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地放手 意外地收获

时间:2022-10-16 10:50:55

初二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到第三章《动画创作初步》,面对初次接触Flash的学生而言,我在讲课时就怕学生听不懂,从动画实例到动画原理,再到Flash软件,无不面面俱到一一讲解。本以为学生对本章节非常感兴趣,结果我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台下小讲。一节课下来我累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是事不关己,刚刚给学生演示过的操作,学生操作时又是错误百出。我气不打一处来,课时短任务重,这个课到底如何讲呢?我一时陷入了彷徨之中。

放学的路上,突然看到了水果摊上多了很多甘蔗,又是一年吃甘蔗的季节到了,这勾起我孩提时乡村生活的记忆,不由得把上课的郁闷抛到了脑后。那时候我们等不及秋霜初降,只要甘蔗发甜,就溜到地里掰一根下来,放在膝上用力一磕,便开始啃起来。有的同伴开始不太会啃,找不到地方下口,一口下去咬的都是蔗节,皮撕不下去,就跟它较上了劲,但不用几次,自然就找到了经验,一口下去就能撕下好大一块,调皮的我们还相互比试谁能把甘蔗渣吐得最远。

后来,我到城里读书工作,便再也没有那样酣畅淋漓地啃过甘蔗了。看着路边的摊贩不断地售卖甘蔗,我发现现在人们吃甘蔗越来越省事了,不仅有刀削皮,还多了一台机器,可以为顾客现场榨汁了,不由地感叹这个时代进步太快了。我在想,如果给现在的孩子一根甘蔗,他们还会不会啃了?

我突然想到,让孩子啃甘蔗和教孩子学习,其实是一个道理。给孩子一根甘蔗,让孩子自己去啃――从哪里下口好,怎么啃最省劲?孩子经历一番摸索,得到几次教训,相互交流几次,至于动作快一点动作慢一点都不要紧,最终都会嚼到甘甜的甘蔗汁。我心头一亮,一个主意不由地浮现出来:“不讲会怎样?”。

第二节课我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知道目标。

课堂上,我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跟学生说这就是本节课的任务:

1.在第1帧绘制绿色圆角矩形,要求:圆角弧度为32,边线为红色实线1像素。

2.在第30帧绘制紫色七边形,要求:边线为绿色实线5像素。

3.在第60帧绘制黄色五角星形,要求:无边线。

4.在第90帧绘制红色心形,边线无要求。

5.过程中可以创建形状补间,查看动画效果。

本以为学生看到问题会知难而退,谁知学生竟是一片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好吧,说说要求:

1.可以小组讨论,按顺序完成任务。

2.经老师查看,记录各小组完成任务的顺序。

3.在操作中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问老师。

随着我的一句“第一个任务,开始”,学生马上动手开始操作,起初只有几个小组在小声地讨论,我为个别学生解答了“圆角弧度怎么设置”的问题。当我宣布“8组完成第一项任务”之后,各小组讨论的声音突然激烈起来,不一会儿又有好几个小组示意完成任务,我顺势强调“小组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老师或完成任务的小组请教”。顿时机房里热闹了起来,甚至有学生离开了座位,要么是去请教问题,要么是为别人演示操作方法。但是没有一个人开小差,所有的学生都在全神贯注地进行操作尝试。很快几乎所有的小组都完成了第一项任务。学生总结出,图形的各种参数都可以在属性栏中设置。我公布了各小组第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和顺序,并且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给予了肯定。学生的自信心倍增,积极性高涨。

接下来,很快所有的小组都完成了第二个任务,既然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任务,我也没有必要讲解了,直接进入第三个任务。在第三个任务上,学生出现不同的操作方法,边线设为白色,与背景一致,肉眼看不出来,同理也可以设为黄色;我强调“无边线”,有学生提出可以直接设置不要边线,就势由学生演示操作,其他学生一目了然。

进行到第四个任务时,有的学生就问“心形可以自己画吗?”我说“当然”!有学生问“可以加边线吗?”我说“当然”。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迸发出思维撞击的火花。此时,小组讨论的声音是“我是这样画的”“我的为什么不行?”“我这样做也可以”。在小组交流时,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大部分是用画笔或铅笔画出线条,然后填充颜色(有学生就提出我也是这样做的,但是不能填充颜色,还没等我解释,就有学生抢着说,你的线条没连起来);还有学生用两个圆和一个倒三角形也可以组成一个心形;用画笔直接画心形(只是形状不太规则);可以用钢笔,我在Photoshop中用过。听着学生的交流,我情不自禁地为学生鼓掌,为学生的解答也为学生的质疑。

至此,统计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有90%的学生完成了1、2、3、5项任务,个别学生对自己绘制的心形不满意。在观看最后的补间效果时,又有学生提出,效果中有很多线条干扰,我解释到:形状补间就好比将橡皮泥捏成各种不同的形状,而边线则会对形状补间产生干扰。所以,我们做形状补间时要求对象必须是打散(也称分离)的状态,最好不用边线。

下课铃响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偶然的一次放手,却获得了未曾想过的效果:学生操作的积极性、小组合作的意识、知识点的推进、课堂的高效――这正是我想要的课堂。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反思,究其原因正是目标、过程、评价一致性的结果:整堂课的设计“低入―深思―多练―高出”;教学目标明确;课堂任务由易到难梯次推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教师适时点播、归纳总结;小组评价的激励促进作用,最终构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天下的甘蔗汁都一样,但每一根甘蔗都不同。给孩子一根甘蔗,你愿意让孩子自己去啃,还是为孩子削好皮甚至榨成汁?

(作者单位 山东省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教研中心)

上一篇:放飞学生思维,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下一篇:浅谈减负背景下的数学作业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