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用英文电影辅助英语教学的作用和策略

时间:2022-10-16 01:07:28

浅析用英文电影辅助英语教学的作用和策略

摘 要: 英文电影集视听说为一体,是语言和文化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具有诸多优势。将优质而大量的原声电影作为二语习得的输入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异国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并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关键词: 英文电影 英语教学 二语习得

一、引言

作为“外语教学的超级大国”(张吉生,周平:2002)[1],中国一直以来都在摸索、探究并调整英语教学方法。2004年,教育部发行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具有“英语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责任,也顺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需要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成为既是掌握语言知识更是获取国际文化知识的渠道。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能够符合这一要求呢?随着教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英文电影辅助英语教学已被普遍尝试。

电影自1895年诞生于西方,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是传播最快、最广、最具国际性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以其强大的力量深入到各个民族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对将英文电影作为教学资源的早期研究包括1995年在日本21届国际语言大会上的论文“用电影进行教学的综合方法”,以及Ryan在1998年的“运用电影发展学习动机”等。随后英文电影辅助英语教学逐步发展起来,被发现这一形式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其优势明显。其一,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任何交际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场合中发生的,而电影展现交际场景的真实性(龙千红,2003)[3];其二,反映深刻的文化背景。Claire Kramsch(2000)[4]指出:语言在具体运用中,因情景和文化等不同因素,常常表现为不同的言语行为,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可见文化氛围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文化是限制语言交际能力的因素之一;其三,来源于电影的语言具有口语话和真实性的特点,成为以书面语为主的教材的必要补充。

二、运用英文电影辅助英语教学的基础

(一)需求分析理论。需求分析理论认为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未来工作岗位对英语能力的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教学。这一理论可以分为两部分: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束定芳,2004)[5]。笔者对某校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共200名学生所做的有关英语学习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学生需求分析,其中涉及学生的学习目的、所喜爱的学习方式、学习期望等。分析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集中于事业发展和对英语感兴趣,想要了解西方文化;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开放式、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学生想要通过学习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此外,高达97%的学生表示喜欢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看英文电影进行语言学习。从社会需求来看,具有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尤其听说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占有较大优势。这一点,从四六级考试的改革可见端倪。2008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院士在谈到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思路时指出:以来自电视节目或实际生活的视频为基础,进行除阅读外的听力、会话、语法、翻译和写作的考试(张尧学,2008)[6]。笔者认为合理有效地利用英文电影辅助英语教学符合四六级考试改革方向,有助于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满足。

(二)动机理论。动机是学习的主要条件和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任何英语教学都应以动机为前提。鉴于其艺术表现形式,电影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其内容或具娱乐性,或具时代性,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和学习的动机,并使其对电影所产生的知识价值表示认同,进而其认知的需要也凸显出来。此外电影辅助教学的形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其学习能力感。

(三)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来源于真实的活动和情境,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被完全理解,因此强调学习要在一定的情境和文化中发生,学习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的学习才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影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使语言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全面的语言知识,提高英语使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三、英文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策略

英文电影辅助英语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放电影给学生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适当的电影视听说教学策略,抓住重点,配以练习,使学生真正习得语言。

(一)电影背景知识的介绍必不可少。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和缺失会造成语言交际上的误解甚至失败,因此英语教学应坚持语言与文化并重的原则(颜少兰,李波:2009)[7]。每部影片都有其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放映之前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影片内容,也更为准确地掌握该片呈现出的语言知识。比如电影“Seven”,这一题目包含了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即天主教七大死罪——gluttony,greed,sloth,lust,pride,envy,wrath。了解这一文化背景,观者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为《七宗罪》,而且影片中“七”这个具有宗教涵义的数字出现的神秘而频繁,如:七次下雨、七罪与七罚、故事持续了七天等。再比如影片“Forrest Gump”中的经典台词: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儿的口味是什么。)生活充满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巧克力也是这样吗?美国的盒装巧克力是由不同口味的巧克力组成的,只有品尝之后才知道是哪一种。阿甘的“巧克力人生”的涵义就在于此。

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在观看影片之前要做足功课,对影片中的文化点充分了解,以达到更好的观影效果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利用翻译练习激发学习兴趣,加深语言功力。翻译能力体现了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练习对语境涉及较少(陶满星,2009)[8],然而对于话语的正确理解依赖于话语发生的语境(Hickey,Leo:2001)[9]。因此要充分利用原声电影进行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也可利用高水平的字幕翻译发挥语句的语用功能。利用英文电影辅助教学时,翻译练习可以集中在电影片名和部分经典台词上。

电影的名称被看做是电影的魂,是对影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高度凝结,对观看者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很多英文电影的片名都有多个中文版本,如“Legends of the Fall”,普遍接受的翻译为《燃情岁月》,但它也被直译为《秋日传奇》。该片带有强烈的欧洲人文精神,其核心为对自身的不断反思与改造。笔者认为两个译名各有千秋。原名中的fall是核心,既指充满诗意的秋天,又有衰落之意,而片中那个山庄的衰落恰恰贯穿了影片的始终。《燃情岁月》这一译名则是对影片内涵的提炼和升华。片中的父子之情、兄弟之情、男女之情铸就了这一段燃情岁月。让学生进行片名翻译的练习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影片的理解程度及英汉互译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优秀的电影台词是学生进行翻译练习的很好材料。它们或是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或是揭示深奥的人生哲理。从语言角度来说,学生可以学到一些习语表达,准确地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和含义,尤其在翻译中当中西文化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和碰撞时,语言的奇妙与美好便显现出来。如:“Forrest Gump”中的一句:“Jenny and I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其中“peas and carrots”即为习语表达,意为“形影不离”,其关系有点儿像中国的小葱和豆腐;再如“Prison Break”中的一句台词“Preparation can only take you so far”可以翻译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Shark《律政狂鲨》”中的一句“I swear to God!”曾被译为“我向保证!”。虽然此种翻译趋于娱乐化,但的确表现出某种文化内涵。其次,揭示某种道理的台词更是繁多。如“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中的“You know 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Hope is a good thing and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希望是个好东西,或许是最好的。好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跟读、背诵、分析讨论这些真实场景中的言语对白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有助于思辨能力的培养,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语言学习者学习的很好素材。

(三)影像资料选择注重“质”与“量”。Krashen曾讲:“给学生提供大量优质的语言输入是课程设计的最佳标准。”这与他的“语言输入假设”( Input hypothesis)相吻合。“语言输入假设”提出要使语言习得发生,学习者所接受的输入语言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可理解性、趣味性和大量性。而且输入材料应为略高于学生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其中“可理解性”、“趣味性”和材料的水平层次构成了语言输入的“优质”。

所谓“优质”的语言输入,在英文电影辅助教学中即指所选择的影片。并非所有影片都适合搬到课堂上作为教学资料使用,教师在进行影片筛选时应遵循长度适当、难度适当、主题健康、语言清晰等原则。所谓“大量”的语言输入,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其一为数量多,其二为复现率高。而第二层含义在教学中更显重要。就像好的书值得读千遍,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好的电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子,让我们以一种非常规的阅读方式去了解和感知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就语言学习而言,影片为学习过程中的输入材料,其输入频率对习得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证明,在输入中反复出现的语言特征比不常出现的特征容易习得,并且语言的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频率和可能的知识的基础之上(戴运财,戴炜栋:2010)[10]。因此,教师在放映影片时要注意根据教学所需选择电影片段进行反复播放,并设计相关练习。如:要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可设置判断题,辩论题等;要进行语言训练,可让学生进行模仿、角色扮演、背诵等练习。

注意语言输入材料的“优质”和“大量”还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众多研究均显示二语习得的效果与学生的情绪显著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会影响语言习得的效果。选择优质的影片作为语言输入材料并配以适当的讲解和分析,提高其复现率可以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一定程度地缓解欣赏与学习的矛盾。

四、结语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棘手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研究者,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听不懂、说不出、俚语难以理解、文化差异影响沟通等。英文电影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它的优势和作用毋庸置疑:单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电影保持了语言的基本特征;电影形象的实例示范,保证了语义不受限制;电影声像同步,使学习者根据情景、解说特征、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认识语体的规律(欧阳敏,李海虹,奉星岑:2009)。[11]

此外,每部电影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可以让我们深入到当时当地的文化中,对其社会、政治、宗教、语言等多种文化深刻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人文素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并减少焦虑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和改善学习效果;真实的语言情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说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从而实现地道英语的习得。总而言之,从认知语言心理学角度来看,形象和语言的结合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外语学习规律,电影就是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形式,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以感知并获取语言和文化知识,实现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良好结合。我们希望: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英文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得以推广和发展,更为具体和科学的教学策略得到进一步研究,进而使学习者体验愉快并有效地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张吉生,周平.结构性教学大纲与理念功能性教学大纲[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45—5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龙千红.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6).

[4]Claire Kramsch.语言与文化(牛津语言学入门丛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D].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02.

[6]张尧学.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J].外语界,2008(5).

[7]颜少兰,李波.论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J].中外教育研究,2009(9):54.

[8]陶满星.对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的一点思考——论英文电影辅助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其应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6):158.

[9]Hickey,Leo.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9.

[10]戴运财,戴炜栋.从输入到输出的习得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分析[J].外语界,2010(1):23-30.

[11]欧阳敏,李海虹,奉星岑.英文电影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2009(24):161.

上一篇:县域班班通资源有效应用管理探析 下一篇:多媒体课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