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前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认识

时间:2022-10-16 06:01:38

对目前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认识

摘要:三十年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保障力度加强,但仍存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管理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要理顺分配关系,加强对农民,尤其是失地农民的社保工作,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保功能。

关键词:收入分配关系;社会保障;失地农民;财政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建立这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矫正“市场失灵”、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解除国民的后顾之忧,它受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但自身必须是公平优先,在此基础上兼顾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1]

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因素非常复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确定乃至修订,要接受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乃至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的影响,对于处于渐进改革、综合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更是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事业进程中,就必然需要综合考虑多元因素的影响,并在推进中确保求稳、求妥、不留后遗症。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之一,需要政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以保护社会保障的信誉、政府的信用、重振群众对未来生活的信心;需要树立“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既不能为了公平而放弃效率,也不能对贫富差距扩大化问题视而不见,社会保障改革应当有利于保护低收入阶层的利益。

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三十年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也产生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据统计,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已达0.5,且还呈扩大之势。同时,行业收入差距悬殊、城镇与农村之间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地区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事关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问题。

“十二五”规划建议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确立其目标和重点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解决获利多少、损益失当这个层面的问题,建立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社会公正公平的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保护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同时给后富群体获得发展提供必要的机会和条件;即使获益多者有机会和渠道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又能使受损者和获利少者得到合理的补偿。[3]企业里的工资谈判机制,契约方之间的协商机制,利益方之间的矛盾协调和化解机制,平衡利益关系的补偿机制、公共权力行使中的社会和舆论监督机制、信息公开机制以及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等,都是有效的机制。

要解决分配制度问题,大幅度地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保证他们有钱花,同时敢于把增加的收入花出去。要解决目前二次分配中的不公问题,着重促进机会平等,创造公平竞争的秩序环境。要调整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政府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

二、关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既是个经济问题,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稳定问题。鉴于我国农村地域的广阔性及地区差异,可逐步地、有选择地、低起点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对于失地农民,政府在征地过程中,要尊重其权益,合理补偿其损失。被征用土地本身的赔偿应根据其最佳用途估价,给予较高的补偿标准,并区别对待,拉开档次,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有专家已经提出,以农民征地补偿费全部进入社保后能领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为参照来提高补偿标准,同时建立多样化的征地补偿机制,可以“以地换地”用被征用地附近的土地与农民交换,可以用债券或股权方式补偿失地农民,逐步建立“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模式。[2]对于公益性用途的土地征用行为,政府可为失地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金,全方位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同时,按照其遭遇风险的程度不同,可以依次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逐步推进。养老问题一直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农民失地后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农村也存在因病致贫的现象。可以用征地中土地补偿安置费及土地转用后的增殖收益作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金的主要来源,建立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资金筹措机制,逐步将失地农民中符合政策条件的人群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4]基本医疗保险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医疗保险的基金可采用政府出资一部分,征地补偿款中筹集一部分,失地农民所在村组织出资一部分的形式。

要健全失地农民的法律保障机制。失地农民作为社会的新弱势群体,要从法律上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做出明确规定,加快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法》;执法部门也要加大执法工作力度,对依法订立的土地征用合同,要保证其依法履行。

三、强化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功能

近年来,人们对公共财政有很多看法。有学者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市场失灵基础上的、以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为目标的一种财政管理模式。它的提出,使我们对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定位和活动范围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构建公共财政的目的,在于解决政府或财政职能的准确定位问题。公共财政实质上是市场经济下的财政管理模式,其存在、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市场失灵领域。而社会保障事业正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领域。市场经济不能够有效地提供社会保障,但社会保障又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一个外部条件,所以必须由政府来出面组织。无论从资金的筹集、使用还是监管上看,公共财政始终在社会保障事业中居于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实践上看,公共财政本身就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是公共财政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保障主要分为社会保险和其他保障项目,这些都离不开公共财政的经常性预算财力支持。在社会保障体系内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当事人中,公共财政的主导地位是其他各方所无法替代的。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社会安全制度,需要公共财政代表国家履行相应的宏观管理职能。企业和个人是资金缴纳者,无力进行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运作管理,难以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其他社会组织如商业保险公司和各类民间福利团体也不具备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能力。

公共财政在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和管理中的职能作用总的体现为宏观调控、资金保证和财务监督作用。[5]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公共财政在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支付、运营和监督方面介入力度不够。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发展趋势是由地税部门征收社会保险税,而目前税务部门和财政部门是分立的。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又由专业化的保险公司负责,其管辖权也不属于公共财政。财政和其他部门配合不力使其监督难度大增,从而造成社会保障基金浪费严重。要进一步明确公共财政在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和管理中的职责,发挥其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当前,发挥公共财政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要作用和职责,需要各级财政部门在学习政策、研究实情的基础上,依法参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设计,负责制定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具体政策,制定和调整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比例、给付水平、范围和其他政策。按时足额拨付社会保障所需资金。建立单独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解决“社会保障基金纳入财政专户数额偏低,仍有大量资金游离于财政专户之外”、“许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仍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提取管理费(因为有些地方还没有开征社会保险税)”、“各地纳入财政专户的资金过于庞杂,有的资金项目可以进行合并,有的则不应当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统筹层次与发挥地(市)、县职能之间存在矛盾”的问题。

很多专家呼吁,我国应抓紧制定《社会保险税法》,适时开征社会保险税,且主次分开,逐步实施。可先行开征基本养老保险税和失业保险税。社会保险税纳入国库再由公共财政拨付。开辟新的税收渠道或者将原来的有关税种收入用作社会保障支出(即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如个人所得税、遗产税、非慈善性捐赠税乃至特别消费税或其他附加税,这些税收都属于收入分配调节范畴,可以用于社会保障支出。

建设公共财政体系,将财政收入、支出和管理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透明化的轨道。从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三方面入手,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对社会保障资金实行全面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社会保障预算收入主要由3部分组成:一是原来经常性预算安排的、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一般性税收收入;二是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三是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国有资产增值划拨收入、捐赠收入等。社会保障预算支出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有经常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经费支出,主要用于社会救济、优待抚恤和社会福利;二是由社会保险基金形成的基金预算支出,主要用于各项社会保险项目支出;三是其他支出,主要用于提高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支出水平。

增加公共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建设支出,减少取于农民的公共财政收入,既促农生富,又藏富于民。多予少取的支持效应,将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其延伸的效应则又将是发展的农业和繁荣的农村对国民经济发展更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牛根颖.30年来我国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与格局的重大变化[J].经济研究参考,2008,(51).

[2]王世联.农村征地收益分配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8,(6).

[3]沈桂龙.我国劳动者收入分配:进展、问题与对策建议[J].学习与实践,2009,(5).

[4]谭宏军.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

[5]姜.社会保障支出中的政府财政责任研究[D].2011.

上一篇:论重庆市万州区土家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特点 下一篇:浅谈国有企业在新形势下如何留住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