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宽容和信任走进学生的心灵

时间:2022-10-16 12:59:19

用宽容和信任走进学生的心灵

【摘 要】在教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关系。要将学生看作是能够相互平等交流、沟通的朋友,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会、认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我们的工作,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价值。

【关键词】信任 宽容 教育

自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一直都在担任班主任工作。这其中有苦有乐,有感受也有困惑,我深切地体会到:无论是教学还是育人,如果为师者用真诚去感染学生,用信任去激励学生,宽容学生在成长中的过错,往往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创造教育的奇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爱孩子和相信孩子。”

老师的信任,表现在对待全体学生上,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在对待后进生上,不能横挑鼻子竖挑眼,不能对他们抱有成见。作为教师,最欣慰的是看到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最痛心的莫过于看到他们做错事。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我们总免不了严厉的批评,甚至是声色俱厉的训斥或处罚。事实上,这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虽然能发泄一时之气,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给他们的心灵蒙上阴影,拉开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引发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这样的教育,最终不仅失去了学生的心灵,更失去了教育本身。所以,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此时此刻,对于充满稚气的孩子,需要的是恰如其分的批评,需要的是宽容与信任。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叫冯翔,提起他,所有任课老师都会皱起眉头,在老师心目中,他的名字已成了“懒惰”的代名词。无论家庭作业布置多少,他几乎每次都交一空本。检查作业时,他会装模作样地在书包里乱翻一通后说“忘在家里了”。这是个头脑聪明、很有个性的孩子。在他很小时,父母离异,他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因从小缺乏母爱,再加上爷爷奶奶年老体弱,疏于管教,日久天长,坏习惯在他身上根深蒂固了。上课时,他不是趴在桌面上就是不停地摆弄笔呀、橡皮之类的东西,这天,又有学生给我反映他在副科课堂上说话、嬉笑,扰乱课堂纪律。真是个让人头疼的孩子,我不由得蹙起了眉头。我从没放弃过对他的教育,但是收效甚微,怎么办呢?……

下午的活动课上,我把他留在教室里,他耷拉着眼皮站在我面前,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和颜悦色地跟他聊起来,问他爷爷、奶奶最近身体怎么样?他爸爸工作忙不忙?是否有空过问他的学习,早饭能不能按时吃?起初,他漫不经心地回答我的问题,慢慢地,他的神态变得专注了,脸上也有了笑容。气氛变得融洽了,他第一次向我敞开心扉:“老师,我一玩就把什么都忘了,我错了, 不该扰乱课堂纪律,也不该不写作业。不过,我恐怕改不好了。”“老师相信你,只要你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事。”他半信半疑地问:“我行吗?”“当然行,老师看好你了。”

第二天,我在班上讲了这件事,同学们为冯翔有改错的愿望而鼓起掌来,并踊跃地提出要和他结成帮扶对子。冯翔感动地低声说:“谢谢……”我既为同学间能真诚相助而感动,同时又很欣慰。接下来的几天,为了增强他的信心,每天放学时我都要嘱咐他几句,给他加油、鼓劲,甚至暗地里允许他作业可以减量完成,从那以后,他果然每天都能完成作业了。上语文课时,他也听得比较专心,偶尔,还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有时在课堂上开小差玩玩笔或橡皮,只要我一看他,他便马上把手中的东西放好。看得出,他已经可以控制自己了。我及时地当众表扬了他,对他交上来的作业,我每次都认真地打上一个“良”或“优”,有时还加上鼓励性的评语。

可是,有一天早晨,我刚进教室,小组长就跑过来,一脸严肃地对我说:“王老师,冯翔今天又没交作业。”我诧异地看着他,他低着头走到我跟前说:“老师,我作业落在家了,下午保证带上。”看着他怯生生的神情,我相信了他的话。谁知道到了下午,他又走到我跟前,低声说:“老师,我的作业又忘记带了,明天一定……”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显然,他在撒谎。我轻轻地叹口气,抚摸着他的头说:“老师相信你!明天可别忘带了。”第二天,冯翔交上了作业,在本子里还夹了一张纸条:“老师,对不起!我昨晚去舅妈家玩,回来太晚了,来不及写作业,所以撒了谎,请您原谅。”读后,我便在纸条下面接着写道:“你是个知错能改的好学生,老师欣赏你!”这张纸条连同批改后的作业一起发了下去。那天,在课堂上,我发现冯翔的眼里对我充满了感激之情。

现在的冯翔,三科作业基本能交齐。每天和同学们快乐地学习、玩耍。当然,他的成绩也在稳步提高。

从冯翔的转变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不能抱有成见,他们需要的是教师的信任与关怀,是对他的自尊心的珍视与保护。的确,信任别人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美丽。友谊、真情都需要信任来维系,师生的情谊更需要信任作为坚实的后盾。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宽容和信任呵护学生的心灵之门,走进学生的心灵,照亮他们的人生前程。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创造奇迹,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们看到奇迹。

【参考文献】

[1]王晓春. 今天怎样做教师.

上一篇:如何调动及优化学生的阅读 下一篇:中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