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情结和人性的挣扎

时间:2022-10-15 10:42:13

【前言】英雄情结和人性的挣扎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电影《兵临城下》在这方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威廉.克雷格1973年著有纪实小说《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有人将它改编成电影,就成了这个传记片。它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希特勒军队闪电进攻,苏联红军仓促应战——仓促到军械都没准备好。第一个给一支枪...

两篇孩子的作文,题目都是《拾金不昧》,其中一个这样写:放学了,回家去,路上看到一个钱包,他捡起来,鼓鼓的,知道里面有很多钱。他想丢钱的人一定很着急,又想起了老师说起过拾金不昧的故事,就毫不犹豫地跑到附近的派出所,把钱包交到了警察叔叔手里……

还有一篇这样写:放学了,回家去,路上看到一个钱包,他捡起来,鼓鼓的,知道里面有很多钱,他四周一看没有人,就忍不住数了数,哇,五百多元!这时候他想,他的鞋子破了,跟妈妈说了几次,她都没答应再买一双,有这五百多元他就可以买一双很好的鞋了。这样想着,他就把钱包收起来朝家跑去。但跑着跑着他的脚步慢下来,他想丢钱的人一定很着急,就觉得应该把钱包交给警察叔叔……在去派出所的路上,他盯着自己张了嘴的鞋,怎么看都不是滋味,又想,现在自己那么缺钱,还是把钱留下吧——权且当做借的,以后长大了,再把这五百元捐出来……不过,最后他还是逼着自己把钱包交给了警察,因为他想起了老师说过的拾金不昧的故事。

这样两个例子,就思想觉悟来说,是第一个孩子的高,但就作文的可读性、特别是往美的层面上靠,应该是第二个孩子的好——人物刻画更符合人性,有复杂的心理矛盾,有情节发展的曲折趺宕,“文似看山不喜平”,很好。

但我们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文章,特别是一些写英雄人物的,其水平还不如前一位同学。小学课本中有《桥》一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故事很精彩,讲洪水来临时村支书奋不顾身救乡亲的事迹。窃以为,人物刻画原本可以更美学,现在可敬是有了,但不可亲。在如此灾难面前,他一点害怕、自私的概念都没有,一出场就是个英雄,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气势很大,但近乎神,而不是人。抑或小学教材必须精短,作者来不及铺排,但即使是一两句写他恐惧、想自身利益的也好啊。只是后来,看到大家慌了、乱了,这时候如果没有人来组织,死的人会很多,远远超出于自我牺牲这个小损失,结果他战胜了恐惧和自私,站出来了——这一刻就是从凡人到英雄的超越。和爸爸比,村支书的儿子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更有美学意义。滔天洪水来了,他可不管“虎门无犬子”,也照样仓皇逃命,和别人挤着上桥。但这时候爸爸发现了他,将他拽下,或被爸爸的言语激发,或为其行为感染,儿子心中男人的英雄情结被激活,于是就留下来奋不顾身地帮助别人……当然,最后他也牺牲了,但过程申有一个心灵的挣扎,有一个灵魂的考问,最后才有精神的超越,这个东西就是悲剧意义上的美。

就美学层面而言,悲剧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仅仅悲惨的事件并不构成悲剧,尽管它是悲剧不可或缺的一个情愫。生老病死、自然灾害都可导致悲惨景象,但那多半属于“不幸”。所谓悲剧,务必有社会性质的善恶冲突、有人性的挣扎在里面,也就是说,有人性的弱点甚至是罪过,英雄之所以受人崇敬,在于他在这样的考验面前,会有一种常人欠缺的、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阻止软弱或者罪恶的继续,他会有剧烈的挣扎,情感的内疚伴随心灵的颤栗,但最终能够超凡脱俗皈依于终极的扇。因此,悲剧是一种和解的、宽恕的精神,是一种生命的逆转。没有这种铺垫性质的逆转,也就没有悲剧的美,也就没有真正的英雄可言。

电影《兵临城下》在这方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威廉.克雷格1973年著有纪实小说《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有人将它改编成电影,就成了这个传记片。它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希特勒军队闪电进攻,苏联红军仓促应战——仓促到军械都没准备好。第一个给一支枪,第二个给一把子弹,然后叫你上战场冲中锋。你说我有子弹但没有枪啊,军官说,第一个有枪,他冲在你前面,他死了,你捡他的用——电影中的主人公瓦西里就是这样上战场去的。

瓦西里是西伯利亚猎人的孩子,从小练就一手好枪法,但起初他远不是一个勇敢的战士。集体冲锋,敌人装备精良,炮火铺天盖地,红军战士一排一排地倒下,惨烈到惊心动魄。我们见到的瓦西里,就是抱头鼠窜的样子,等到冲锋被打退,他却连人影也不见——原来装死去了,俯卧在一大堆死人里面。照正常情况,他会一直装下去,直到天黑逃之夭夭。

但不让消停的是,有个兄弟部队的指导员开车路过,敌人的炮火把他炸了个人仰马翻,紧接着就有追踪过来的德国兵,指导员也是老方一帖,钻到瓦西里所在的死人堆里装死。本来吧,巡逻的德国兵没有发现,你装死就是了,但指导员觉悟高,敌人一转身他就持枪射击。这哥们搞宣传是好手,但打枪是个外行,枪栓拉得劈啪响,子弹就是打不出去,把边上的瓦西里吓得够呛。看看躲不过去了,瓦西里说还是我来吧,结果他就接过枪来,神定气闲,仔细瞄准,以炮声作掩护,一枪一个,把德国兵一一放倒。最后一个敌人他是站起来打的,形容一下就是“像大树那样巍然屹立”,在无垠的残垣断壁、在悲壮的音乐衬托中,一个英雄就这样诞生了……

瓦西里并不是天生的英雄,他后来的无畏,乃环境所逼。他不同于指导员的政治觉悟,他的勇敢是对当下局势有明确的判断:这几个德国兵我能够拿下,所以我就开枪,这叫“艺高人胆大”,所以同样两个人的勇敢,其内驱力和心理机制迥然不同。即使到了后来,成了英雄典型,他也并不总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样子,碰到困难还是犹豫,邂逅危险还是挣扎,不过好在关键时刻他总能咬牙挺住,最后他成了苏联红军的明星,他的那杆枪,也被莫斯科军事博物馆收藏至今。

凡是人,特别是男人,多少总有点英雄情结,大家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不同。最后有没有成为英雄,关键就在面对危难时刻的挣扎孰输孰赢,结果有没有成为英雄不论,挣扎必然是有的。关注这种挣扎,感性地表达这种挣扎,真挚地倾听这种挣扎,如果是作者那就是好作者,如果是读者,那也是好读者。

(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310012)

上一篇:亲身体验,快乐作文 下一篇:浅析趣味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