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兴国山歌的艺术初探

时间:2022-10-16 06:32:53

江西兴国山歌的艺术初探

摘要:民族民间歌唱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科学经验是声乐艺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江西兴国山歌为研究对象,从它的音乐特点、歌唱法及歌唱审美等层面进行研究,探讨兴国山歌唱方法上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兴国山歌;民歌唱法;歌唱审美

流传于客家山歌主要区域的兴国山歌是一种独具特色、又饱含客家民俗风情的山歌形式,是我国民间艺苑中一不可多得的艺术形式。兴国山歌刚健粗犷而清新动听,高亢激越又朴实平易;不仅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赞赏和喜爱,并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唱。兴国县也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山歌之乡”。

一、 兴国山歌的艺术手法及特点

“山歌”即山野之歌,其称谓始于唐代,白居易有“岂无山歌与村笛”之诗句。明、清时仍以山歌概称“民歌”。兴国山歌内容及其丰富,题材广泛多样,它泛指流传于我国南北各地的山乡、水乡及草原上、农牧渔民和茶农们歌唱劳动、歌唱生活的一种高远奔放的户外抒情歌曲。兴国山歌源远流长。它反映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兴国山歌注重押韵,对仗工整,唱腔悠久,调式、调性多样,音乐个性鲜明。

二、兴国山歌的歌唱法

(一)兴国山歌的唱法

口头即兴编创是兴国山歌的重要特点。民间流传的几句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兴国山歌口头创作的特点:“开头一声‘哎呀嘞…’大水抛浪浪奔腾。歌头一句或两句,见景抒情即兴生……”。这说明兴国山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即兴特征,同时又和兴国地方的客家方言结合起来。在演唱方法上,兴国山歌主要分为本嗓、假嗓、细嗓三种。它们在歌唱技巧和运用上各有不同;在不同的演唱地点、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内容需要而选择、运用不同的唱法。

1.本嗓

指歌者用自然的真声演唱。这种唱法在兴国山歌较为多见,它源于人本能的表现欲望,完全基于人的自然生理条件,在发声方法上没有高标准要求,便于长时间即兴编词对歌和叙事性山歌。这种唱法在发声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声音较直、气息僵硬,因而歌者在音域和耐力上就较为欠缺。

2.假嗓

歌者用假嗓演唱时,在深呼吸的支持下,气柱通过由长变短的声门裂隙振动而获得一种高位置的头声。这种假嗓通常用于高腔山歌,如:《唱只山歌显威风》就以高腔假嗓演唱,激越高亢,常在山野演唱。此外,在山歌的歌头歌尾加歌的号子“啊——喂——”也属假嗓演唱。

3.细嗓

它是指歌者用诉说性的方法来演唱山歌,大多是妇女独自吟唱的一种演唱方法。它音量较小、气息较浅,常带自然的哭腔,似说似唱,委婉动听。细嗓唱法主要演唱一些感情细腻、情绪忧伤的风俗性、礼仪性山歌,如:《哭嫁歌》、《苦歌》等等。

(二)兴国山歌的呼吸和共鸣

同其它民歌一样,兴国山歌的呼吸和共鸣有民歌演唱的共性特征,呼吸讲究丹田气息、讲究腰部的作用;共鸣讲究三腔共鸣的综合运用,且根据不同的唱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体裁会有不同的侧重和调整。

1.兴国山歌的呼吸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慢吸慢呼:指有充足时间准备和酝酿的呼吸方法,在胸腔和腹腔的准备下,气息以缓慢的速度吸入肺底,然后又以缓慢的速度使气息冲击声带发声。这种方法适宜演唱谣唱体山歌的歌头“哎呀嘞…”和一些慢速的室内叙事性、礼仪性山歌。

快吸快呼:指呼吸像吃惊似的状态,将胸廓打开、腰围外胀,气息吸得满而不深。适宜演唱一些速度较快或慢起转快的山歌。如:在对歌时情绪更为激动下而感慨出来的“哎呀嘞”就需采用这一呼吸方法。

“情是气之本,气是情之身,情动气则深,气动声”。山歌手们见景抒情、有感而唱,以情带声、将气送歌。

2.兴国山歌的共鸣

根据唱法和体裁的不同,兴国山歌的歌唱共鸣可以分为高、中、低声区共鸣。

高声区共鸣:高声区共鸣是在深呼吸的支持下,在高位置的鼻咽腔和头腔获得的共鸣。这在兴国山歌的谣唱体室外山歌演唱中运用较多。一开口的“哎呀嘞”就需要这种共鸣,以达到兴国山歌高亢嘹亮、激越豪壮的效果。

中声区共鸣:中声区共鸣指的是自然的口咽腔共鸣。民间歌手常讲的“天堂走音”、“响在喉咙”所指的就是这种口咽腔共鸣,“天堂”指上口盖,即口腔上腭,山歌演唱首先强调抬起上口盖、松开牙关、打开口咽腔和喉咽腔以求得自然的口咽腔共鸣。这是兴国山歌中最为常见的共鸣方式。

低声区共鸣:低声区共鸣是指胸腔在自然打开、放松的基础上发出的轻微共振,随着音区的运动,共鸣会有所调整。向上唱时,气沉腰围、声带拉紧使声音挺拔而出;往下唱时,气息保持、胸腔放松使声音自然叹息般的下行。这通常运用在在兴国山歌结束前一句的衬词“哎呀,同志哥”(处于最低音区,然后上行)。

(三)兴国山歌的润腔

由于自身的风格和方言语调的作用,兴国山歌的润腔也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它使得兴国山歌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山歌手可将一首山歌的润腔处理得悠扬细腻、流宕婉转。

从润腔的技巧上看,兴国山歌的润腔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滑音 滑音是兴国山歌中最常见的润腔,用于乐句或整首山歌的结束。不论是谣唱体山歌还是室内山歌,都常运用这一技巧。如最为著名的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就有五处滑音的运用。

2.颤音 颤音在兴国山歌中也较为多用,根据兴国方言的习惯特点而决定采用上颤还是下颤。如《打只山歌过横排》中的“过”字和“哥”字就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颤音。

3.嗖音 嗖音是兴国山歌中一种最有感染力的润腔技法。它是指歌者在演唱拖长音时,在气息控制的前提下,通过喉头的上下颤动在喉咽腔发出的碎音效果。

如兴国山歌代表性音调“哎呀嘞…”中的“嘞…”(见上例)通常被山歌手加上嗖音润腔处理,达到一种装饰性的润腔效果。

4.直音 直音并非指我们声乐教学中所忌讳的错误发声方法,它是指山歌演唱中由气息支持的、喉位稍高、共鸣较少的一种特殊声音;是兴国山歌中较常见的、特色浓郁的润腔,如:《有你这只够的哩》中运用了较多的直音润腔。

三、兴国山歌的歌唱审美

“人民群众是美的创造者”。兴国人民创造的兴国山歌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宝贵财富,它创造和深化了山歌之美,反映了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习俗中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标准”。

兴国山歌的美学价值在于它是一定时代前提下兴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的反映,并能给兴国人民的生活、观念带来丰富的、起到促进和提高作用的精神财富,也在其欣赏者中引起共鸣,产生了美的愉悦。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兴国人民生活极为困苦,时任兴国县令的海瑞下乡省敛时听到了民间诉苦的山歌:“耕田劳累望秋收,到了秋收也是愁,禾锄搁壁无米煮,三餐羹粥莫想稠。”因此,海瑞体察到了民情,并在政策上予以了体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山歌”为中国的革命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山歌在兴国人民心中的影响和地位。

在旋律唱腔、歌词语言、演唱形式等声乐艺术美学各要素中,兴国山歌既具有综合体中的个体美,又具有个体美融合为一体的综合美。在整个艺术创造过程中,体现了兴国山歌的艺术效果和审美功能。它使我们更为深刻地了解了民族的音乐风格和其千百年来的传唱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芳,李启福. 兴国山歌简论[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06)

[2] 王宇扬, 伍润华. 江西兴国山歌的歌唱艺术初探[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5,(01)

上一篇:基于读者需求的图书馆服务方向的思考 下一篇:范县农村土地生产结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