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形生产线在装配生产中的优化

时间:2022-10-16 01:19:56

U形生产线在装配生产中的优化

The Optimization of Production Based on U-shaped Production Lines in the Assembly

Dong Xinjie;Zhang Zhongpeng;Li Ming;Dong Qinghua;

Lu Depeng;Liu Yuso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1756,China)

摘要: 本文针对制造厂及装配厂的个性化的批量产品订单,结合精益生产的理念,运用U形生产线进行优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采用多工位的布置方式,以满足不同时间不同批量的需求,减少库存。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factory or assembly plant how to deal withpersonalized bulk product orders. It links with the concept of lean production and the use of U-shaped production line to optimize production. So that it could increases production efficiency. If we arrange a suit multi-station in assembly line production to meet the different quantities at different times demand. It will reduce the inventory.

关键词: U形生产线 精益生产 多工位

Key words: U-shaped production line;lean production;multi-station

中图分类号:TB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007-02

0引言

如今许多名牌企业或者大型公司都有自己的代工厂或子公司,然而这些代工厂的订单和原料都是来自总公司,所以自主性没那么高。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性化观念深入人心,许多产品都追求个性化,从而反应在订单上则是多品种少批量。而且由于灵活性太强,很多时候代工厂都是临时腾出场地进行加工,这样造成很大的浪费。一些装配型公司为了能更方便地应对变化的市场而选择一定的库存,然而对于个性化的批量产品则无法预知,进而无法做库存,那有没有更灵活、更高效的方式应对多变的市场呢?有!合理地调整和重组生产线,运用工业工程的有关方法――ECRS原则,对动作进行分析研究,以保证生产线的平衡度,结合U型半自动化的生产线,并运用精益生产的理念,能更好地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

精益生产及其理念中的U形生产线的概念在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得到运用,而且获得明显的效益。经过一番调查:中小型装配厂或者代工厂运用U形生产线的还比较少,也许因为企业较小,习惯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需要投资,所以固守原有的模式,然而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在竞争日益激烈、个性化逐步替代一体化的环境下越来越站不住脚。采用U形生产线,并不断应用精益生产理念,能从场地节约、生产效率的提高、员工单位劳动时间的强度降低等方面看到明显的效果,从长远来看,U形生产线在中小企业有很大的推广度。

1精益生产

采用利润主义的经营思想,通过彻底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来实现降低成本的基本目标,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利润主义是以利润为中心,当市场售价降低时,成本也必须降低,以维持目标利润的经营思想。精益生产的明显特征:

1.1 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下放部分权利,使员工积极为企业建设献计献策;

1.2 以“精简”为手段,实现组织机构精简化,在生产中,采用先进的柔性加工设备,减少非直接生产工人的数量;

1.3 准时供货方式,准时供货方式可以保证最小的库存和最少的在制品数量。

2U形生产线

U形布置就是依逆时针方向按照加工顺序来排列生产线,使得生产流程的出口和入口尽可能靠近,其形状类似于英文字母“U”,因此而得名,它还有凹形、圆形、M形等变化形式。U形生产线的工作台的材料采用柔性线棒搭建,柔性线棒能根据工作场地的需要组装成车间工作理想的工作界面。

U形生产线是有弹性的生产线布置:

2.1 设计时一般其入口和出口(即第一道工序和最后一道工序)由同一位作业人员操作,这样的目的是控制生产的节奏及数量,也便于质量的检验与控制。

2.2 多工位呈弧形并且工序间相邻,有利于员工间相互协作,且步行距离短,达到生产线的平衡,并提高生产效率。

2.3 U形生产线是按照逆时针方向布置的,这样便于作业人员在生产中移动部件或者取物料时使用右手,使动作更简单、更有效率。

2.4 依据需求量变化来增减作业人员,不过对员工的要求高些,员工要多能工化。当产量增大时,增加作业人员,最大产量情况则每个工位对应一位作业人员;当产量减小时,减少作业人员,即每个工作人员负责多个工位,此时需要调整工位顺序:如果某一工序没有紧前工序和紧后工序,则可以安排在U形的两臂的任意工位,而当某一工序有紧前工序(或紧后工序),则安排这两工序在U形同臂的相邻工位,如此便于工位随作业人员的数量变化而调整。此时生产节拍随着作业人员的数量变化也会发生改变,生产节拍=有效工作时间/计划产量采用U形生产线,也可使得流水线在不同批量条件下达到较高的平衡率。生产线平衡率=各工序时间总/(工序数*CT)*100%,CT:表示生产线中作业时间最长工序作业周期。

3生产线

这里以深圳某装配型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为例来进行生产线的优化,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

A公司为某公司的代工厂,主要为总公司装配无线、传输、网络产品,原料和订货量皆由总公司下达,完成生产任务后产品运回总公司,同时有些产品装配完后将成为其他产品的配件。按照产品的特点和客户需求,A公司的产品生产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备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如今订货型产品居多。

针对上述A公司产品多样但产量不定,同时产品之间也存在联系的特点,其生产方式很适合U形生产线布置,这样能以最低的成本和准时生产来满足客户的需要,使人员和生产弹性化,改变传统的定员、定量生产线布置方式。

下面介绍A公司的一个工艺实例――箱体打包工艺,传输产品都有相应的配件,这些配件跟随产品一体,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中小型公司往往不重视这些附件的组装,重点放在大的传输、网络产品上,结果有时为了及时交货,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大片的场地进行产品附件的赶工:

两小组成员在大约160m2的空地上进行空箱体成型一次性整理排列400多个空箱(场地除摆放空箱,还需留有四五条小过道,以供员工进行下一步操作)投放物料抽检封箱整理堆放箱体贴标签、条码入库。

由于每次订单的数量不相同,遇上少批量时,产地反而会出现闲置的状况,这是不经济、效率低的做法。这样的装配方式,占用场地大、需要的员工多、作业周期长。

由于五个工序有先后关系,不能随意调换,所以五个工序必须依次成相邻工序,采用U形生产线后,根据每天的产量调整作业人员的数量。当生产量最低时,五个工序完全可以由一位作业人员完成,此时的生产节拍为五个工序的时间总和即58.19s;当生产量最高时,五个工序分别由五位作业人员完成,此时生产节拍为五个工序中作业时间最长的工序(或者说瓶颈工序)即第三工序12.87s。

图2――当产量为500时的流水线,只需要一单位操作员,生产线平衡率=100%;

图3――当产量为1000时的流水线,需要两单位操作员,生产线平衡率=(30.3+28.29)/(2×30.3)×100%=96.0%;

图4――当产量为1500时的流水线,需要三单位操作员,生产线平衡率=(20.77+21.08+16.34)/(3×21.08)×100%。

将原本无序的包装过程流水线化,运用ECRS原则对各动作进行分析,并结合U形生产线,优化结果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将箱体打包的各工序在U形的流水线上完成,单条流水线仅需50m2左右的场地(包括成品暂存),将节约场地■*100%=68.8%。

3.2 经过小组试线后,相同的时间原来打包900个,采用流水线方式后打包1200个,效率为原来的1.5倍;操作人员至少减少2名,节约人力■*100%=16.6%。

3.3 同时也减少了在空箱里投放物料(大部分为传输产品附近,重量大)时弯腰的动作,流水线上工作台是员工作业时比较合理的高度,不需要弯腰的动作,每天将减少900多个弯腰的动作,每年减少270000以上个弯腰动作。

3.4 采用U形流水线作业后,该小组操作人员不用在50m2的场地上来回走,每人每天平均少走90m,一个月累积少走2700m,一年累积少走32400m。

3.5 设计成平衡的U形流水线,这样还能根据不同的批量安排相应数量的工作人员,调整生产节拍,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4结论

针对中小型或装配型公司均可运用半自动化的U形流水线,工作台面的高度及工作界面的形状大小均可根据具体的工作而改变,任何一种装配线都能很快地实现,同时结合精益生产的目标,生产力不断地提高,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节约场地68.8%,生产效率提高为原来的1.5倍;同时人的动作越来越合理、舒适,人性化得到更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雷.生产线平衡技术在自动化装配线改善中的应用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2]岑昊,蔡三发.装配生产线平衡的改善[J].上海管理科学出版社,2005,(05).

[3]刘树华,鲁建厦,王家尧.精益生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94-98.

[4]欧阳小奇,马开平.植磨毛生产线的平衡优化[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05),39,(9).

[5]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3).

[6]白东哲.生产系统现场工作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周根然,黄镇焕,张凤林.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

上一篇:交通物流资源整合模式决策分析研究 下一篇:吉林省第三方物流效率低下的原因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