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诞生地:塔尔寺

时间:2022-10-16 11:08:56

有一个人降生在这里,这里便产生了许多神奇,而降生在这里的那个人,又深深的改变了世界佛教格局。――正所谓:一人一寺一点化,千典千事千般情!

(一)

青海塔尔寺巨大的佛教文化影响力,是与这所寺院在历史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佛教文化现象紧密相连的。它于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世界范围内,它都是优秀的、藏汉文化艺术完美结合的、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佛教精粹!

走近塔尔寺――低沉的佛号声,会首先传人人们的耳中,那缕缕升腾的紫烟,飘来了阵阵藏香的气息,伴随着晨钟暮鼓,寺院变换着斗转星移的幻彩,平添岁月的沧桑痕迹……

走进塔尔寺――那些英俊的僧人,会穿行在四海的游客当中,怀抱中的厚厚经书。足以证实他们修学的艰苦,这所杰出的藏传佛教寺院,平静地砥砺着一代代青灯旁的孤影人生……

塔尔寺是世界藏传佛教的著名寺院,它原名叫塔儿寺,1749年春,乾隆皇帝曾御赐寺额为“梵宗寺”,同时,在历史上,它又被称之为“吉祥塔寺”、“藏塔寺”、“塔林寺”、“金莲寺”、“宗喀大寺”、“格鲁宗寺”等。

(二)

1979年12月3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了一条录音消息:青海省塔尔寺从今天起,正式对外开放,(同时,播放了七声低沉的大佛号录音)。当时,国家媒体以这样的独特方式,报道塔尔寺的对外开放,令人感到十分新奇。这则报道,在国际间产生了很大反响。七声佛号的奏鸣,标志着在期间一直被国家特别保护的这所寺院,已被僧侣们拂去经卷上的尘土,进入了新的传承时代。

1982年初,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塔尔寺拍摄了一部10分钟的记录片――《酥油花》。这部影片记录了塔尔寺艺僧,在堆满厚厚积雪的寺院里,用彩色酥油精心塑制艺术精品的奇妙过程,展示了酥油塑制技艺的极佳水平。影片在欧洲、北美和东南亚各国交流上映时,引得观众场场爆满,世界上许多家报纸对此好评如潮。一时间,“塔尔喇嘛寺”成为欧美与东南亚国家学界与民众挂在嘴边的一个专有名词。

这部影片后来又专门参加了在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美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电影艺术节和科学影片公展活动,连获数十项国际大奖,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在世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早在1937年,美国《=生活》杂志曾派资深记者威尔森先生,专程深入到青海塔尔寺采访,这位长着浓密大胡子的国际大牌摄影师,做事十分挑剔,他对许多别人看来是十分难得的拍摄题材,根本不屑一顾,指派他拍摄塔尔寺时,他还颇不以为然。

然而,一到这里,他就惊愕了!他在采访笔记中坦诚地写道:“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塔尔寺的文化底蕴,竟是难以想象的丰厚!”他拍摄了大量人物、建筑、民俗与风光照片,还亲历了许多藏秘法事的场景,均令他震惊不已!而且,当地藏族人的淳朴和友善,也曾多次感动得他流下了热泪。

《生活》杂志精选60幅照片,以生动的文字、多层次的文化揭秘和超大篇幅的编辑风格,使当期的塔尔寺专集显得气势恢宏,极具视觉冲击力。

杂志一发行,便在全球引起巨大轰动,以至于当时的青海塔尔寺,“难以承担来自北美和欧洲的无数探险家和游客的过往与食宿之累”。

我有幸在一位藏族学者那里,看到了这期杂志和赠与的照片,洗印精美且已发黄的旧照片,呈现的是熟悉的寺院、独特的型制、特定的衣着、专用的法器……这些,都让人毫不费力、一眼便辨识出它就是塔尔寺:那是一个个极具震撼力的、凝固的文化瞬间。

抗日战争期间,年轻而优雅的宋美龄女士,曾率队来青海,其中的任务之一,就是与塔尔寺活佛商议,揭去寺院部分金瓦,融炼黄金,在国际间购买先进重兵器,以此赶走侵略者!此举,得到了塔尔寺爱国僧众的一致赞同,后因大活佛正在藏地进行密宗修行,未能亲临商议而搁置……

(三)

塔尔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民族文化宝库,它从建立之初,就一直深深影响着世界佛教文化的格局。在现代,这里曾拍摄过电视剧《尘埃落定》、《青藏纪事》、《喜挠嘉措的故事》、《一代宗师》、《阿吉的故事》;还拍摄过电影《中华大藏》、《可可西里》、《青藏高原》、《农奴》;纪录片《酥油花》、《班禅大师》、《开光大典》、《塔尔寺文化艺术》、《章嘉大国师》、《西线纪事》、《十世班禅》、《十一世班禅在青海》等影片的全部或部分珍贵镜头。另外,在这里拍摄的文化艺术片,更是多得无法计数,各类影片广受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青海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8年(又一说为1375年),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它坐落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侧的莲花山山坳之中,八座小山峰簇拥着这座名寺。

人们从远远看去,它恰如吉祥的八瓣莲花,在中心托出莲蕊,香港风水大师们对此常大发感慨:“一片祥端九美地,千代众生十利功!”。而在历史上,清乾隆皇帝在详细品读了入宫的《嗒尔寺全图》后,也拍案叫绝,称之为山水大境,是一种奇特的风水之美。

寺院占地面积610多亩,宗教文化建筑群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条纵沟与两面坡地上,纵沟从低到高,依势建设了一系列殿宇圣堂,它们错落分布,交相辉映,气势恢宏。在两面坡地上,主要集中建立了历代班禅的行宫、佛塔和僧舍,它们构成了塔尔寺文化的核心,是转山道与诵经路,向南的更隐密之处,还有藏秘闭关修行洞。

塔尔寺在古典藏语中,被称之为“衮本贤巴林”。准确的意思为“展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圣地”。它距离青海省省会城市西宁仅仅25公里,通过高速公路可直达山门,同时,还有一条穿越西宁城南国家级开发区的宽展公路可直达。

(四)

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1357-1419)的降生圣地。宗喀巴大师原名叫洛桑扎巴,在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师的名字进行一些解析:“宗喀”是古藏语,意思为“湟水河中心流域”塔尔寺位于湟中县,恰好是汉语“湟中”的直译,“巴”也是古藏语,意思为“拥有丰富智慧的杰出学者”,据此,大师的名号合解为“降生于青海省湟中县的大成就者”。

宗喀巴大师生于1357年,圆寂于1419年。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数百年来,他因被人们尊称为“世界第二佛陀”而广受世界学界和佛界的景仰。

2001年夏,我曾应邀观看了印度代蒙公司出品的电影《宗喀巴》,电影一开始,是暮色笼罩下的滚滚烟尘,镜头推进,在烟尘中,有许多人在游荡,他们手中拿着枯骨,无奈地敲击着,枯骨发出恐怖的声响,而那些人的眼神中,充满了诡异和无望,地面在龟裂,毒雾在蔓延,怪虫在肆孽……

突然,一声巨响,大地放射出一片耀眼的红光。一个圣婴降生,圣婴端坐在彩云之间,他口念佛号,佛号

变成碧蓝的洪涛,涤荡了大地的污泥浊水。圣婴向大地抛撒了一把吉祥米,吉祥米在空中化作鲜花和稻谷,为人们带来了丰裕和美好。影片接着以神话故事似的幻彩风格,表现了宗喀巴大师传奇的一生。这部电影与其它印度影片的艺术风格不一样,它没有过多载歌载舞的场景,而是把细节制作得十分引人入胜。

看到这里,人们也许会问:印度为何这般崇尚一个在中国青海省湟中县降生的大师?说来也十分有趣,我们解析印度历史就会发现:佛教从创立至今,其间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劫难,经卷与传承方式在印度都出现了断层现象,这使得佛教文化在印度本土传承,出现了许多问题。

中国藏地佛教,较少遇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佛教文化的内核得以完整保存。所以,以宗喀巴大师为代表的格鲁派传承方式,得到了印度佛教界的普遍认可,他们主动邀请塔尔寺的高僧大德与之交流。正因如此,印度佛教界对中国宗喀巴大师的崇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

塔尔寺因宗喀巴大师的出现,而被佛学界称为“世界第二佛国”。宗喀巴大师个人也因此备受全球学界的关注!

关于宗喀巴及其家族,我在青海、、甘肃、四川、北京等地,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厘清了其主要人物的关系,现在就简要地把这些关系展开。

宗喀巴大师的父亲名叫鲁博穆格,是元朝末年统管青海湟中地区军民与政务最有实力的地方官员――达鲁花赤;宗喀巴大师的母亲出生在一个千户长的贵族家庭中,她名叫香萨阿切,香萨阿切一生共育有6个子女,宗喀巴排行第四,他的身体长得很结实,圆脸上常带着快乐的笑容,颇讨人喜欢。全家人都十分虔诚地信仰佛教,从史料记载上来看,大师的家人在当地一直具有较佳的口碑。

宗喀巴是天地共赐良机的幸运儿,一生的幸运又成就了他立志改变的一切。就此,学界无不感叹地称:“苍天把人生最好的东西和时机,只给了他一个人!”。

宗喀巴从小就天资聪慧,在3岁的时候,四世噶玛巴活佛饶必多杰应元朝顺帝之邀,专赴北京商议安国富民之事,路过青海西宁时,父亲携宗喀巴一起参拜噶玛巴活佛,活佛见宗喀巴灵秀与稳重并存,多识与专注同在,特意为他传授了在家所持的五大受戒,他的命运开始改变。

到6岁时,他被萨迦派名僧却吉东珠仁钦带入著名的青海夏琼寺进行秘修,第二年,他在寺中接受了严格的沙弥戒,取法号――洛桑智华,他的独特悟性开始显现。

宗喀巴在却吉东珠仁钦大师身边学习了10年,受到了良好的佛学教育,到16岁时,带着大大超乎同龄人的知识量和感召力进入,为求名师,他几乎走遍了各大教派的寺院,先后拜投名师50人,他的社交能力为人们所钦佩。

24岁时,他在那唐寺参加了规模宏大的法会,并就因明、大乘、小乘阿毗达摩、律学等四大学论进行了艰苦与机智的答辩,毫无争议地一举获得了四项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他的佛教学识在当时已无人企及。

大师在此后又游历于萨迦、泽当、桑普等寺,先后参加了般若学和其他综论的答辩,均以超人的智慧和辩才博得了学界的称赞,许多寺院都拜他为永久大经师。

大师在30岁之前,全面研修显宗经典名著诸论。在3l岁时,撰著了旷世之作《般若金珠蔓论》。之后,他又用多年闭关的时间,全面掌握了青藏高原各派的核心密法和传承秘技,当时,人们请宗喀巴大师传授佛学教义,常会使一个地区信众多到形成人山人海的景观,盛况空前绝后。

后来的史学界,在分析宗喀巴的大师成长之路时,无不深深感叹:“历史只给宗喀巴大师一个人洞开了一段巨大超越扩展的空间,他太幸运了!”。

在藏地期间,他随着学问的日渐精深和新兴势力的拥戴,乘机发动了藏传佛教改革,创立了格鲁派。他一生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170多部巨经,成为一个造诣极深的佛教大学者。他自身的丰厚天资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最终使他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杰出宗师。

这里,我们还必须了解一个专有名词――格鲁派。

格鲁派,是宗喀巴大师的佛教改革成果。“格鲁”是古藏语,就是以崇善的规矩,依照佛法严格修行之意,这一派在民间,人们就称之为“黄教”。

说它是“黄教”,就是因为宗喀巴大师在创立这一教派时,将自己早期修行的宁玛派高僧红面黄衬法帽,翻里为面,戴在头上,形成黄色法帽,以此作为格鲁派的标志,格鲁派“黄教”在民间就由此而得名。

大师圆寂后,由他的两大弟子传承了他的事业:一个名叫迦曹杰,以后被格鲁派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另一个名叫葛珠杰,以后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青藏高原上的灵童寻访与活佛转世制度便由此产生。

(六)

相传,宗喀巴大师降生以后,人们发现从他脐带滴血的那个地方,长出了一株白旃檀树,这树上,生长出了十万片繁茂的绿叶,而修行的高僧大德们看到:每一片绿叶上,都显现出了一尊狮子吼佛的形象(释迦牟尼变身的一种),“衮本”(十万变身宝像)的名称就来源于此。

1378年夏天,宗喀巴去已满6年。母子连心,香萨阿切托人捎去了自己的一缕白发和长信,盼儿回家。大师接信后,为修行而执意未返,他给母亲和姐姐捎去一幅自画像和一幅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深情提及:“母亲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啊

1379年,即明洪武十二年,香萨阿切在青海、、甘肃、四川、宁夏、新疆、青康、云贵等地民众的纷纷支持下,建成了一座佛塔,取名“莲花塔”。在之后的180年里,此塔虽多次改建和维修,但周边却一直未能形成寺院。

当时,许多佛士,来到这里,流一把咸泪,就轻轻地走了……因为,他们实在无法想象,创立了格鲁派的大师降生之地,竟然不能在此寄托血肉之躯,以释佛理。

这一切,终于发生了改变!

1560年春,大法师仁钦宗哲坚赞在莲花塔西侧修建静房一座,专门用于供修行高僧闭关修行。在17年之后,他又在这座佛塔的西南侧,建造了弥勒佛大殿,从此,塔尔寺开始初具佛教寺院的规模。

1582年初夏,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再次来青海,翌年开春时节,他向仁钦宗哲坚赞及当地龙本、申中、祁家、喜那、米纳等藏族部落首领和土司发出指令:要尽快扩建塔尔寺,他还赐赠了8尊供奉佛像和一大批金银,当地民众纷纷响应,人们严格按照宗喀巴大师规定的各种形制,建立了新的经堂和佛殿,进一步完善寺院的仪规。

从此,塔尔寺的建设与文化发展速度加快,之后的数十年里,这里又先后建成了达赖喇嘛行宫、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九间殿、依怙殿、释迦佛主殿等。又经四世达赖喇嘛开示,于1612年初,正式建立各科学院,这标志着塔尔寺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也是一所招收佛教高学历人才的大学院。

(七)

塔尔寺先建佛塔,尔后筑寺,故此得名为――塔尔寺。

寺院始建至今,现已拥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祈寿殿、大经堂、九间殿、文殊殿、度母殿、吉祥宫、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时轮经院、酥油花院、藏秘坛城院、印经院、藏经阁、法王神舞院、大活佛府邸、藏医院、僧舍、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共1100多座和4600多间僧舍,规模宏大。

站在对面的山坡上,放眼望去:塔尔寺建筑一片辉煌!它的整体格局如“将军坐帐”的型制,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大建筑群。

如今,那株白旃檀树在塔尔寺生长得枝繁叶茂。而这株树的主干仍然包裹在高达11米的寺内大银塔中,为人们平添了许多的神秘气息。每年初秋时节,人们经常会看到:那刚刚飘落在地上的白旃檀树叶,随即就被人们收藏一空……

(八)

走进塔尔寺,殿内的佛像造型极其生动优美、超然而神圣,这得益于塔尔寺周边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各种艺术人才世世代代都愿意生活在这里,并奉献自己家传的艺术才华。

不知从何时起,从一些导游那里,竟编造出所谓塔尔寺艺术“三绝”的说法来,这让学界啼笑皆非,更让联合国文化专员们莫名其妙,这件事情,也确实到了该澄清的时候了。

宗喀巴大师降生以来,他对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佛学、文化、艺术、教育、音乐、时轮、工巧、医学、制药、农耕、传承等几十个学科领域都进行了创新和规范。这一切,在塔尔寺均得以一代代精细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各科杰出人士大量涌现,由此,深深影响了世界佛教界和学界。

数百年来,塔尔寺在酥油花、金银技艺、唐卡、工巧建筑、壁画、法舞乐礼、堆绣、藏经印行、藏秘医术等领域所体现出民族大智慧和独创妙法,比比皆是,美不胜收,令世界震惊。所以,联合国文化专员郝尔德曼先生在认真研究了这里的诸多领域之后,慎重地表示:“对塔尔寺的文化研究,根本不能凭借想当然的一些说法,它的文化与艺术以及其它领域都是十分突出的,已远远超出了所谓塔尔寺艺术“三绝”的范畴!”

塔尔寺不仅是中国藏传佛教的圣地,更是造就大批佛学高级知识分子的重要学府。寺内珍藏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典籍和哲学、法学、历史、文学、美学、藏秘、天文、音乐、医药、种植、建筑、风水、服饰、地理、冶炼、制技、档案等方面的学术专著,许多人穷其毕生精力在此求学,说塔尔寺是一个大学者辈出的地方,一点也不为过。

塔尔寺在历史上,是第三、四、五、七、十三、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六、九、十、十一世班禅大师的驻锡地,又是多位大活佛的坐床圣地。它一直受到历代中央王朝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九)

翻开史料,人们吃惊地发现:从清朝康熙大帝执政以来,中央朝廷向塔尔寺有过无数次的大规模赐赠,包括匾额、金银、珠宝、金佛、法器、名药、玉印、经卷、佛塔、钱财等。

寺中设有经中央政府特批的阿嘉、赛赤、香萨、喜那、拉科、色多、却西等活佛系统,清时被封为呼图克图或诺们汗。其中,阿嘉、赛赤、拉科为驻京呼图克图,他们当中的许多活佛还担任过北京雍和宫与山西五台山的大掌印喇嘛。

正是因为这些特殊原因,塔尔寺发展迅速,规模越来越大,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蜚声国内外的重要寺院之一。

由于历史积累,该寺文物极为丰富,富丽堂皇的建筑、琳琅满目的法器、千姿百态的佛像和浩瀚的文献藏书,使寺院成为一座巨大的综合宝库。

塔尔寺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和欠巴扎仓,研习佛学和藏族语言、文字、天文、历算、医药、舞蹈、雕塑、绘画、建筑等各方面的知识,并于1827年创建该寺印经院,所印藏文经典及各种著述,畅销世界许多地方……

塔尔寺在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都要分别举行四次大型法会,时下称之为“四大观经”。届时,各地群众云集,规模盛大。另外,在农历十月下旬,还有专门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的“燃灯节”及年终的送瘟神活动,因为形制独特,极具视觉冲击力,而吸引了无数国内外信众和游客。

由塔尔寺活佛独创的藏族印刷体(青海体、吉祥体)已成为在全世界通行的藏文标准印刷体;由塔尔寺活佛独创的藏族音韵(吉祥韵)已成为在全世界流行的藏乐格律;由塔尔寺活佛独创的藏传佛教佛像制作标准(佛像造像度量新经)已成为在全世界新版的塑制形制……

塔尔寺内收藏有大量鎏金铜佛像、铜佛像、金银灯、金书藏经、木刻版藏经、法器、灵骨塔、御赐匾额、壁画、堆绣等文物。还特别收藏了宗喀巴大师父亲的头骨和莲花生大师的舍利子,珍藏着大量历代活佛的珍贵文物,以及世界各地从不同渠道赠送的大量无价珍宝,这些都使塔尔寺更加富有中国民族文化的长久魅力!

这就是让人遐思无限又说不尽的塔尔寺:一人一寺一点化,千典千事千般情!

上一篇:美元破位与金价破千的碰撞 下一篇:房地产业发展与调控“杠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