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16 07:47:26

谈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基础,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但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呢?

一、注意因材施教,体现分层教学思想。

初中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基本意义在于让处在各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笔者以为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课堂提问层次性和作业布置的层次性。课堂提问层次性,具体操作时可有意识地把数学问题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面向学困生;中档题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面向优等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这样尤其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和其他同学一样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以达到培养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作业布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不仅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自由选做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同时视不同情况予以加分鼓励。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使每一位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多项教学活动。

二、运用现代手段,激活课堂学习气氛。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也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我们知道初中数学中有些内容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或交流。例如,从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过渡,有关空间图形的介绍,如截一个几何体、三视图,有关平面图形的发展变化,如三角形的变化、七巧板的搭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如数形结合等等,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都需要改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较好地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可以断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使用现代数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学好有关的数学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教材之美。

札威关于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在本次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教育当它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时,学生的人格就会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满足。脱离了生活,就会使学生成为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盆景”,也就失去了好奇心创造力和天真无邪的快乐。其实,教育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促使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是数学。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学生在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数学的美丽,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意义、思想和方法。如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点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

上一篇: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下一篇:如何上好一堂数学优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