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德育”与“行动德育”

时间:2022-10-16 03:12:44

【前言】“口头德育”与“行动德育”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条小蛇从学校经过,教师可告诉学生它也许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它的妈妈正在家里焦急地等待它呢!也许它找了一天的食物,什么也没有找到,现在饿得已没什么力气了,它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爬到学校,想到学校里找点吃的东西。教师要将自己对小蛇的同情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心...

我去食堂打水,路过班级公共区,见一群学生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只能从人群缝中见到几个同学用竹扫帚使劲捣什么东西。学生见我走来,忙告诉我说:“老师,蛇!”我怕学生不识蛇,万一是一条毒蛇怎么办?我忙叫学生让开。原来是一条一尺来长的幼蛇,大概从蛋里出生没多久。小蛇在沟里一动不动,我伏下身子才看清它的头,不是毒蛇。我放下水桶,拿来扫帚拨了拨它,它动了动身子,显得很吃力,显然是刚才被同学用竹扫帚使劲捅过。在旁一学生说:“打死它!”我气愤地说:“为什么要打死它?它也是一条生命啊!前几天你们不是学过《生命 生命》一课吗?它也是有生命的!”后来我把此事告诉了该班的语文教师,他说:“这些同学道德意识还需要提高啊!”我想:学生在课堂上对生命感悟谈得头头是道,在思想品德课上对保护动物谈得如此深刻,可当他们真正面对一条弱小的生命时,却是如此地漠视,甚至是伤害。

这件事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学校德育的出路在何方?学生的高尚品质如何才能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学校课堂渗透的德育,为何变成了“口头德育”?“口头德育”与“行动德育”间为何会有如此遥远的距离?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生来本性是好的,是有一颗善心的。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小恶、大恶都与成长的环境有关,可以说都是从坏处学来的。学校德育的任务关键在于帮学生把他们身上出现的“恶”加以矫正,并培养良好的品质。不可否认,学生进入学校,不一定就不向恶方向发展,这就涉及学校教育干预程度与学生自制程度力量的平衡点:如学校教育干预力度大,就易把学生从恶向善迁移;如学生自制力差,学校干预又不强,学生可能会向恶的方向发展。

反思我们课程中渗透的德育教育,大多是在课堂里完成的,大多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来表现的。但学生是会说假话的,学生知道课上面对教师应怎么说,不能怎么说,学生也会仿着那些会说的学生说。教师大多仅以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来判断他们内心品质的善恶,所以课堂上的德育教育在这种操作模式下大打折扣,甚至变得毫无效果。

我们看一个人的品质好坏关键还是要看他们平时无声无息表现出来的行动,也就是要看重“行动德育”。“口头德育”与“行动德育”在许多孩子身上是脱钩的,是不一致的。口头上的善与行动上的恶,在许多学生身上存在。我想,这可能是在这两者之间少了将思想内化为行动的实践过程。课堂上讲千遍万遍劳动是艰辛的,不如下地锄草一小时的体验。我觉得要缩小“口头德育”与“行动德育”间的距离,真正实现言行一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从“知”到“行”的中间环节,是个体道德行为的内驱力。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种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教师要培养有情感的学生,就必须先有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师先用博大的爱去教育和感化每一位学生,才可能培养出有情感的学生。

一条小蛇从学校经过,教师可告诉学生它也许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它的妈妈正在家里焦急地等待它呢!也许它找了一天的食物,什么也没有找到,现在饿得已没什么力气了,它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爬到学校,想到学校里找点吃的东西。教师要将自己对小蛇的同情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心中也同样产生怜悯之情。

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也需要在各种活动中去培养。班上学生呕吐了,很多学生都捂着鼻子跑开了,还嫌生病的同学弄脏了地面,很少有人能主动去帮忙扫一下。在这种时候,教师应身先示范:学生跑开了,教师悄悄从教室后拿来撮子扫帚帮忙扫干净。学生见到教师的行动一定会感到震撼。随后教师可在班上针对此事培养学生间互相关心体贴的品质,以后出现类似的现象,对主动帮忙打扫的同学给予表扬。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与道德辨析、道德调查、道德评价活动,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用教师的行为影响和感化学生,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现在我真正认识到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为何要在每个语文学习单元后安排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因为学生能在活动中明白道理,在活动中锻炼意志,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在活动中内化品质。

语文教学尚且如此,学校德育更应坚持走“活动德育”之路。我想:今天学生亲眼目睹教师放生了一条小蛇,对他们是一次再好不过的德育教育。

上一篇:想象作文设计举要 下一篇:丰富数学体验 感受数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