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政府为什么争抢富士康?

时间:2022-10-16 07:29:01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也被称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

所谓“代工企业”,实际上,就是“加工厂”或“组装厂”。从富士康的全球布点来看,掌管研发和渠道的网点主要分布在北美和西欧,负责加工与组装的网点则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从富士康的发展足迹可以发现,它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扩张,并以职工人数的无限增长来表达它的劳动密集型及低科技含量的程度。

现在,富士康每年为深圳贡献税收超过100亿元。目前,富士康集团加工贸易出口占深圳市外贸出口总额的17%,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15%,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据测算,如果富士康产值减少1/3,将造成深圳市工业总产值减少850亿元,工业增加值减少约80亿元,拉低工业增加值增速2.2个百分点。2010年,受年初用工荒和5-6月份集中跳楼事件影响,富士康集团在全国的布局进一步加快,一旦富士康集团大规模将生产线及订单转移至外地,对深圳工业经济发展将造成重大影响。(广东经信委于2010年12月2日官网)

正因如此,富士康科技集团十分醒目地在大门外一直挂着红底白字的警示招牌:“本厂区经政府批准核发设立,未经许可不得入内,违者送警法办!”这是富士康的大户人家气势,更是有政府撑腰而表现出来的底气十足!

2008年,处于鼎盛时期的富士康在深圳厂区拥有员工40万人。来自世界各地数量惊人的加工订单,不断压向厂区的每一个工人,工厂仍感人手不足。实际上,这些源源不断的加工订单,并不需要任何科技含量,它们只要求年轻力壮、手快、眼快。为了赶工期、上产量,工人除了“两班倒”,还要自觉自愿地接受企业“加班文化”理念,工人基本上没有周末。如果不加班,你根本无法在富士康立足!

2010年是富士康多灾多难的一年。年初遭受“用工荒”(廉价劳动力不再廉价),随后发生14起员工跳楼事件(主要集中在5-6月份),终于引发企业高层的危机公关及深圳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富士康开始进行战略调整:一是加薪;二是缩短加班时间;三是将流水线逐步迁往其他廉价劳动力地区,深圳的厂区将逐步转型为研发、试产、内销、物流中心。

(1)工厂逐渐迁往深圳以外地区。事实上,早在2003年开始,富士康就已着手在深圳以外的东中部地区建厂发展。目前在珠三角地区,已建成深圳、佛山、中山、东莞等科技园;在长三角地区,布局昆山、杭州、上海、南京、淮安、嘉善、常熟等地;在环渤海地区,布局烟台、北京、廊坊、天津、秦皇岛、营口、沈阳等地;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太原、晋城、武汉、南宁、郑州、重庆和成都等地。

(2)裁减深圳厂区职工人数。在职工跳楼事件发生后,富士康高层打算将深圳厂区职工从40万人逐步降至30―35万人,并表示未来富士康希望能够将员工总数增加到130万人,事实上,它早已成为中国境内雇员人数最多的企业。

(3)缩短加班时间。以前,一个工人一个月加班时间超过100个小时,现在已控制在80个小时,目前正在向36小时靠拢,工人的“两班倒”将变成“三班倒”。

(4)为工人加薪。深圳园区的基本工资将从2010年10月1日起提高至2000元。

其实,不管富士康的名头如何响亮,也不管它能给地方政府带来多大的GDP和税收,总之,有两点我们可以肯定:其一,富士康只是一个“加工厂”或“组装厂”,并无多大科技含量。尤其是富士康的“微笑曲线”,两端高附加值的研发与渠道在国外,而中间低附加值的加工或组装则在国内。其二,富士康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

在“十二五”期间,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让劳动更体面,让劳动者更有尊严,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富士康?是GDP至上的富士康,还是税收至上的富士康?如果廉价劳动力不再廉价,富士康在中国还有立足之地吗?它还需要130万工人吗?

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任重道远!GDP崇拜将是经济转型的最大阻力和障碍!FIC

上一篇: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与出口双双跃居世界第一等... 下一篇:“金砖四国”或成“一堆金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