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绘就美丽中国

时间:2022-10-15 11:51:27

建设生态文明绘就美丽中国

摘要: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美在内涵,美丽中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环境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一、美丽中国的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即使在平时偶尔谈起“美丽中国”,人们也不会有过多的关注。但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字字珠玑的十报告中,通过总书记之口说出这一词汇,“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

1、“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美丽中国离不开秀丽山川、秀美风景,但其内涵显然不止于此,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是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真正使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在融入中建设,在建设中融入。这种融入的背后是科学发展的真谛。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是竭泽而渔。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不是美丽中国,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因此,绘就美丽中国当然还是必须以发展强盛为前提,否则就无所谓美丽可言。

2、“美丽中国”重视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3、“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柔软、悦耳、富有诗意的词汇,使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丽中国”,没有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生命。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呼唤

党的十报告指明了大力发展生态文明的时代主题,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什么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选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型态,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总和。当前,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因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1、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主要是:环境污染严重,一些重点领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现象凸显,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加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资源约束趋紧,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5%,铁矿石等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也都在55%以上,全国每年缺水量超过500亿立方米,2/3城市缺水,大江大河特别是黄河、海河、淮河、辽河及西北内陆河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接近或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耕地面积已经接近18亿亩红线。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摆脱依赖传统生物化学能源资源的发展模式,建设以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为特征的生态文明,才能摆脱对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的依赖,这将是解决国家能源资源战略性发展安全的突破口。

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3、使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要求我们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当前,资源环境问题已经为一个重大的国际问题,世界各国的竞争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绿色发展正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随着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未来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日趋激烈。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谈判的对话交流位势,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三、美丽中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不等于漂亮中国,美丽中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之所以被列为“五大建设”之一来抓,是因为环境问题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当我们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面对雾霾天气、地下“黑水”的严重污染,长远思之,如果再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未来很难可期。即便勉强实现经济增长,却付出了生态恶化的沉重代价,这种增长又有什么意义呢?

建设美丽中国,不是要求一时漂亮,而是要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立足于永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那种只求任上风光亮丽、不管任后风沙遍地的治理思维,是不讲党性、不守政德、缺乏良知的畸形心理,应当坚决摈弃。事实上,那些只求表面漂亮光鲜的做法,往往都等不到一些领导干部任后才出恶果、显原形,当其还在位时就已宣告其做法乃急功近利、搞的是“驴粪蛋蛋表面光”。想想一些城市有气派的风光也有内涝的窘态,一些地方贫困面貌改变了但蓝天也难寻了,有的项目起来了、经济活络了但土地沙化了、地下水不能喝了,不都是刺目而痛心的说明?

美丽中国,美在内涵。当下,不少地方在谋划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尤需读懂这个内涵,不要只在漂亮上打转转、做文章。只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而转换发展思维,拿出一系列标本兼治的策略,才能为美丽中国奠基。

生态文明既是一种路径,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它是科学发展这一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十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狭义范畴,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委党校)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下一篇:浅析城市排水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