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读,细细品

时间:2022-10-15 11:57:21

晚饭前,儿子在读一首古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突然,他停下了,半天不吭声,小手指在书上指指点点的。窗外夜幕渐沉,饭菜已经摆上餐桌,可他还有很多内容没读,我着急起来:“读呀,怎么不读了?”儿子大呼:“我知道这两句话的意思了。”“哦,是吗?”听到儿子这样说,我顿时来了兴致,“说来听听看!”“君就是一个人的名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就是这个人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宁儿真不简单,自己读读就懂得诗句的意思了!”我喜不自胜,连连夸奖他。虽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比较浅显,但刚读一年级的儿子自己能够主动地解释诗意——尽管错了一小处——但还是值得表扬的。

原来,刚才儿子用手指在书上指指点点,就是在琢磨诗句的意思啊!我庆幸自己没有急不可待地催促他读下去,否则,他就没有充足的时间理解诗句,也不可能向我解释诗义了。

我随即想到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虽然提出了要让学生自读自悟,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但学生真正有多少时间去思考?在“高效课堂”的要求下,有的老师教学环节过于紧密,刚让学生读书就叫停,还没等学生充分思考就催促着发言。课堂也就成为少数读得快、理解能力强的同学展示才能的舞台。有的老师课堂容量很大,在这样大的容量下,老师不由得会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压缩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学生也只能在老师的指挥棒下疲于奔命,忽而读书,忽而回答,根本无法进入文本细细体会课文主旨和写作手法。至于课文的精彩处,则全是老师发现了,嚼碎了,喂给学生的,学生吃下的不是自己咀嚼的食物,又哪儿能够获得营养呢?

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充分说明读书、理解靠的是个人思索、感悟内化的过程,如果由别人说给自己听,效果就差了很多。作为老师,我们应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体会,理解课文主旨,咀嚼文本语言,让学生在潜心静读中获得审美的愉悦,积累优美的语言,掌握语言的运用之道。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上一篇:责任教育重于泰山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