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特色与演奏处理

时间:2022-10-16 01:32:51

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特色与演奏处理

摘 要: 本文以体现贝多芬早期音乐风格的代表作之一――《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人文历史内涵等基础上,进一步对这部作品主题旋律进行细致的分析,将其作为处理和演绎作品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演奏手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求为深刻理解和准确地把握这部作品的演奏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希望能对这部作品的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 贝多芬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主题旋律 演奏手法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早期协奏曲创作的重要作品,不仅在钢琴文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深受演奏家和听众的喜爱,并成为各种钢琴比赛及钢琴教学中的常用曲目。因此,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人文历史内涵等基本要素,而且要更好地把握这部作品主题旋律的特点,并将其作为处理和演绎作品的依据。本文从作品的主题旋律及演奏手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求为深刻理解和准确地把握这部作品的演奏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希望能对这部作品的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对各乐章主题旋律的分析与演奏

纵观整部协奏曲,各乐章的主题都互相紧密地联系,即所谓的“主题一致性”。这也是贝多芬这部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例1A),这一主题包含了三个核心材料,第一个材料是C1―C2的八度跳进;第二个材料是同音反复,三个C2的反复;第三个材料是3―4小节音阶级进上行再下行。里面包含的主要进行有三种:八度跳进、同音反复与音阶级进。

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例1B),包含了三个核心材料,第一个材料是环绕音型;第二个材料是八分音符音阶下行进行;第三个材料是离心式的环绕音型。里面包含的主要进行有两种:环绕音型与音阶级进。

第二乐章的呈示部主题(例1C),包含了三个核心材料,第一个材料是音阶下行级进;第二个材料上下行分解和弦;第三个材料是上行分解和弦。里面包含的主要进行有两种:级进与分解和弦。

第二乐章的三声中部主题(例1D),其核心材料的主要进行有两种:环绕音型与分解和弦。

第三乐章的主部主题(例1E),其核心材料的主要进行有两种:音阶级进与环绕音型。

第三乐章的插部主题(例1F),其核心材料的主要进行有两种:环绕音型与音阶级进。

各乐章主题对比,见谱例1:

谱例2:

从例2中可以看出,音阶级进与环绕音型这两种音乐材料贯穿于这部协奏曲中,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二乐章在第一乐章的基础上加进了分解和弦这一新的音乐材料,而第三乐章是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音乐材料的综合与发展。虽然三个乐章之间都是环环相扣地紧密联系着,但是从旋律的音乐情绪上来看,又存在着区别,在演奏的过程中不仅要抓住它们内在的联系,而且要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包含的三种核心材料,其音乐情绪是激昂、富有英雄性的。三个C2的同音反复,演奏时要注意力度上的渐强变化,不可演奏成同一力度;第三个材料则富有歌唱性,演奏时使用手指跳音。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运用了歌唱性的环绕音型,演奏时要抓住环绕音型中的骨干音,以及围绕骨干音进行的旋律特点,注意整句的连贯,音乐线条圆润。

第二乐章呈示部的主题是先长后短的顺分型节奏,配合缓慢的速度,造成一种赞叹的情绪。第二乐章三声中部的主题以十六分音符为主进行,和前面呈示部主题以八分音符为主的进行形成对比,音乐略显轻快,演奏时要注意好钢琴与乐队的紧密连接。

第三乐章的主部主题主要由钢琴声部演奏,八分音符与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贯穿整个乐段,错落有致的节奏使音乐显得朝气蓬勃,体现出此乐章谐谑性的风格特点。第三乐章的插部主题出现新的音乐材料,与叠部形成对比,环绕音型和大切分节奏的使用,使得音乐更富有歌唱性而又不失律动感。

二、对第三乐章中部叠部主题旋律重音特色的分析与演奏

第三乐章191―207小节,见谱例4:

从谱面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主题旋律是由两个乐汇组成的一个两小节乐节的不断重复,总共重复了四次,从句法结构的分析来看,这种“短小结构单位之间的多次重复,能够形成垛句,增强结构运动的活力,能够凝聚结构力”。①

调性布局上,主要是a―e小调的交替使用;和声布局上重复运用了Ⅰ―Ⅴ―Ⅰ等不完全、不完整功能圈的配置。在这一段音乐中,主题旋律重复出现,和声布局、调性布局不断重复出现,唯一不重复的是左手的伴奏音型,因此带来了背景音响的不重复,在演奏处理方面要注意其音乐音响的变化。

191―199小节,在演奏时,左手使用了十度跳进的音型,要用断奏的方法演奏,突出左手的断奏,要把力量集中在双手的指间上,触键速度要短而快,让发出的音色清晰、饱满、带有颗粒性,同时在演奏时要突出每一个乐汇的最高音,即每小节第一拍的重音,使得音乐线条有起伏感,富有动力。从谱面上可以看到,作曲家在每个F音下标上了sf重音记号,在演奏时要使F弹的比A要强,而A要比F的音高要高,这样就违反了常规的演奏方法,突出了戏剧性的效果,与此乐章的诙谐的快板风格相互呼应,取得诙谐的效果。

与191―199小节相比,199―207小节钢琴右手声部虽然用了同样的主题旋律,不断反复,但左手声部却使用了与右手声部相同的音型,低八度双手齐奏。与前段相比,音乐在跳跃动力感上有所减弱,音色也相对柔和,在音量上也比前段稍弱,以便突出乐队声部的高音旋律。在踏板的运用上,与前段一样,只须在标有sf的二连音连奏时给予强调,同样要注意保持演奏时清晰的音响效果。

227―239小节与261―274小节出现了与191―202小节同样的重复,在演奏方面应保持一致,乐队演奏方面也采用了与199―202小节相同的配置手法,因此要使音乐形象始终保持一致。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这部协奏曲中各乐章主题旋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音阶级进与环绕音型这两种音乐材料贯穿于整部协奏曲中,隐伏旋律与主题旋律重音特色的创作手法,使得音乐更富有特色。

这部《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遵循了以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协奏曲的传统,同时也体现了贝多芬自己的风格。要想演奏好这部作品,演奏者除了对节奏、旋律的准确把握以外,还需要对作品的整体结构、调性布局、和声语汇等音乐本体各要素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对贝多芬早期创作风格的细致研究,尽力去体验和实践,力求对该作品的实际演奏中把握好整体风格,从而更好地体现出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注释:

①谷成志.音乐句法结构分析[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8.5.

参考文献:

[1][英]大卫・温・琼斯.贝多芬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2][美]巴尔卡维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杰出的音乐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2.

[3]李近朱.乐圣贝多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8.

[4]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应用型大学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及思考 下一篇:浅议辅导员如何发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