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

时间:2022-10-16 12:43:19

探析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

【摘要】本文从“华南虎事件”入手,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网络舆论传播的特性相结合,分析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的形成及其对现实社会各种问题的情绪表现或意见表达的特点,这一群体的话语实践对政府、公众舆论、传统媒体所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对当前网络舆论引导与调控作一些理性思考。

【关键词】网络舆论 民间舆论群体 话语实践

本文将“华南虎事件”作为研究网络舆论相关问题的典型案例。

一、事件回放

2007年秋冬,“华南虎事件”成为网络舆论的热点话题。从陕西林业厅公布首张华南虎照片后,照片的真伪问题即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网友借助网络这一便捷的信息平台,自发开展“搜虎行动”。2007年11月16日,四川攀枝花网友发现首张“纸老虎”原型,称那老虎就在他家墙上的年画里,网上各路高手更是立即将年画老虎与虎照进行了比对,得出是同一只老虎的结论。以“原型年画”被找到为标志,“华南虎事件”有了根本的转折。2008年2月4日,陕西省林业厅就“草率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发出《向社会公众的致歉信》。至此,多数网友称华南虎照片“打假”取得“阶段性胜利”。2008年6月29日,陕西通报周正龙拍摄的虎照造假。2008年9月27日,华南虎照造假者周正龙涉嫌诈骗罪和非法持有弹药罪获刑两年零六个月。

在网络世界里,“华南虎”并不是一个特例,与之前轰动一时的“陈易事件”、“虐猫事件”、“铜须门”等网络热点事件其实如出一辙:当某一言论引起大量网民关注后,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的怀疑同时发生,网民们通过网上网下的各种手段,特别是借助网络公开信息,使事件不为人知的细节一一披露。本文要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即活跃在这些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

二、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

(一)网络舆论・民间舆论・民间舆论群体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①由此我们推知网络舆论的内涵:在网络媒体上形成和传播的公众关于各种社会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舆论的舆论主体――网民在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群体”,本文称之为“舆论群体”,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②本文所研究的民间舆论群体,在现实社会里主要以网络公众为主流,就其社会心理实质而言,“是一种心理群体,并以虚拟的形式分化出来,相对独立地存在于网上”。③

因本文研究的需要,将舆论划分为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即普通民众的舆论两种,并专门研究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

(二)网络舆论事件中民间舆论群体的形成

我们将舆论的要素、网络的特性相结合,从网络舆论形成、发展的每个过程,具体分析民间舆论群体的形成机制。

“任何舆论都发端于个人意见。”④个人意见的表达与流传是舆论形成的起点。在网络舆论中,网友一般通过在论坛发帖的形式来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意见,如果一张帖子引起了网友的激烈讨论,立刻就会有网友不断地跟帖,“网络BBS所提供的公共领域,仰仗其开放性和匿名性特征,自然而然成为各种声音的广场”。⑤因而在舆论产生的初期,BBS论坛上呈现的是网民分散和多样化的看法和观点,随着网络互动进一步加深,各种意见不断集合,当某一种意见得到多数人的赞同,就会出现集中的社会讨论,由此逐步形成若干个以话题为中心的群体舆论圈,之后,随着舆论圈不断扩大,意见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表意群体不断增多,个体的意见、观点逐渐成为众人的意见,并为论坛中的多数网民所接受,由此形成了一个“舆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参与群体讨论的网民因相互交流、相互感染,其意见和观点开始趋同,进而形成舆论群体。以“华南虎事件”为例,天涯社区一网友的《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的帖子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争论。随着讨论的深入,特别是某些专家的权威意见在网上发表后,“虎照有假”的观点逐渐地显山露水,众多网民在网上开始了一场“全民打虎”运动,这时,群体舆论还处于一种相互交流、寻找相互认同的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之后,尤其是当虎照的“年画原型”被网友披露后,“照片造假”的舆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形成了舆论一边倒的状态,用理论解释就是完成了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认同”。这个时候,可以说一个纯粹意义上以网络为中心的民间舆论群体形成了。

三、民间舆论群体的话语实践及其特征

在网络舆论事件中形成的民间舆论群体内部,其成员都说着相似的话语,有着共同的目标取向,表达着一种相似的意见或情感。民间舆论群体通过它的话语实践,间接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试图对事件的发展和处理结果产生影响。本文将主要从政府决策、公众舆论、传统媒体等角度分析其话语实践产生的现实影响。

(一)群体批判的倾向性――监视社会环境

相对于传统媒体,民间舆论群体仰仗网络的拟态环境和匿名性特征,在表达意见时更为坦率、尖锐,其群体倾向鲜明直白,基本上偏向于问题揭露和现实批判,具体体现为以“维权”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诸多舆论监督议题。华南虎事件引发的也是一场关于公众权利与政府诚信的网络大讨论。

就其传播的功能来说,民间舆论群体这种善意的质疑和批判具有监视社会环境的功用。庞大的民间舆论群体活跃在网络上,通过自己的话语实践促使事件公开化、透明化,并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来自这些群体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可以“导致社会规范的巩固,因为传播媒介能把那些有悖社会规范的行为公布于众,激起社会成员对其指责,形成一种社会力量”,⑥从而能更好地监视社会环境。

(二)即时交互的群体联动――打开自由快捷的民意通道

基于网络的民间舆论群体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群体与媒体之间形成的即时交互的联动机制。为了寻找虎照拍摄原型,网上一呼百应的集体“搜虎行动”,不出几天便有了结果。之后,敏感的传统媒体开始介入其中进行采访与深度报道,于是很快形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网友评论之间的循环交互,从而提升出更代表民意的观点与呼声。

(三)话语一边倒――设置传统媒体的议程

在网络舆论讨论中,同质化了的民间舆论群体在话语实践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这种压倒性的一致优势几乎淹没了其他不同意见群体的声音,并在与传统媒体的反馈互动中逐渐巩固其“主导”地位。如在“虎照事件”中,大批的网民对“华南虎事件”事件背后的真相提出种种质疑和猜测,甚至将矛头直指陕西省林业厅,指责某些官员好大喜功,浮夸不实,弄虚作假,影响政府形象的不良作风。

在这种民众舆论一边倒的情势下,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媒体的关注重点也会随之发生转移和变化。民间舆论群体活跃的“电子论坛已经成为中国网络媒体中很受欢迎的版块,并正在修正与重构党报的话题议程。”⑦

(四)话语实践易陷入的两大误区:“群体极化”与“舆论绑架”

在网络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民间舆论群体作为因舆论事件临时集合的话语群体,在其进行话语实践的路途中随时有可能“误入歧途”,掉入各种陷阱。“群体极化”和“舆论绑架”现象就是其话语实践被误导的产物。

“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美国当代法哲学家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的。他说:“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⑧这一特征在网络群体中则具体表现为“群体的盲从与偏执”,其引发的诱因多是舆论群体对突发事件、社会阴暗面等非理性的网络批评;“舆论绑架”现象常常在网络民间论坛中发生,网民群体将由某个议题引发的愤怒,集中于一个具体的对象,以联盟的方式实施集体对个人的道德讨伐甚至现实攻击。民间舆论群体的话语实践一旦陷入“舆论绑架”的误区,其错误的判断和决定会更趋极端,甚至直接导致“群体性暴力”的肆虐,如果不对群体舆论加以合理调控和引导,真实的民意将被瓦解被歪曲,曾一度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可能沦为无聊情绪的宣泄场所。

此前的“虐猫事件”、“史上最毒后妈”等事件中,网上民间舆论群体的话语实践都曾出现过这样的偏差和过失。

四、群体话语实践对当前网络舆论引导的几点启示

透过民间舆论群体及其话语实践,我们看到了网民群体在解决公共问题时所具有的素质和理性,以及网络与传统媒体积极互动中所凸显的现实民意,当然,其间可能也隐藏某些非理性、不稳定的因素,而这一切对当前网络舆论引导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发挥网民群体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

网民群体在网络舆论监督中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主力军。政府必须重视网民群体在舆论监督中的重要作用,面对反映现实问题的网络民意,政府要能“察纳雅言、知错能改”,而不能有任何傲慢和迟钝。网上以政务公开的形式走进各大论坛,与民众积极互动,及时了解网民的看法与观点;网下则以高效率的政府作为回应公众的合理诉求。必要时以官方的名义进行解释、澄清等,避免网民在信息不明的状况下做出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过激行为。

(二)构建舆论引导的媒体联动机制

“虎照风波”中,电视台、报刊与网络等各大媒体联动所营造的舆论声势无疑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际上,这种媒体间的联动也不失为一项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方法,要想达到更好的舆论效果,应该加强多种媒体之间互相协调密切配合,由此形成引导舆论的合力效应,即构建一种舆论引导的媒体联动机制,其核心在于发挥主流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强化主流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间的协作与互动。

(三)“意见领袖”与“把关人”的双重保险

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在对网络舆论的最后形成起着主导作用,争取这部分网民对实现网络舆论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在复杂多变的网络舆论环境中,舆论引导需要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他们往往能以自己高超的见解、独特的魅力赢得受众喜爱或信赖,网站借他们的话语表达能有效引导、控制论坛的舆论方向。

另外,强化网站“把关人”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四)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公民意识

网络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受众的觉悟和意识是一个重要因素,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网络舆论的监督力度,必须加强对网民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其核心在于权利责任意识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培养,当公民面对公权力时,这种意识就是公民对这一权力的认可和监督。在这种意识的引领下,当“公共利益”被漠视或侵犯时,公众便会对社会问题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意识,用共同的见解表达这种关注,在网络上迅速集结成民间舆论群体,形成网络舆论,促进问题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健康积极的现代公民意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能有效促进监督机制的完善,以引导网络舆论更好地传达现实民意。■

注释

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③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④刘建明:《舆论传播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⑤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⑥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9页。

⑦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⑧[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新闻学硕士班)

上一篇:手机报的市场现状及前景探析 下一篇:“中国式电影大片”的视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