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

时间:2022-10-16 08:24:47

构建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不断深入,“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已成了每位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的行为和努力的方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新课程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

传统的课堂被形象地称之为“圈养式”课程。学生被封闭和限制在一个固定的空间,教师扮演饲养员的角色来喂学生,把准备好的教案中的知识一五一十地告诉学生,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教师的每一句话;教师永远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内容;理想班级的突出特点就是安静。教师过分地强调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是否快乐等一系列以往教学忽略的问题现在得到重点关注。这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批评。我们的课堂,其实是学生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只有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才能大胆质疑,师生才能在对话和互动中形成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语文课堂也才能呈现出它应有的活力。

教学过程中常常伴有学生的质疑、错误的认识等偶然现象,教师要将这些看作是师生发现问题、探究创造的新契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使课堂生成的精彩如约而至。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之间是共生、交流和对话的关系。当课堂上出现散乱的信息时,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处理,必要时调整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性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也不仅是学习的指导者,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信息的发现者和重组者、对话的引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者,师生主体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实现。“对话”是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建构生成性教育观不可或缺的条件。师生通过对话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从而产生灵魂的碰撞。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课堂的民主才能保证平等对话,师生之间才能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自主性得到发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整个教育过程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倾听,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突出自己的权威,学生就无法顺利自我构建,慢慢地就会习惯于接受、习惯于没有创造,那样的课堂将会索然无味,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毫无意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一次借班上公开课《晏子使楚》时,在讲到古时为什么把一些人的名字不用而在姓后加一个子如孔子、孟子。这个“子”是什么意思?有学生回答道:“子是中国古代对有成就的人的尊称。”窦桂梅老师这时说道:“我姓窦,那不就该称我为窦子。”这时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起来。学生才知道自己的回答得不够准确,立即纠正说是对古代对成就的男子的尊称。窦桂梅老师没有立即指出学生回答不够准确,而是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知道自己错了,课堂的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

窦桂梅老师的课堂轻松和谐,他没有责备学生的并不妥当的个人看法,而是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知道自己错了,课堂的氛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在平时的一些课堂上,不少教师总喜欢充当课堂的权威,对一些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粗暴地打断,这种霸道的课堂无疑是的大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应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只有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智慧得以彰显,才能真正形成活跃、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总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决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水平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要做到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并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大附属小学

上一篇: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教学方法初探 下一篇:关于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