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贫民窟捕捉“印度眼睛”

时间:2022-10-16 04:23:02

在贫民窟捕捉“印度眼睛”

用思考开启心门

20岁以前,林可亭真的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孩,读书、考大学,过着和大部分人一样平凡的生活。林可亭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从小母亲对她的管教就很严厉,她也乖乖地循着母亲设计好的人生轨迹一步一步走下去。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直到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才结束。

2008年,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生来华制作一部关于艾滋病的纪录片,正在华南理工大学大二就读的林可亭参与了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工作。第一次真正置身于真实社会中,林可亭接触到社会的边缘人群,开启了她不平凡的心灵之旅。

最触动林可亭的是一次对艾滋病患者的采访。在一个贫苦的村落里,一位重病的女艾滋病患者容貌干枯,神情绝望,一直喃喃自语:“为什么会是我。”她是被早已去世的丈夫传染的。除了对她报以同情,林可亭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那是一个有相当多艾滋病患者的小村落,女患者大多绝望无助,而男患者照样谈笑风生,似乎根本没有艾滋病这回事儿。林可亭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考:“面对不幸的人生,男人和女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毫无社会经历的林可亭发现,她无法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而她20年的人生似乎就是一场空白,让她留白的正是被自己封闭起来的个人世界,现在她要做的,就是打开这扇封闭的门,去探寻真实世界里的真实人生。

荆棘丛里的苦难行程

机会很快就来了。第二年冬天,印度本土以“自助”为核心的非营利性组织SVS面向国际招募志愿者。得知消息后,林可亭马上提交了申请书,因为她知道这个组织的志愿者将会前往印度农村与原住民共同生活,这将会是她触碰真实社会的难得经历。

林可亭参与的“印度原住民项目”,还有另外5位来自波兰、德国等地的志愿者。大家聚集后,林可亭才发现她居然是这个项目通过审核的第一个国际志愿者。

林可亭和搭档们服务的9个印度农村村子,几乎全是从未见过外国人的村民,而志愿者们的工作包括提高就业率、维护妇女权利、避免人口老龄化、普及教育以及建设农业用水工程等。

为了家访近百户家庭,习惯了出门就坐车的志愿者们,必须辗转于那些连羊肠小道都没有的村落,像当地人一样翻山越岭,穿越茂密树林。树林里荆棘遍布,林可亭的每只鞋底都被刺了几十个洞,有时候荆棘刺穿鞋子,直接刺到脚上,疼痛得她几乎要尖叫起来。但每次,这个坚强的女孩都只是咬咬牙,忍着痛前行,她不想因为自己的苦痛而耽误了原有的行程安排。

随遇而安的心

像瑜伽一样柔软

来之前,林可亭已经想好了在印度的生活:每天吃的都是咖喱糊加饼,蔬菜和肉难得一见,牛和猴子满街乱跑,还有那一望无际的贫民窟……但是当她真正站在印度农村的土地上,跟当地农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时,她才发现之前所想象的场景,也是一种美好。

网上那些关于印度火车的照片,车顶站满人、车窗抓满人的情形都是真的,街道上塞满了车,车里车外车顶都挤满了人,公交车里面的印度音乐总是震耳欲聋反反复复,一个三人座位总是挤着四五个人,脚丫子总是横七竖八地摆着,不分彼此。不论冬天夏天,车里总是弥漫着阵阵奶味――妇女在公车上当着众人的面喂奶,而且印度人每天都会喝N杯奶茶。

在印度过马路,一定要快、准、狠,瞅准机会在过往的车辆中穿梭过去。如果一直看马路两旁车的来往状况,你永远也过不了马路。

即使每天都在固定的水果摊买水果,即使知道所有水果的价格,老板还是会用尽一切办法骗顾客的钱。时间久了,林可亭也就大胆地说不,放下适当的钱,拎上水果直接走,也没有人追上来过。

每天顶着38℃以上的高温工作,汗水吧嗒吧嗒地往下掉,衣服只能拧干汗水晾晾接着穿,因为在卫生条件很不好的印度农村,洗衣服是件很困难的事,至于洗澡更是想都别想。印度的大部分农村家庭都不懂得烧水,林可亭养成了和他们一样的饮水习惯,每天把自来水放在陶罐里沉淀一阵子,端起来就喝。除了生水,她还喝过当地人的花蜜――刚刚摘下来的花朵,里面爬满了蚂蚁和小虫。

一次家访,林可亭甚至吃到了牛粪烤的玉米。被访的阿婆第一次看见陌生人,非常高兴,于是蹲在自家门口,把拨开外衣的玉米放在地上,然后用牛粪埋着,再点火,前后花了两个多小时。烤出的玉米每一颗都闪着黑光,林可亭还是毫不犹豫地吃了,事后想起自己都相当惊讶。

从不谙世事的温室花朵,到独自一人勇闯异国他乡的坚强女孩,林可亭越来越感受到,较之从前的平静,现在才叫生活。

每一个眼神里

都隐藏着一个灵魂

在印度近3个月的“原住民”生活,让林可亭深切感受到这个国家的神奇:可以让人克服一切物质需求,让人放下一切行李和负担,带着自己的心灵观察周围的一切。

由于工作原因,每周都要转移一两个村子。一开始,害怕水质问题,她总是提着水壶;怕晒,总是戴着帽子;怕浪费时间,总是带着手提电脑;怕忘却,总是带着相机;怕寂寞,总是带着手机;怕皮肤问题,总是带着一堆护肤品……

行李袋总是装满东西。但渐渐地,她的行李越来越轻,她对物质的需求也越来越无所谓,到最后只有4大件:一件披肩,一块肥皂,一双胶鞋,一套衣服。舍弃了身外之物,林可亭感到前所未有的洒脱。

而印度人的散漫,也让林可亭对印度人产生了新的看法。初到印度,林可亭经常为印度人的不守时生闷气,有时候约好大家一起开会,结果时间一到只有林可亭一个人,然后临时被告知会议推迟,因为他们还有另一个会议在进行中,而那也是一个被延期的会议。

为此,林可亭常有一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感觉。后来,换一种心态去想,印度人生活的慢节奏,恰恰体现出他们的乐观、随遇而安、心理柔韧性强。

印度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想做什么都好”,这话听起来也许很好,却让林可亭无从下手,一切都要自己想、自己做,而这恰好慢慢培养了她独立思考和办事的能力。渐渐地,林可亭不再试图去改变印度人,而是重建自己做事的方式,把主动性发挥到极致。

在印度工作和生活的日子里,林可亭感悟最深的是当地妇女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她和搭档们曾参加一个婚礼,但在几天后才见到新娘。新娘见到林可亭没蒙纱丽时,迅速地低下了头,用纱丽蒙住整个头后不断后退。那种羞涩怯懦的眼神,让她想起第一次采访时遇到的艾滋病女患者,不由自主地举起了手里的相机,用镜头捕捉起来。

后来,林可亭不但用镜头记录下了妇女们的眼神,而且还捕捉到了许多其他眼神:孩童的天真烂漫、老人冥想后的洞悉一切、农民收成不好的忧郁……每一个眼神,都代表着一个灵魂,这些眼神汇聚起来,则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在林可亭的相机里,一双双“印度眼睛”加起来,就是整个印度农村的真实面貌。

2010年,印度之行结束后,林可亭举办了一场名为“印度眼睛”的图文展。在那里,她向公众呈现出一个风格迥异的印度,区别于旅游节目和好莱坞电影中所传达给大家的印度。

何沛俦摘自《课堂内外•高中版》

上一篇:请原谅我无法送你生日礼物 下一篇:绝处能生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