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创新与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16 01:43:15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创新与策略研究

〔摘 要〕“互联网+”崛起为图书馆空间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但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制约并存。本文立足空间,审视技术、思维、模式与机制影响因素,探析“互联网+”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多元复合结构、多样扩展功能与移动智能方式特征,论述了开放融合一体架构、转变方式集约发展、双向驱动协同创新的空间再造思路,提出了更新理念、科学定位、立足本位、深化改革、网络战略与创新驱动对策,旨在助力“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空间再造;多元复合;双向驱动;移动智能;协同创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16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3-0092-05

〔Abstract〕The booming of Internet+ likes a wing for library space development.However,opportunities always be side with challenges,and development live with constraints.This paper kept a foothold on space,inspected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technology,ways of thinking,mode and mechanism,explored and analyzed multivariate composite structure of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mode,variety expansion 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intelligent mode,and addressed space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open and integrated architecture,the intensive development of transformation,and double-drive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The paper presented updated concept,scientific positioning,foothold on basic units,deeping the reform,internet strategies and innovation-driven countermeasures,boosting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mod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via Internet+ environment.

〔Key words〕Internet+;library;space reconstruction;multicompound;bidirectional driven;mobile intelligenc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互联网+”(Internet+)在中国崛起,为“新常态”插上了腾飞翅膀,并以一种移动泛在交融创新的新兴空间力量及创新媒介迅速渗透融入社会各界与经济实体,不仅带来了空间格局变化,而且催生出众多新生态和新范式。图书馆在时势变革之时如何顺势而为,做好“+”字大文章,走出一条融合创新发展之路,是当下重要的理论与现实课题。本文立足空间视域,以透析“互联网+”影响因素为切入点,研究“互联网+”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的基本特征、创新思路和构建策略,旨在为“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以下简称“创新”)提供理论参照和行动支持。

1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影响因素透视 世界是物质的,而且是多样性统一,不同物质结合将有产生新物态新物种新空间的可能,成为生命不断进化发展的基因和不竭动力。“互联网+”就是在新信息时代下脱胎于传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4G、5G等新信息通讯技术支持,多学科多功能集成化合的新生态,具有基础性、跨界性、泛在性、融合性和创新性特征,富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极强的外溢潜力。在此情势下,进行系统的疏理分析,勾勒其影响的范围与程度,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理论起点和现实依据。

11 “互联网+”新技术兴起,引领图书馆空间技术升级 “互联网+”开启了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应用的新时代,实现了从单一工具向融合协同型创新的转型,“即应用上从面向网民个体到面向企业的拓展,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跃升。”[1]它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使图书馆进入“大智移云”的新时代,推动了应用技术与空间格局的变革。一是新兴技术嵌入,促进图书馆空间技术转型。所谓技术嵌入,是空间概念,是指“互联网+”根据图书馆实际需要和服务特点,以基础平台为依托,以内容服务为核心,深入提供新一代信息网络和智能技术,最大化地扩散技术优势和释放溢出效应的历史过程。使图书馆借助于移动、物联、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对现有技术系统改造升级,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进程,提高信息知识服务智能化程度,为打造智慧图书馆奠定基础;二是方式转换融合,推进图书馆技术升级。技术嵌入必然引起方式转变。融合与嵌入仅是一字之差,但已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融合即指交融一体,意味着“互图两网”链接合一,进入一个组织重组、技术整合与数据合流变量互动的新阶段。这对于“互联网+”而言不仅是新技术供给者,而且是技术创新的合作者和空间再造的战略伙伴。图书馆更是第一责任人,但单凭自身力量不够,还必须借助外力,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协同创新,形成合力,方能推动空间再造,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格局。

12 “互联网+”新思维崛起,促进图书馆空间观念变革 创新思维,指开放融合与协同创新的思维范式与“互联网+”技术精髓的有机结合,时下风生水起的“慕课”等一系列新业态无不是这种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战略转型,是“创新”智慧和战略选择。一是“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理念崛起,引发图书馆空间思维观念变革。首要一步须转变观念,破旧立新,确立创新理念。破旧就是突破观念“围城”束缚,扬弃一切不利于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的思想观念;立新就是创新思维,重构协同发展战略新理念,为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思想武器;二是“互联网+”合作互动共赢新思维唱响,推动图书馆空间思维创新。“互联网+”本质是发展,具有与传统观念和思维不同特征,前提是连接,要义是融合,关键是互动,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是创新,实质是实现“1+1>2”战略预期。总之,适应“互联网+”新思维,关键是打破习惯思维定势,增强空间价值意识,引入“互联网+”开放、互联、融合、大数据观念和思维方式,推动自身变革,重构图书馆空间合作共赢发展新理念和新思维。

13 “互联网+”新模式凸显,催生图书馆空间结构转变 模式,指一定专业领域要素构成与结构方式,是科学性、系统性、应用性有机结合,具有稳定、规范与可操作特征。“互联网+”是一个前缀式“复合”结构模式,就其本质而言,决非是数量叠加,而是一种异质化合与转型升华过程,对图书馆空间结构再造极具影响。首先是跨界复合利好。因为“某种活动型式蕴涵着最适价值(最优价值),这种型式或是在任何一个层次上最大限度地、或是在最多的层次上有利于接受者完形和思维结构系统的发展。”[2]在这种模式下,“互联网+”以独有的技术兼容性和功能利他性,将自身能量融注于图书馆,引发空间结构变革。图书馆借助于互联网新一代信息网络与智能技术,全面改革完善提升资源、知识、技术、服务、管理、开发系统,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空间新生态;其次是融合催化重构。融合是重组变革的催化剂。“互联网+”与图书馆组合,具有战略合作意义,两相融合必将催生空间结构质变。一方面“互联网+”融入,改变了图书馆自繁自养传统空间格局,移动、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新技术赋予图书馆空间改造与提升的合作平台;另一方面图书馆与“互联网+”整合,孵化繁衍出新的空间服务内容,如海量信息、云服务、移动图书馆、创客空间、阅读视听新体验、学习交流互动网络等,为空间重构与发展奠定基础。

14 “互联网+”新机制形成,驱动图书馆空间体制重塑 体制与机制属于组织制度范畴,就“互联网+”而言,体制是以合作为基础的根本保障制度,机制是由其派生出的带有规律性和功能性的运行方式,两者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辩证统一。其中,“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3]是其最根本的核心机制和动力之源,会对合作者产生深刻影响,以至触及并改造空间关系与结构方式。在此新环境下,图书馆原有体制的改革重构势在必然。一是呼唤开放合作新体制。进入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已是“无围墙”的开放空间(Open Space),面对的是多主体、多功能、多预期共同参与开发的一体化社会大系统,迫切需要改革传统单一集中制,建立多元开放合作制。对外加强彼此对话、联盟协作,对内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外联,为空间再造提供体制保证;二是催生集约高效新机制。数字化、网络传送和海量数据是“互联网+”技术优势和贡献,融入图书馆空间,势必要求压缩时空距离,提升内涵存量,拓展开发疆域,优化技术服务系统。而所有这一切与机制转变和重构密不可分。目前现状是观念滞后,机制欠缺,严重影响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多样化发展,迫切需要树立集约高效发展理念,通过制度改革与技术创新,简化运行流程,提高工作服务效率,并形成长效机制,促进空间再造与发展。

2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关键特征阐释 特征是事物的本质体现,是区别性标志。“创新”是一个以人为本、体制交融、资源共享、技术支撑、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历史过程,充满了历史必然和辩证法则,具有结构多元复合性、功能多样扩展性和方式移动智能性特征。

21 结构多元复合性

所谓多元复合性,是指“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合作主体多元性和结构形态复合性构成的模式框架特征。一是参与主体多元性。多元性是基于“互联网+”多样综合性与图书馆结合的空间特征,为空间要素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奠定了客观基础。但空间涵盖的所有必要要素结合又不是孤立独行的,而是相互联动,彼此促进的,提供了空间结构协同推进制约条件;二是结构形态复合性与整体性契合。复合性是“创新”结构的外部显著特征,但透过外层看内核,复合是条件,整合才是根本,是要素,关系着体系有机化合与重构。与当前学界热议的“复合图书馆”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表现在方式方法上具有共同之处,如注重传统与现代以及实体与虚拟的结合,使用户既品味“书香”又轻松驾乘网络体验“共享”,区别则体现在无论内涵、外延与层次都有所不同,总体看,一个是概念性框架;另一个是行动性计划。科学把握其结构特征的本质特征与辩证关系,对于增强空间再造思维科学性合理性和提高空间构建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22 功能多样扩展性

功能决定效能,堪称图书馆战略资源和空间生命。因此,增强完善模式的空间功能是“创新”之核心,其多样性与扩展性构成模式的外溢特征。一是多样性与传承性融通。多样性是图书馆空间发展的趋势,1989年美国学者雷・奥登伯格《绝好的地方》提出“第三空间”新命题,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提出了“信息共享空间”(简称IC)新概念,从“藏书楼时代”到“数字图书馆时代”,历经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由少到多的演化史。但历史无终结,发展也无止境。当下,“互联网+”将图书馆推上了空间功能拓展与再造的新阶段。未来,“图书馆将既是一座大楼,又是一个界面。”[4]而且还是一个集知识、信息、学习、交流、共享、创新和体验于一体,多功能协调发展的社会公共服务中心。这种变化不只是空间功能量级的递增,而且是历史传承和时间的持续发展,集中体现在传统实体性与现代虚拟性二度空间契合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空间发展阶段的“新常态”;二是扩展性与有效性统一。扩展性是“互联网+”关键功能和重要特征。从连接走向智能抵达智慧,技术起着驱动的核心作用。现将“互联网+××”新模式引入图书馆空间再造,不仅使“互联网+”扩展得到进一步体现与释放,而且也有助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图书馆空间格局与服务功能得到优化升级,成为有效推进空间完善且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23 方式移动智能性

“互联网+”不仅实现服务功能与内容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而且将极大改变发展方式,促进图书馆空间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一是移动性。灵活多样便捷高效是移动技术的优势和特征,它让一切互联成为可能。图书馆与之结合,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互通深度融合,无疑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服务即时性,便携性与高效性,随时随地满足读者用户阅读、研究、交流甚至休闲等个体化需求,从而最大化地改变过去我们无论多么努力,大部分我们所提供的服务,还是没有被大多数人所利用的遗憾,有效拓宽图书馆服务空间领域;二是智能性。智能图书馆(简称IL),是在上世纪后期相继出现的“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基础上演化生成的升级版新概念。眼下“互联网+”崛起,将进一步促进图书馆空间变革和发展。其中,方式的智能性将得到空前提升,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挖掘整合+智能感应能力等综合技术优势,可以更好地编辑、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文献数据,为读者提供高度共享的信息资源和生态智能的学习交流环境,从而使图书馆服务空间更具柔性张力和个性魅力。

3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思路探索 在全球化与网络化态势下,空间拓展与竞争日趋演绎为跨界战略。须从图书馆实际出发,更新观念,转变方式,以融合创新为主线,以构建智慧型空间体系为目标,形成空间再造战略新思路。

31 以开放融合、一体构架为目标,重构图书馆空间新模式 从传统经复合走向智慧是未来图书馆空间发展趋势,“互联网+”正进一步推动着这一历史进程。就空间模式再造与创新内涵而言,“其实是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集成程度越高,则智慧程度也越高。”[5]一是开放融合。现行的复合型图书馆相对传统已走出了开放融合的第一步,但与今天“互联网+”战略无论观念和技术都还存在差距或短板,如理论薄弱、体制壁垒、利益守护、资源占有和服务定向等,不同程度制约着图书馆空间改革与发展。“互联网+”则为图书馆突破传统束缚和现实壁垒提供了新思路,为再造开放融合升级版智慧型空间新模式开辟了前行道路;二是一体构建。即要推进“互联网+”与图书馆空间融合,增强协调性,加强系统性。这是一个涵盖时空与融和系统的整体构建,重点是以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导向、以整合为主线、以新一代信息网络移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为依托、致力信息化、打造一体化、覆盖全空间(包括信息、知识、资源、技术、服务、学习、交流、研发、创新、共享、体验和休闲等空间)、形成以“互联网+”带图书馆促融合发展的一体化空间新格局。

32 以转变方式、集约发展为主线,开启图书馆空间新格局 空间是点、线、面、层、体的五维统一。相互关系确定空间前提,连接焦点决定空间方式,继而形成空间格局。一是转变方式。这是现实环境倒逼图书馆改革的结果。互联网持续发展加速了世界变革,也推动了图书馆发展。2012年,“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于扬曾提出“今天世界上所有传统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论断。图书馆也不例外,变革重点是一切不适应“互联网+”战略的领域,其中,方式转变至关重要。目前,图书馆空间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应以跨界融合为核心,以方式转向为关键,促进资源整合、结构升级、质量提升和空间模式重构,努力“挑战不可能”,在互联网驱动下不断创新服务技术和方式;二是集约发展。它是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今天,在“互联网+”环境下又赋予了新意,更加注重融合,更加强调协同合作与创新发展,推动集约化进程,促进空间再造。事实上,图书馆与其他机构最大区别特征是一个知识信息场域,并综合了众多学科、专业、行业、职业和产业。从这一意义而言,集约化不是身外之物,而是与生俱有之禀赋,在“互联网+”环境下,强调集约性,旨在开创图书馆相容、互动、互补、优化、高效、和谐、绿色的智慧空间新格局。

33 以双向驱动、协同创新为动力,推动图书馆空间新发展 图书馆空间“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有机体。”[6]“互联网+”为其提供生长机遇和发展动力。图书馆顺势而为,必将迸发出内需活力。正是这“两力”融合,形成内外双向驱动力和协同创新力,成为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的不竭动力。一是双向驱动。这是一种空间动力机制。历史证明,事物变化发展总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和合力作为的结果。客观决定存在,体系决定机制,机制产生动力。“创新”是一个互动发展的体系和过程,既离不开外生推力与拉力,如信息网络资源投入与技术支持,也离不开内生追力与活力,如引进技术,整合资源,盘活系统,提升服务。正是这种外联发展、内促增长、双向驱动的空间动力机制推动着“创新”与发展;二是协同创新。这是双向驱动合力创新的高级阶段。关键是遵循创新规律,优化空间再造创新模式,以开放合作平台,推进空间资源创新,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资源流动,实现全方位连接,深度融合共享,从整体上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为空间模式创新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

4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对策研究 图书馆空间再造,是一项旨在变革传统推动空间发展的系统工程。国外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如加州大学图书馆《UCLA Library Strategic Plan 2012-2017》等都将数字空间构建纳入事业发展整体战略规划。从这一意义而言,借鉴学习必不可少,但照抄照搬决不可行,惟有创新,别无选择。

41 更新理念,科学定位,确立空间新思维

“创新”涉及空间模块与结构的变量和重建,其中,思维创新是首要环节。所谓“新思维”是一个基于空间再造模式创新的大概念,包括创新理念、原则、目标和战略等。一是更新理念,确立空间新目标。理念变革是先导,是空间再造的先声和模式创新的先导。首先,在价值层面须树立以人为本和以服务为导向的观念,以用户为根本,以用户为中心。从法治角度看,就是维护用户权益,视用户为生命线。其次,在技术层面。“互联网+”与图书馆是不同领域,但具有天然的联系。在“大智移云”背景下,“互联网+”无处不在,影响深广,成为图书馆走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惟一载体。图书馆空间再造,“互联网+”是运载工具和核心技术,不可或缺。因此,应不断强化领域合作,形成一体同构意识;二是科学定位,形成空间新战略。首先,加强空间融合度。融合是空间战略基础。重点是推进行业、学科和领域跨界融合,促进资源技术网络整合,拓宽服务口径,提升服务能力,建设智慧空间。有效途径是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互图两网”连接,形成互动高效的长效机制。其次,增强空间创新性。空间是客观存在,古而有之。但创新却是现代科学赋予空间的战略核心力量,也是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创新的动力。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模式创新,关键是坚持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合的辩证法,形成新思维。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广大用户读者提供乐于接受和喜爱的服务新项目,如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移动服务、云服务和智慧服务等,锻造出崭新的空间服务模式。

上一篇: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 下一篇:论自主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