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环境下个别辅导在预习中的实施与评价

时间:2022-10-16 12:03:27

小班环境下个别辅导在预习中的实施与评价

摘 要 预习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体现对学生差异性的关注,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实施和评价措施,让预习落实到位,为课堂服务。并抓住每一次预习指导的机会,关注每一次差异,正确评价,及时反馈,养成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预习 反馈 关注差异 实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少一半学生,多一倍关爱”。把教育的目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上。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制定预习计划,落实教学目标,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学生是主体,差异是本源,尊重学生差异性,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预习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体现对学生差异性的关注,每一课的基本预习环节就是:(1)读准生字的音,并且认识这些生字;(2)读熟课文;(3)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4)提出不懂的问题。不用抱怨学生总是做不好,做不到,而要真正关注学生的需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实施和评价措施,让预习落实到位,为课堂服务。

1 在识字朗读反馈中关注差异

这几个要求中1、2两个要求是对全体学生来说的,尤其是对于基础一般的孩子,甚至是较弱的孩子,要在这一环节让他们学会,所以在课堂的预习反馈“读字词”这一环节中,尽量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来领读。除了在全班进行预习汇报,课堂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个小组活动,小组活动的环节是组内取长补短的过程,学生在汇报时其实并不是自己的认知,而是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再加上听取了小组中其他成员的发言后,互相纠正,最后形成的一种汇报。这个过程对于较弱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学习,汇报时采用了小组汇报的形式,这些后进生以前是不敢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发言的,但是改用这种形式后,他感觉到自己是身在集体中,有小组的伙伴与他一起发言,他的自信心增强了,正确率也提高了。所以在汇报词语,提醒字音的活动当中哪怕是最差的孩子也能说对,说得很好。另外,各小组的组长都是轮流担当的,因为小组长常常有一些汇报的机会,所以当小组长更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些较差的孩子为了能在小组汇报中顺利完成,在小组活动中他就必须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如果自己不会说,那么他汇报的内容就得在小组活动中从他人处听得。而班上也有一些学习较优秀的孩子,那么在小组学习中就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他们在小组中提出新的见解、独到的看法,在这个小组活动的过程中,他们越来越自信,也激发他们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的决心。

在朗读方面,对不同的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目标要求,毕竟不同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不尽相同:优秀的学生在预习时就加入了自己的领悟,读得深刻,有体悟。能力弱的学生如果能将课文流利地朗读,那么他的预习目标也就达成了。

课堂操作上采用分段读或者小组读的检查反馈法。分段读:一般分为二组(可以根据朗读情况增减),一组由能力较弱的学生先读,给予激励,让他们更有信心;二组由能力中或优的学生后读,给予启发,让他们精益求精,更进一步。

2 在资料和疑问反馈中关注差异

对学习内容所涉及到的资料选择上,不要求人人相同,例如《西湖》一课,文章长,生字多,词儿也多。学生可以选择有关词的解释也可以选择有关西湖的资料。如果是小组合作交流资料,那么各小组成员应根据各组疑难问题的情况很快选择有用的资料,互相分享,并对其进行研究,一起分析出问题的解答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事先对《西湖》这一课学生会提的问题分了类:(1)有关文章中西湖的问题。(2)有关文章中文字的问题。(3)跟课文无关,但和西湖有关的问题。这其中1、2两部分一般和文章的教学目标紧密相关,而3部分则和文章教学没有太大关系。这时候教师在小组活动的时候就要加以指点,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章的学习,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粗暴地阻止学生讨论3部分的问题,而是建议课后交流,增长见识,又或者在课后办个专题研讨,让学生尽情讨论。问题交流之后的小组汇报中,不同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小组的讨论给出不同的答案,我们都要非常尊重孩子所选的内容及答案,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后进生,只要他是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并且得到提高就足够了。

在小班化的课堂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一个关注的主题,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承认他们相互之间存在差异,研究差异、发展个体在预习过程中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这样长此以往,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 预期目标反馈中关注差异

在上课前,老师都会对学生预习情况有所预期。如果学生在教学中能满足老师对预习情况的期望值,那么老师就会觉得课堂上能够很轻松地将教学内容教给学生,而学生也会觉得学起来很有趣,很带劲。反之,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不明所以,或者吃力,不愿意听讲。预习时,不少学生已经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部分课文,如果让他们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预习时收集的图片文字,则能让那些内向、羞于在全体学生面前表现自己的孩子勇于迈出交流的第一步,使每个孩子都对交流的内容印象深刻。相信当他们再次受到老师点拨时,所有疑问都将轻松地迎刃而解。这种让学生自己先表达的方式,很好地激励了孩子继续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以后的教学内容,积极投入到预习当中都是很有利的。

卢家楣教授在研究情感教育过程中指出: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教育对策。当学习内容与学生需要不一致时,采用改变认知评价的认知匹配策略或改变教学形式的形式匹配策略,即心理匹配策略。当教学内容十分平淡、枯燥时,学生也会对预习产生反感,这时候老师在课前就要进行一定的干预。

教育内容是教材规定的,有些内容是有趣的,有些内容就是很沉闷的,如何使每节课的预习都变得有趣呢?那就需要老师设计精妙的课前预习指导。教师是导演,学生唱主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平等对话,积极互动。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究,展示成功,树立自信。也体现了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理念,学生的收获应该是多层面的,立体的。例如《闪光的金子》一文,既不好理解,又枯燥无味,还脱离学生生活。学生不太愿意多读,多了解课文内容,往往敷衍了事,那老师就要在前期做好预习干预,例如,角色扮演法,如果你是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那么你会做哪些事,怎么做,什么时候做?这样的问题会让孩子设身处地地融入其中,这样的课文也不再是难于预习的了。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里面有了充分的预习,学生的注意力就被集中起来。让我们抓住每一次预习指导的机会,关注差异,正确评价,及时反馈,养成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上一篇: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教学的探索 下一篇:浅析高校体育拓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