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心理初探及对策

时间:2022-10-16 01:38:55

学生厌学心理初探及对策

【摘 要】本文借用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现象来粗略分析了教育教学实际中普遍存在而且日趋严重的“厌学”这一问题,并结合教育实践,初步提出了相应的辅导对策。

【关键词】厌学 习得性无助 学习失败

学生厌学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问题,近几年来似乎尤甚,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如此。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学生中有15%左右的学生存在重度、中度的厌学情绪,其表现为时常旷课,上课很久尚未准备课本和笔记,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课堂反应迟钝,不愿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课后不做作业、不温习功课,整天喜欢闲荡嬉玩,碰到学习、读书总是显得懒洋洋的,学习上拖三拉四,考试刚开始即想交白卷,或是专伺考试一到半个小时即交卷出场。轻度厌学的情绪则表现为没有钻研精神、作业抄袭同学,不懂从不想问老师、同学,学习得过且过,没有学习动力,专拣韩流、日流的漫画书刊、游戏书刊阅读,等等。这种现象,文科班的情形略为严重些。

何以出现如此情况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有趣而著名的实验。1975年,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狗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首先,他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里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这些狗在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脱,想逃出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仍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明显降低。然后他把这些狗放进一个中间用隔板隔开的笼子,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而易举地跳越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然而,实验组的狗被放进笼子后,除了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之后一直卧倒在地上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逃生的环境,它们连试也不试一下。而对照组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第一程序实验而直接放进后一个笼子里的狗,却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易地跳到安全的另一边去。这个著名实验产生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或“习得性无能”。后来有许多学者采用其他动物进行重复的实验,均得到相同的结果。

这种“习得性无助”现象,在人身上也会发生。当一个人的愿望多次受挫,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表现为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设限、自卑、悲观、绝望,听任外界的摆布。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因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且尚不能全面看问题,往往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学生厌学,从实质上说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是学习动机不强,动力不足,意志品质严重欠佳等缺陷的问题。学生厌学心理是后天所得,其根本上是一系列消极环节和不良教育形成的。

从心理学上分析,学生厌学大致有如下原因:(1)多次学习失败,从而缺乏自信和兴趣。“学习失败”,这里不仅指考试成绩不及格或没有考上好的学校,同时也是指学生天天坐在教室里没有学到东西和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以致感到学习非常累,结果考试仍然失败。在被访的学生中,“没有掌握好学科的学习方法”是他们普遍认同的厌学归因。有些同学是某一学科没有找到方法,有的同学则是所有学科都没有找到方法。而在问及“科任教师是否注意学科学习方法的传授”问题时,几乎都是一致的回答,即“教师没有特别突出传授学习方式和方法”。而在笔者索要被访学生的学科课堂学习笔记时,没有一个学生能提供像模像样的课堂笔记,即便是学习较好的同学也是如此。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笔记习惯,学习当然事倍功半,在遭到多次学业失败后,逐渐丧失自信,最后只好放弃。(2)抑郁心理,转移兴趣。因学习失败,每每考试不及格,家长和教师的不恰当评价以及被冷落,使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学习那块料,从而转移兴趣,寻求自己的价值所在。(3)逆反心理。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常被家长责骂或被教师过多的消极批评甚至奚落,造成学生对学习过敏行为,从而引起怨恨之心,产生消极逆反心理。教师家长要他学习,他偏偏不学。(4)依赖性。现在的高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事事由父母包办代办,养成凡事依赖别人的习惯,长此以往即生懒惰习性了。

个案实例:

我校高一年级学生龙某,为人老实憨厚,一副笑脸颇像美国某著名黑人影星,可由于成绩长期不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求过高,严加管教,经常责骂其学习不用功,同学常以影视笑星相侃,教师关心不精细,致使其对学业无望,逆反心理增强,厌恶学习而生出走念头。于高一上学期11月在被家长痛骂后逃学失踪。经学校和家长通力合作,出动大量人力,终于在失踪的第四天找回返校学习。在各科教师及家长的努力关心和帮助下,现在该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增,前后判若两人。其实该学生平时遵守纪律,不属于捣蛋和迷恋上网的一类,只是由于长期受到责骂而害怕学习、厌恶学习,失踪期间,他白天到处闲逛,深夜才在网吧度过。

针对上述厌学情形,提出几点对策:

一、多肯定、多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学生厌学其实质是“习得性无助”,丧失自信是其一大心理特征,因此,鼓励自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障碍,是学生摆脱厌学的根本途径。为此,教师关键要做到:

1.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失败挫折面前正确地看待自己,把挫折的原因找到根子上,是方法上的失误还是外界因素的影响?强调认可学生自己付出的努力而不是没有下工夫,指出某一次的失败是因为自己的复习不到位而不是没有复习,是考试的知识点没有复习到而不是不努力,让学生不必过分担心失败,即使失败也不气馁。

2.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人的价值体现是多方面的,价值的评判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教育决不能以考试成绩的成败论英雄,成功的事业也是多元的。人总会有成功的渴望,满足成功需要不仅会产生快乐情绪,而且会增强自信心和胜任感,促进个体朝更大成就的方向继续努力。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成功的感觉,就会显得非常懊恼和压抑,从而怀疑自己的追求,否定自己坚守的价值,动摇就不可避免了。学生厌学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或许更多的还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存在畸形,尤其是目前教育评价方式还是比较片面单一的时候,学生的很多极富创造潜能的价值被教育的功利否定了。同样是社会化的人,学生的角色定位失败了。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每个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丰富个性的个体生命,给予他们的应该是更多的关切和爱心,要善于发现、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小小的进步都是他们成功路上的成就。教师设法创造成功的机会,尤其是让厌学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比如如何分层次布置适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作业,如何让学生自己决定需要做的作业等等,这些传统教育没有商量的问题,或许是可以与学生一起“讨价还价”的。

二、保护学生的自尊

希望被人尊重,是人的内在精神需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要让学生接纳自己,尽可能少的批评学生,即使批评也一定要注意方法和场合,把握分寸,切勿在大众面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否则,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把善意的批评看做是“被瞧不起”“跟自己过不去”“没了面子”而产生自卑、仇恨心理。厌学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是在批评、嘲笑、奚落的环境中越走越远的。

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才能从“学习知识”到“会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推动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方式的传授一定要有系统性,从课前的预习到上课的笔记和听课,再到课后的复习,都要贯穿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学习方法应该渗透到学习的全过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常常看到这样的课堂:要么是全盘式的接受式学习,要么是一盘散沙的所谓探究。其实学习的过程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外,更多的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课堂听课应该更多的注意思维思路的形成。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高考让老师更难教学了,学生更难复习了”。其实应该说现在的高考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了,是我们的观念、方法跟不上了。试问单纯考查课本的知识记忆,是什么样的能力?看看台湾高考题、国外考题,再来反思我们用的教材和传统考题,差距似乎还不小呢。每一学科都要自己的基本的学习方式方法,如何将这些方法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就是八仙过海了。

四、培养意志品质,激发自强

“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告诉我们,学生厌学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意志薄弱,受挫就心灰意冷,遇难而退,缺乏自强。

古今中外,大凡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意志品质极强的,历尽艰难、经风披浪的人。如今的中学生大多是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长期“养尊处优”,在平稳顺利和不缺乏物质的条件下学习和生活,几乎没有经历过磨难,因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待挫折和失败,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品质,从专心听课到认真完成作业,从课堂活动到课外活动,从具体的活动环节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果敢、自制、顽强、爱拼的品质,使他们产生一种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情操。意志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要允许学生经常的“反复”“旧病复发”,在反复的过程中耐心鼓励他们一次一次战胜自己,屡败屡战越战越勇,“打脱牙齿和血吞”的顽强拼搏精神。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孟繁华主编.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2003.

[4]马际娥.宽容的样子.基础教育,2004(2).

[6]讲台上的梅兰芳――斯霞的人生与教育教学艺术透视.基础教育,2004(2).

上一篇: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三重视和三培养 下一篇:试谈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知识内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