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时间:2022-10-15 11:08:17

培育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摘 要]中小商贸流通企业作为吸纳就业、扩大内需和国民经济重要贡献的主体,伴随着流通从末端行业提升为先导行业、外资的挤压、大规模企业的收购引起学界和实业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江苏市场为例,以相关数据的梳理作为背景提出中小流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即:强化流通企业管理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管理能力、塑造强势的商业品牌、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打造特色与精品企业。

[关键词]中小商贸流通;核心竞争力;江苏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071-02

1 引 言

随着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竞争日趋复杂与激烈,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既要面对外资商业的强势进攻和挤压,又要面对国内大企业集团的兼并、收购的风险,困难重重。但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占国民经济的绝大比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高,其经济地位也已从我国国民经济的末端行业提升为先导行业。流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的重要窗口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作为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其流通市场一方面外资商业区域性投资的首选,另一面市场化发展程度高,市场需求旺盛。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江苏省商贸流通业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重大变化,紧紧围绕扩消费、保增长的中心任务,积极培育市场,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全省消费品市场总量居全国第三位,重点商贸企业发展水平、市场竞争力居全国前列。2009年江苏省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5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18.7%,创自1997年以来13年的新高。据2009年统计年鉴资料,2008年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73.3亿元,增长15.7%;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399.2亿元,增长27.6%,全省批零贸易仍占市场主导,限额以上企业增长平稳,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贡献较大,其中限额以下的企业都为中小微型企业。[注:资料来源:2009年江苏省年鉴。]江苏全省中小企业已超过12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提供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上缴的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完成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在江苏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注:资料来源:江苏省中小企业网(www.jste.省略/)。]中小企业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活力之源,支撑江苏省GDP 的“半壁江山”。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欧美地区零售市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而中国大力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使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一枝独秀,并于2009年当年趋稳态势,中国市场被外资零售巨头看做金融风暴的“避风港”。同时我国流通企业由于前几年的“跟马圈地”式的扩张,竞争格局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受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也进入重新“洗牌”。特别是近三年来,商业地产租金大幅上升、人工成本上涨、外资扩张提速、外资的超国民待遇等因素使江苏省乃至全国中小流通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和生存危机。

2 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生存现状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竞争力情况,剖析其经营现状,笔者组织调查员以江苏省流通市场为例,对全省13个地级市场的6个城市即苏州、常州、南通、泰州、盐城和徐州作为样本城市,随机抽样调查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中小流通企业作为调查单位,共发放问卷100张,实际回收67张。调查内容包括:中小企业经营形式、经营业态、经营面积、近五年来经营面积的变化情况、职工人数、近五年来职工人数的变化情况、商贸流通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内外资流通企业的主要差距、知名品牌商品渠道选择中衡量要素、企业管理层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销售利润率水平、流通市场竞争激烈的主要原因等指标进行了调研。通过统计汇总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2.1 基本经营指标的比较分析

江苏省中小流通企业近五年来各项基本经营指标情况经过调查统计汇总得出:经营形式以连锁商店分店的形式经营的比例比较高占64.62%、独立经营的占18.46%、其他经营形式占16.92%。被调查企业中其经营业态分布情况是百货商店占38.46%、超级市场33.84%、仓储式会员店27.69%;经营面积1万平方米以下占53.96%、1~3万平方米的占33.33%、3~10万平方米占9.52%、10万平方米以上占3.19%;近五年来经营面积基本不变的占50.77%、经营面积增加的占47.69%、经营面积下降的仅占1.54%。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规模占34.38%、100~500人的占39.06%、500人以上的占26.56%。近五年来,员工人数变化情况基本不变的是32.31%、员工人数增加的占57.81%、下降的占10.94%。总体情况看,中小企业经营以连锁分店的形式主体,百货经营和超级市场为主导经营业态,经营面积绝大部分处于1万平米以下,且营业面积稳定在既定的规模并有增加,员工人数规模也是稳定中有增长的态势。

2.2 经营手段及绩效指标分析

通过对江苏省的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抽样调查,认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是价格竞争的占42.86%、品牌竞争占34.92%、人才竞争占3.17%、管理竞争占19.05%;内资商业与外资商业竞争的主要差距为品牌差距占47.69%、管理差距占35.38%、资金差距占4.6%、人才差距占3.07%、采购差距占6.15%、供应链差距占3.07%;知名品牌商品渠道选择中衡量要素单店规模占47.62%、商业品牌占23.81%、网点区位占28.57%;销售利润率水平5%~10%的占51.28%、10%~15%的占20.07%、5%以下的占15.38%;被调查企业中认为租金占运营成本较大份额的占41.38%、人工占较大份额的占22.41%、促销占较大成本的占17.24%;流通市场竞争激烈的主要原因认为是网点过于密集的占39.34%、市场秩序欠规范的占26.23%、竞争不公平的占3.28%、其他原因的占31.15%。从以上资料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还是价格竞争,品牌竞争也是非常重要的竞争手段,管理与人才的影响不是足够大;内外资商贸流通企业的竞争主要差距是品牌,其次是管理,充分说明品牌已经成为零售终端的主要竞争力之一;知名品牌商品渠道选择中衡量的重要因素是单店规模的大小,其次是商家的品牌效应;而在日常经营中的占据成本较大的是商业地产租金,其次是人工成本;流通市场竞争激烈的主要原因是网点过于密集,市场秩序失范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2.3 综合经营管理指标分析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我国流通企业的管理长期致力于价格竞争,对企业内涵建设缺少积淀。本次调查我们对江苏省中小流通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情况、信息技术使用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企业管理层的平均受教育水平高中以下的占12.3%、专科学历占44.62%、本科学历占33.85%、本科以上的占9.23%;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认为处于高水平的占50.79%,一般的占38.09%、较高水平的占9.52%;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问题的占52.38%、文化原因占36.51%、福利待遇问题的占6.35%;信息化软件使用情况在中小企业中的使用还没有能够达到很普及的程度。

3 提升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当前,随着外资加快我国市场的扩张与提速,价格竞争作为原始的竞争手段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市场竞争,流通企业的竞争手段已经将管理、营销、技术等作为主要竞争手段,这点也是通过以上调查得出的结论。为此,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是我国对吸纳就业、税收和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通过我们对发达地区的样本城市的调查发现,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问题。诸如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以及商业品牌的塑造与提升都是当前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建议:

3.1 强化流通企业管理人才的教育与培训

传统的流通业不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仅仅将流通作为商品的中转环节,对人力资源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中小企业在面对外资的强势和大企业的规模优势背景之下,一是加快流通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增加教育部门流通领域人才计划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流通巨头相竞争。另一方面加强流通领域人才的技术教育与培养,因需施教;再一方面,强化校企结合的方式,进行订单培养,供需对接。二是加大中小企业人才招聘的力度。切实改变流通企业人力资源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制定合理可行的人才招聘制度与方法,确保招聘的人才适应岗位需要。三是加强在职在岗位的人员职业培训。市场是动态变化的。应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地对在职在岗的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与服务水平,稳步提高顾客对中小企业的特色服务产生忠诚。

3.2 提高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管理能力

正如前述的调研数据所证明的,比较中外流通企业的主要差距是管理。如何向管理要效益和效率。一是健全企业的管理制度。一切管理制度是纲,只有在制度的框架下,组织的运行才能有效率。因此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组织协调、浪费等消灭在制度之中。二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致力于通过组织内部的日常管理中提高管理效率与效能。如行政管理部门的运行效率的提高,要加强执行力。供应链管理方面中强化供应商在上下游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法,稳步提高管理效能。三是强化管理的执行力。执行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组织的生命力与成长性的重要指标。一方面领导示范,形成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制度执行的考核。

3.3 塑造强势的商业品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认牌选购已经延伸到商家品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是通过前述的调研资料所证明了的。如何提升我国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商品品牌效应,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商业品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品牌供应商的数量与档次。如何有效地吸引品牌供应商的入驻,除了规模实力外,软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企业文化、管理、特色等要素。二是流通企业自身的品牌效应。流通企业的品牌很大程度是受制于消费者的口碑传播,而口碑传播又因流通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提供的服务技能与服务品质决定的。如店堂的陈设、日常接待和售后服务等。

3.4 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小流通企业应尽快与时代同步。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一方面加强信息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如POS系统、MIS系统、SCM系统、ER系统、PDSS系统等,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同时切实而有效地降低运行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适应当前电子商务时代的各种需要。因中小流通公布广,数量多,可以作为电子商务企业的商品传送点,成为信息的集中发散地。

3.5 打造特色与精品企业

市场经济是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企业不断健康运行的企业。中小流通企业可以根据规模小运作方便等特点,可以利用其对各地域的人文较为熟悉的特点,一方面打造精品街区。提供百货和连锁进行差别化的营销手段。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特色,经营有地方特色、产品特色、时尚流失特色等各种生活用品;或根据消费市场特点,适时引导消费时尚潮流等。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2009年江苏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查艳,龚伟.外资商业企业在江苏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影响与对策[J].宏观经济观察,2011(1).

[3]刘要荣.内向型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流通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10).

[作者简介]周华(1966―),女,副教授,工商管理硕士,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营销系主任,研究方向:营销管理;荀阿先(1962―),男,副教授,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实验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网络营销;林小兰(1981―),女,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上一篇:ETS在王滩电厂2×600MW机组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析农村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