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流行及预防概况

时间:2022-10-16 06:49:57

【摘 要】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的传染病。其在全球范围内均可流行及暴发。学者们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手足口病的预防及疫情监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控制疫情和降低病死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近年报道手足口病疫情有上升蔓延的趋势,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仍有增加,目前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从近年来手足口病流行及预防研究概况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预防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865―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临床症状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易导致死亡。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期内可造成流行,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流行现状,进一步探讨其流行规律,有利于手足口病的预防及疫情监测,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流行病学特征

1.1 传染源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1]。病毒的变异性大,在不同病毒及同一病毒不同亚型或同一亚型在不同时间、不同个体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不完全相同[2]。其中EV71型病毒感染易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3]。王琦[4]等对2008年全国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显示,报告病例的病原构成主要为EV71,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均以EV71为主。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是本病的传染源。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则较难鉴别。一般在发病前数天,感染者的咽部及粪便可检测出病毒,一般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5];带病毒者和轻微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期的主要传染源[6]。

1.2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通过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因接触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黏膜疱疹液或皮肤以及被污染物品等传播。

1.3易感性

人对人肠道病毒有普遍易感性,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黄学勇等[7]通过检测手足口病痊愈病例和现症病例的EV71抗体水平,发现其平均滴度均高于健康儿童,其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96%和55.77%。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特别是手足口病康复病人能够产生较高滴度的免疫保护性抗体,对同血清型病毒再次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4流行季节

夏秋季节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每年的4~7月是全国疫情高发期。表现为季节性明显,同时呈现全年散发。

2 流行现状

2.1流行地区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均有对此病的报道。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1957年加拿大首次报告手足口病[8]。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告了手足口病。此后,国内多个省市陆续有该病流行的报道[9]。到目前为止,我国各个省及直辖市均有手足口病的报道[4]。2008年3月安徽阜阳暴发了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疫情,致使3023例患者入院和22例患者死亡。2008年5月,我国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此后,手足口病疫情在我国有上升趋势,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2.2人群分布

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数量和死亡率都有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生重症或死亡的概率最大[9]。其原因可能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成人病例报告也偶有发生[10-11]。许华茹[12]报道5岁一下幼儿发病占89.34%,病例散居儿童及幼托儿童较多,4-8月是重症病例高发期。多数文献报道男性发病数多于女性,认为可能是男孩活动范围较大,增加了感染机会。而周永东[13]选择~1岁不能单独与外界活动的HFMD患儿进行性别比分析,发现男女性别比1.60∶1,仍然是男性多于女性,再根据当地人口性别分布资料显示男女比例1.25:1,认为不能简单归因于男童比女童好动,而认为可能与当地男童与女童人口性别比密切相关,由此推测男童比女童更加易感。

3 预防及疫情监控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亦无疫苗预防,而且该病传染途径复杂,传染源较难控制,因此预防和控制难度较大。目前,针对EV71的疫苗研制的研究处于动物模型研究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疫苗的种类包括灭活疫苗、重组疫苗、DND疫苗、多肽疫苗、减毒活疫苗等[14]。

3.2病原学检测

目前手足口病的病原学检测技术主要有病毒培养、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其中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较好的选择。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进行监测,可以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和病原学类型,从而判断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病毒株可能发生的变异和病毒致病性的改变,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3.3宣传及健康教育

对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有手足口病患者接触史、公共场所暴露史、幼儿年龄1-3岁、幼托机构生活的儿童、居住在农村地区、儿童饭前便后不洗手或很少洗手、居住环境旁有粪池污染以及饮用生水等均与手足口病的发生有关[15、16]。所以,改善公共卫生环境,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全民对手足口病重视,是减少手足口病发病率的基本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建设,改善农村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农村地区儿童的免疫力,对预防儿童发生手足口病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对家长进行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幼儿家长应注意保持个人及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避免带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幼儿接触手足口病患者。一旦发现幼儿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家长应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以保证患儿得到及时治疗。当托幼机构中出现手足口病病例时,应立即将患儿送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注意做好托幼机构的环境消毒措施,必要时应放假,防止疾病的蔓延[5],从而降低发病率。

上一篇:常规远动装置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太阳沟钼矿区矿床成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