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10-16 07:20:59

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若干思考

【摘要】近期,随着部分地区H7N9禽流感疫情的出现,密集场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再一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文章以密集场所的特征分析为切入点,具体阐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和原则策略,以期为有关部门和单位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作参考。

【关键词】密集场所 公共卫生 应急处置

近期,随着我国部分地区H7N9禽流感疫情的出现,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再一次引起公众、媒体的密切关注,特别是在人员密集场所,如何保证场所公共卫生安全,维护公众群体的生命健康,防止疫情扩散、传播等问题,更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现实任务。

关于密集场所的理解和把握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七十三条第四款规定:“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从以上法律条文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密集场所就是人数较多且空间相对确定,单位时间内人口空间密度较大的场所,包含人员数量、空间两个关键要素。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划分又基本可以确定两个类别,一个是以人群为主体,可以划分为群体相对稳定且流动性较差的场所(如学校、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和群体相对分散且流动性较强的场所(如医院、公共展览馆、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一个是以空间为因素的划分,可分为长期性场所(如公共图书馆、公共展览馆、博物馆、车站、医院等),和短期性(临时性)场所(如旅游、集会、宗教活动场所等)。

2003年SARS疫情后,由于公众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自我卫生防范措施已有明显改变。如今,在火车站、医院、公交车等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场所,口罩已成为一种能够为公众所接受和认可的自我防范工具,加之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此类公共场所的公共卫生防疫检查力度,提高了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水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其所可能潜在的传播风险被降低,反而是与此类相反的密集场所,由于投入和引导的不足,潜在的传播风险相对增加,特别是与中小学、幼儿园、劳动密集型企业相比,人员流动性较大且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高校、学生宿舍等等,所以,本文将重点围绕此类场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展开讨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和风险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从条例的文本理解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严重性,短时间内难以做出疫情或疾病的病因、病原筛查、检测,从而提高防治防控的风险;二是快速传播性,能够在短时间内波及或影响到疫情或疾病所在场所的社会公众,从而加大了防治防控的压力。由于这两个显著特征的存在,导致产生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和风险:

第一,防控信息的收集必须要快。由于事件是以过程的形式演变,且由于疫情或疾病演变速度较快,因此,导致防控信息收集的前置时间较短,信息收集存在滞后性和延时性的风险;第二,防控处置的速度必须要快。一般而言,疫情或群体性疾病的发生从确定病原、病因到事件的定性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由时间导致的疾病排查对象无形中增大,必须有充裕的集中治疗场所,目前所采取的定点接收医院就是应对此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第三,群体性心理治理或心理危机干预必须要做。一般而言,由于疫情或群体性疾病的出现,都会或多或少产生群体性情绪波动。消除心理因素的影响,消除不必要的恐慌,稳定群体情绪是在当前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普遍原则

第一,坚持统一领导。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做好突发应急事件的重要保证,2003年SARS疫情的成功防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属于国家统一防控处置的,各级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开展救助和防控,不能脱离国家省市防控部署另搞一套;对于仅限本单位发生的,必须坚持党委的集中领导,没有党的基层组织建制企业部门,必须坚持企业董事会领导,坚持一个声音部署防控救助工作,避免出现多部门无序指挥从而影响事件的处理。

第二,坚持预防为重。无论是突发疫情或是群体性疾病,其产生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性的原因,因此,坚持科学预防是有效降低密集场所突发卫生事件风险的首要任务。一是坚持扩大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卫生宣传,要通过宣传栏、广播、电子屏、流动媒体等多种途径,宣传公共卫生常识,提高群体卫生防范意识;二是根据疫情或可能存在的群体性疾病发病周期,及时通过体温日报告、零报告制度,通过临时性体温检测的方式,做好患病或病毒携带者的前期筛查、上报;三是定期开展公共卫生消毒,尤其是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食堂、浴室、厕所,箱式电梯、扶梯,垃圾箱、废弃物处理区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卫生消毒工作,有效降低传染风险;四是制定科学的应急响应预案,要针对本地区、本部门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预案,详细预案等级及对策,明确人员、部门分工与职责,完善应急物资储备。

第三,坚持科学救治。在预防基础上,一旦发现疫情,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救治措施,才能最大可能的降低因疾病所带来的风险,保障公众群体生命健康安全。一是对发生病情的个体要采取及时妥善的救治,尽一切可能保障个体生命安全;二是对可能存在的感染人群、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隔离和医学观察,防止疫情扩大,排除潜在患病或传播风险;三是密切具有相似病症群体的流行病学观察,及时做好信息收集、整理、上报;四是迅速启动本单位、部门的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加强值班和信息通报制度;五是及时建立与医疗救治部门的联防协作制度,加强群防群控,做好相关卫生检疫或消毒。

第四,坚持稳定第一。任何密集场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并对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之间带来一定的负面的消极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而导致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因此,维护场所的基本生活学习工作秩序稳定,保持群体组织及个人情绪稳定,防止过激行为发生,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坚持开展积极的善后处置,特别是加强心理救助。根据相关经验,公众群体对突发卫生事件一般具有恐惧、好奇、悲观、偏执等多种心理特征,并且这种心理情绪会随着事件的发展产生发酵,形成蝴蝶效应,及时有效地开展群体或个体的心理救助,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对于缓解群体心理压力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病患个体的心理咨询,能达到帮助个体树立救治信念、克服心理恐惧,增强医疗救治的疗效。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建议

高校是较为特殊的密集场所,同时,由于当前独生子女比例较高,高校的稳定更受到学生家庭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就这一特殊密集场所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应急处置建议。

第一,要更新观念。当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项基本职能,高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由此也带来高校对公共卫生防疫工作的观念不强,甚至个别高校对此项工作没有分管领导,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检查机制,缺乏积极主动的早期防控意识,因此必须加强防疫防病的工作观念,树立大校园、小社会的突发事件处置意识,防患于未然。

第二,要加强师生教育和引导。高校师生较之社会其他群体,往往具有信息掌握量大、捕捉及时、消化吸收快等特点,因此,要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聘请医疗专业人士,以选修课、素质拓展课、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途径加强师生的公共卫生防疫教育,要以科学的精神传递科学的知识,提高群体科学应对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要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一直以来,高校十分注重防火、防盗、防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业务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一直处于盲点状态,因此,高校必须借鉴国外公共卫生应急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积极主动地增强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才能更好地保障师生生命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结语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改善生活生产环境,建设自然优美宜居的生态家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影响公共卫生健康的不利因素、不确定因素短期内仍将存在。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人员密集场所必须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好党的十提出的“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工作目标,构筑起保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绿色长城。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上一篇:绝对权请求权的法理探讨 下一篇:将农业变成工业“第一车间”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