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政治的特点

时间:2022-10-16 12:25:02

明朝宦官政治的特点

一、架空内阁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废除了中国历史上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丞相制度,将中书省的权力分归于六部,另外还设了其他机构。但这样造成了权力高度集中,皇帝一人无法处理政务,所以后来又设置了内阁、殿阁大学士,以后发展为内阁制度。但内阁毕竟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而只是类似于一个智囊团的性质,因而他们得到的权力也只是票拟。随之而产生的另一项权力则是“批朱”,这一特权则掌握在司礼监的手里。

所谓“批朱”,相当于现在的盖印。批朱权是皇帝的权利,也是明王朝办事的最后一道程序,批朱之后,意味着最后拍板,而这个至高无上的权利,本该由皇帝完成,后来却落入了内宫的手中。因为有这样的规定,司礼太监批朱时有“间有偏旁偏讹者,亦不妨略为改动”的权力,就是可以改动票拟之权。因此,批朱权就成了司礼监压制内阁的有力武器。

二、操纵厂卫

众所周知的东厂,其实只是司礼监的一个下属机构而已,是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第二、三人担任厂公,人称“督主”。东厂作为一个特务机构,由于直接听命于皇帝,权势非常大,这一点仅从东厂一把手的称谓上就可以看出,督主有关防一颗,篆文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若司礼监掌印太监与东厂督主同为一人,那么此人的权力可想而知。

与东厂相呼应的则是锦衣卫。虽然锦衣卫设立较早,但由于宦官的特殊身份,加之宦官势力的不断膨胀,锦衣卫的地位逐渐屈居于东厂之下。锦衣卫的官员常常由掌握东厂的司礼太监亲信出任,这样司礼监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控制锦衣卫了。如英宗时期王振为司礼太监,而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就是他的私党,可谓政出一门。

三、插手财政

征收各种赋税的大权,关系到整个国家财政的收入。而在明代,这一分量如此之重的大权却又一次被宦官干预。永乐十九年(1421年)十一月,分遣宦官杨实等人核天下库藏出纳之数,这便是宦官插手财政的开始。随着宦官势力的增大,税务权便逐步被宦官控制,而到了万历时则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由于万历皇帝贪婪的性格,加之皇宫大兴土木,军费又大量增加,他不断的向各地派遣矿、盐税使搜刮银两。而宦官为了中饱私囊,也不遗余力地增加税务的项目,提高税务的比率,也就是所谓的增税、滥税。

在明代纺织业是第一大手工业,而其中又以丝织为主,而监督织造的差事又被宦官揽了下来。在宦官职务中有“织造”一职,而且有提督太监,南京、苏州、杭州各一员。在明朝这三个地方是经济中心,因而油水之大可想而知。而织造所管基本上以丝织为主,而丝绸又是值钱的东西,所以宦官把持这个职务,使他们对经济的干预又加深了一步。当时舆论有这样的呼声“今天下之为民害者,熟有甚于监督织造之使乎”、“今天下苦织造久已”,这主要是宦官借织造之名,加大所需织造的数额,营私舞弊,敲诈民财。关于宦官插手财政的方面还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述。

四、统兵监军

关于宦官统兵,大名鼎鼎的郑和就是因为仗打得好才得到成祖的信赖。明军在土木堡的惨败也正是由于王振亲自统兵的结果,而汪直更是喜欢统兵打仗。至于宦官监军,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明末时期,每有战事,将领所到之处则必有监军之太监。而那些太监非但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反而处处掣肘军事将领,因而所打之仗也多败绩。《国史旧闻》中指出宦官监军的四处弊病:侵蚀军实、避敌殃民、遏制大将、谎报军功。

五、担任镇守和守备

所谓镇守和守备,本来都是武将的职衔。但随着宦官势力的扩张,各地的镇守、守备逐渐由他们把持。《明史·职官志》中有“镇守,镇守太监始于洪熙,遍设于正统,凡各省各镇无不有镇守太监,至嘉靖八年后始革”。另外,职官志中还设有南京守备、天寿山守备、湖广承天府守备等职务。由宦官担任地方镇守和守备,地方行政必然会受到干预,加之宦官的恶劣本性,地方百姓则会严重地受到他们的祸害。

但是,我们可以从各种史料中看出,不管宦官的权力有多大,它毕竟不过是代行皇帝手中的权力。不论宦官有多么的厉害,他们无不是拉着皇帝的虎皮扯的大旗。一旦他们不能满足皇帝的意愿,或是对皇权造成了威胁,立即就会被皇帝除掉。王世贞曾说,“即狼戾如振、瑾者,一嚬而忧,再嚬而危,片纸中夜下而晨就缚,左右无不鸟散兽窜,是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也。”如魏忠贤,势力权倾朝野,生祠遍立中国,真是到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地步,天启帝一死,照样还是被崇祯帝一举拿下,最后自缢。这就充分表明,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无发根除的积弊。

上一篇: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改革措施 下一篇:加强问题设计研究,提高高三复习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