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密码 触摸本质

时间:2022-10-16 11:10:23

最近有幸连续观摩了三位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分别是王崧舟老师的新概念作文、窦桂梅教师的《清平乐・村居》、潘文彬老师的《生命的林子》,名师们创新的执教理念、精当的课堂设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名师语文课堂的密码在哪里?从中凸显出的语文的本质又是什么?

其实,无论是王老师的作文教学,还是窦老师、潘老师的阅读教学,尽管呈现给我们的是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但透过这繁花似锦、精彩纷呈的表面,笔者强烈地感受到那不断创新的执教理念,因为三位名师都以其执教理念的创新带给教学以深刻变革!换言之就是三位名师对“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培育学生的语文情感”……这些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都有着自己的思考,能作出自己的回答。他们的回答是那样掷地有声,那样厚重回响,那样令人怦然心动。

一、用情感支撑作文教学,让孩子们情动而辞发

古语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我们当今的作文教学中,靠什么来培养孩子们的习作兴趣、提升孩子们的习作能力,王老师用他的《新概念作文》给我们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那就是――用情感来支撑作文教学,让孩子们能够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有独特而深刻的感受,把孩子们的习作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让他们情动而后辞发。

王老师把一项心理实验引入了作文教学,在课堂上他是这样来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的――首先请孩子们写出自己最爱的五个人,然后请孩子们依次划去一个、两个、三个,直至全部划去,而伴随这一过程的是王老师的反复追问――你划去了谁?为什么?孩子你为什么抹眼泪?孩子,你难受吗?为什么?为什么摇头?把婆婆划去,仿佛把什么也划去了?把表妹划去,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孩子,你的笔在颤抖,为什么?孩子,静静地看着最后的两个人,他们的声音在你耳边响起,他们的笑脸在你眼前出现,曾经在一起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分一秒。此时此刻都在你心头涌起波澜,一个画面,一个故事,一个细节,这一切都是这两位给你的,拿起笔把他们全部划去,你有话对他们说吗?孩子,你们为什么要伤心地哭?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世界上最爱你的五个人,他们依然好好地活着,孩子,你为什么还要伤心地哭?其实,作为一名听课的老师,作为有血有肉的七尺男儿,笔者对王老师的一次又一次追问是“心存怨恨的”,对于那幼小的心灵而言,这样的追问不是很残酷吗?对于那些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孩子们而言,不是很残忍吗?但当王老师选择了两位同学上去交流时,当从孩子们那稚嫩的心田流淌出感人肺腑的语言时,我理解了王老师,我为王老师的作文教学理念所折服!试想一下:没有王老师的追问,孩子们能够在习作中表达出对自己最爱的人那种深刻的依恋吗?能表达出前后强烈的情感变化吗?能够在习作中把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吗?没有王老师的追问,孩子们会对这份司空见惯的爱那么在乎吗?还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份平平常常的爱失去后的无限痛苦吗?还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给予这份看似毫不在意、其实厚重无比的爱以足够清醒的珍爱吗?也许可以表达出来,但绝对不会深刻,更不会真挚,因为没有强烈的情感作为习作的支撑,撰写出感人至深的习作是不现实的。正所谓“情至而文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王老师的这节课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并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关键就是他的作文教学抓住了本质――首先引导孩子体验,培养孩子情感,然后再去作文,恰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皆可出”。尽管我们可以说王老师创造性地把心理实验的案例作为作文教学的内容,他的过渡语的设计总是那样恰当,他的引导总是那样自然,他的点评总是那样准确,但如果没有把培育情感、引导体验作为习作辅导的关键点来贯穿始终的话,无论多么新颖的创新,多么恰当的设计,多么有针对性的点评都是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和价值的。王崧舟老师已经用他的新概念作文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学生习作的第一要素是情感。

二、用丰厚支撑阅读教学,让孩子们学得简单而扎实

华东师范大学的杨再隋教授倡导:“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我们力学也提出:“简单语文,快乐语文,开放语文”的学科教学理念。但我理解其中的“简简单单”与“简单语文”绝对不是浅薄,也不是肤浅,更不是为了追求一种课堂效果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窦老师的课恰恰为我们的“简简单单”与“简单语文”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她用《清平乐・村居》告诉我们――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有用厚重的、广博的阅读作为提前,孩子们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也才能真正有所提高,“简单语文”也才能名副其实。在执教《清平乐・村居》的过程中,窦老师以她鲜明的执教思想――用厚重支撑阅读教学,用主题丰富阅读教学,赋予阅读教学以深厚的内涵,让孩子们读有所得,更有所悟,在课堂上能够清晰地听到孩子们成长的“拔节声”。在理解“居”字的时候,窦老师让孩子们理解――“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段乡音就是一段文化,连起来变成一首首诗篇,一篇篇名言佳话,灿烂的文字,炙热的乡音,让我们走进一位伟大的诗人”。正如窦老师自己所说:她想从文字、文学、文化等三个层面让孩子们来理解这个“居”字。在学习正文之前,窦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本文的作者辛弃疾写的另外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伴随着那大气磅礴的《中国功夫》,加上窦老师那富有感染性的语言,孩子们诵读着那流传千古的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读着读着,我们仿佛也看见了那惨烈的撕杀场面,感受到作者那气吞如虎的豪情,那誓死报国的雄心!有了这样的朗读作铺垫,有了这样的对比作补充,孩子们对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是不是会多一点更直观的了解呢?再让孩子们来聆听《水调歌头・中秋》那优美而详和的旋律,孩子们对《清平乐・村居》的理解会不会更感性一点呢?在朗读课文时,伴随着朗读,孩子们时而拍掌,时而跺脚,时而合二为一,在朗读具体的文字时,针对四声采用不同长度的表达,赋予朗读以情趣。在感知文本的过程中,窦老师更是精心地设计了针对“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等进行了不同的理解,辅之以音乐、语言的渲染,情境的创设,使孩子们能够身临其境,并用读和说来展现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紧接着窦老师又抓住了“卧”字,尤其是抓住了“翁媪”之间的对话来理解文本,光彩无限,魅力四射。整节课中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孩子,你认为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来观察这幅画的呢?”当窦老师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的时候,课堂上议论纷纷,孩子们踊跃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或溪头,或溪边,或溪尾,或睡梦中,妙思奇发,妙不可言。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整节课的过渡语中,窦老师处处适时引用辛弃疾在各个时期的诗歌,无疑从文本本身就增加了教学的厚重。

听完窦老师的课,我一直在想简单和厚重是不是矛盾?如果我们的简单不能在大量的感知与感悟中切实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简单呢?因此,我们必须为“简单语文”中注入厚重,让其简单而不失丰满,简单而不失厚重,只有这样的简单语文才能真正闪现其迷人而卓越的风采。

三、用精当支撑教学设计,让孩子们学得深入而浅出

有这样一些课文,总让我们一线的老师感到束手无策,尤其是那些“用不太浅显的语言讲述非常深刻的道理”的文本。往往不是因为过于简单,而失之于浅薄,就是因为过于厚重,而失之于深奥。而这两方面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们或是没有能够理解文本,或是理解不了文本。最终没有能够走进文本,更没有能够走出文本。总之学了课文之后,孩子们对于课文依然是茫茫然――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道不清也说不明。而潘文彬老师所执教的《生命的林子》就是此类课文的典型代表,那潘老师是如何抓住文眼,突破难点,最终让孩子们学得深入而浅出的呢?

《生命的林子》主要讲的是一则传说的故事,玄奘因为法门寺的名满天下,高僧济济,而萌生辞意,而方丈的一席话却使他幡然悔悟,终于经过潜心苦修,而成为一代名僧。通过这则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对于这则文本的理解,孩子们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对于“玄奘为什么要走又为什么留”的理解,而要理解这一关键问题,就必须深刻感受方丈的话――“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些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这些看似需要用许多的语言引导、需要用许多的课件包装、需要反反复复的启发与牵引的内容,潘老师却匠心独运地抓住了一组描写玄奘所在的法门寺的词语――“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高僧济济”而贯穿全文,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读懂了这一组词语,也就读懂了法门寺的地位,也就理解了玄奘的去与留的真正原因,自然就能理解方丈富有玄机的话,理解了文本所阐述的哲理,更能够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潘老师先后六次让孩子们来读、思、说、悟这些词语,读出了词语的色彩,读出了词语的温度,更读出了词语的感情;读懂了名满天下的法门寺,读懂了给玄奘以无限压力和动力的法门寺,读懂了法门寺对于玄奘成长为一代名僧的重要性,也读懂了竞争的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更读懂了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对于孩子们今后的成长该有多大的益处啊!而这些看似深厚的道理,潘老师又是让其简单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透过这一文眼去读、去想、去说、去悟。这种学习的成效在续写“玄奘决定留下来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孩子们纷纷表达出对“竞争会使人成为栋梁之才”的理解、对“集体对于个人成长重要性”的理解,这不就是我们所苦苦追求的结果吗?由此可见,精当的教学设计会让孩子们在面对这些相对复杂的文本时,也会游刃有余,学得深入而浅出。

强烈的情感支撑、厚重的文本拓展、精当的教学设计,名师们通过自己富有创新意味的课堂带给我们无限的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考如果仅仅成为一种思考,这样的思考是毫无品味的。只有把思考落实到行动,让思考指导行动,让行动践行思考,这样的思考才会因为行动而脚踏实地,这样的行动更会因为思考而变得越发志存高远。

(张国宝,南京市力学小学,210024)

上一篇:头位难产与自然分娩产妇的耻骨联合长度与骨盆... 下一篇:临床生化检验影响因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