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教师眼里的“乖孩子”

时间:2022-10-15 10:54:19

略谈教师眼里的“乖孩子”

“乖孩子”是教师喜欢的一族,他们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成为班里其他孩子竞相模仿的“榜样”或教师检验其他孩子言行的“标杆”,但这些“乖孩子”的内心又有着怎样的“小秘密”,他们为什么要表现的那样“乖”或“懂事”呢?作为幼儿园里的教师,我们有义务走近这些“乖孩子”,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探究这些幼小心灵的所思所想。

去年九月,照例又是我们幼儿园迎接新小朋友的时刻。新小朋友们以各自的特有方式“闹翻”了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其中自然不乏“一哭二闹”的,可就在教师们手忙脚乱地安抚着哭闹严重的小朋友时,却传来一个不大不小的声音:“你们快别哭了,爸爸妈妈又不是不要你们了……”这突如其来,而且发自一位也刚刚入园的小朋友的话,立即引起了在场教师的交口称赞:“你好棒啊!”“这孩子真乖!”于是,在教师的口中,便开始了“哪个乖”“哪个作”的谈论……

我的脑海中却不由地徘徊着:“乖”,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天性吗?三岁的孩子就该这样“乖”吗?这种“乖”究竟是不是真的有利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应否成为其他小朋友学“乖”的榜样呢?

我的疑虑还没找到答案,后来得知,那天说出那句话的小朋友叫浩宇。一天早上,浩宇妈妈送浩宇入园时说:“孩子今天死活不爱上幼儿园,说他太累了,还说自己是不是在幼儿园不乖了……”一个三岁的孩子说“累”,上幼儿园会让他“累”,这让我们任何一个执教的人都为之一震,是什么让他觉得累?

我开始花更多心思留意浩宇小朋友,关注他在班里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他的一个眼神。几天下来,我发现“累”真的足以形容浩宇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的状态:教师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别的小朋友兴奋不已时,他却选择在一角旁观,展示环节也没有流露出一丝好奇的冲动;和小朋友的单独游戏活动中,浩宇也“镇静”得一点没有让大家感到他是一个刚满三岁的孩子;甚至在教师组织小朋友喝水、小便时,他都会跑到教师面前不确定地指着自己,好像在说:“有没有我?”直到教师点点头确定地告诉他“有你”,他才胆怯地跟在所有小朋友的后面……这种不哭不闹不闯祸的谨慎,连我这个一旁观察的大人都为他感到身心疲惫,心中隐隐有着难以言表的疼痛……此间,还不时传来教师表扬的话语:“小朋友们,你们看浩宇小朋友多‘乖’啊;今天浩宇小朋友表现最棒……”一句句表扬的话,把浩宇当做了“乖孩子”的标杆。但对这个“标杆”,其他“不乖”的孩子们是不是真有学习的必要呢?这些表扬的话语对浩宇小朋友自己又起到了怎样的激励作用?他为什么感到“累”呢?一连串的疑问,一段时间的观察,让我不得不说,这种“乖”,是要不得的。而且,我们还要想办法改变这样的“乖”,“拯救”这样一个在幼儿园感觉到“累”的孩子。

为此,我们做了一次专门的走访和调研,与浩宇小朋友的家长多次沟通,了解浩宇在家的表现。经了解,使教师们大感惊奇的是,浩宇在家是自由自在、玩起来很疯狂的孩子,和在园里的“乖孩子”是截然不同的,有着完全不同的两种表现。由此,我们不能不想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中如此大的行为反差,究竟原因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应好好检测、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呢?这样的反思和思考,使我们惊异地发现,其主要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教师树立的“乖孩子”标杆示范导致孩子把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正是这种“隐藏”“伪装”,也使“乖孩子”感觉到在幼儿园的“累”;其次,家长太注重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无行中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孩子害怕出错,害怕受到批评,因此言行就“谨小慎微”起来。

静心思考,我们该如何引导和改变这类“乖孩子”呢?

首先,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即一日生活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减少、降低对孩子的过多要求。即使孩子偶尔因调皮有违反管理规定的行为,教师也可以假装没看见,给这类孩子自由展现自我的机会,并逐渐发掘其敢于大胆表现自我的个性和能力。

其次,教师与家长沟通时,多表扬的言语、少告状的词句,对孩子在幼儿园里点滴的“大胆”变化,可以带“渲染性”地传达给家长,既满足家长的某些“虚荣要求”,同时更是逐渐引导孩子自身行为改变的有力措施。

再次,教师更要注重和孩子本人的沟通,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多棒,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得到允许和肯定的,更要让孩子懂得,无论是自己、家长还是教师,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有可能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关键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小小过失,如何改正不该犯的错。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信任教师,相信教师是真心地爱每一个孩子,即便是有了一些小马虎小错误,也不影响他在教师、家长和小朋友心中的形象,他依然是个值得骄傲和称赞的好孩子,更不影响教师、爸爸妈妈对他的爱。

最后,要多给这类“乖孩子”以拥抱和,让孩子切身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和鼓励。不论是在园里还是家中,都要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避免孩子在人前的怯弱和自闭,鼓励孩子多多参与园里的各类文体活动,逐渐培育其在公众场合大胆表现自己的能力和信心。

此外,教师还应把握好这类孩子“转型”的关键时间,小心地、不伤害其任何点滴的改变意向或行动。教师要用心观察、用心呵护,抓住孩子点滴的可贵变化,逐渐改变其“谨小慎微”的言行模式,从而让孩子感受到“真我”的快乐和自豪。

总之,教师意在称赞园里、班中的好孩子没有错,但是,不要让大家眼中公认的“乖”成为所有孩子言行的“标杆”,不要让这个“乖”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负担。

(责编 张亚欣)

上一篇:让教科研深入到“课堂田野”中 下一篇: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