷款、农业中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改进农户生产经营小额贷款的种类和担保方式,根据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需求和风险程度,实行差异化的贷款利率,开展农家助学贷款等。

4.强化商业性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要充分认识商业性贷款业务中风险管理面临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其次,要实施全程风险管理。对所有的客户都要进行贷前辅导和考察,及时监测并管理风险。最后,贷款发放后,应并采取相应风险缓释技术和分担机制实行信贷风险动态管理。

参 考 文 献

[1]栗惠民.海南省农发行拓展新业务的回顾与思考[J].海南金融.2008(4)

[2]孙旭.对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拓展的几点思考[J].新疆金融.2007(3)

[3]晏岚.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商业性金融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张进先,缴志勇.制约农发行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因素及对策[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9)

[5]张楠.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在法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兼评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的启示[J].法国研究.2008(1)

上一篇:探索我国央行票据公开市场操作的改革路径 下一篇:承包商不平衡报价投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