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再教学实践

时间:2022-10-15 09:49:01

在教学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再教学实践

(福建寿宁一中 355500)

摘要:教师是反思的实践者,教学呼唤着反思,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问题”是反思的起点和动力,经沟通、改进并调整反思,提高教师的监控能力。教师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在反思随笔、师生交流、教学评价、行动研究等方面的反思性实践中发展自我。

关键词: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将“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结合起来,不断探究与解决教学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在教学实践中反思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反思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具有专门学科的知识技能和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的学者型教师。反思不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一)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用科学和人文统一的方式解决、探究处于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直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反思在本质上是教学与教育的合理性结合,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认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

(三)反思性教学是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不仅促进学生发展,而且促进教师发展。反思性教学强调两个“学会”,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学会学习不仅有技术的意义,而且有人格的意义;学会教学不仅要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善于把自己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融合起来。

二、在反思中再教学实践

教学呼唤反思,其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其最大特点是将教学实践与主体反思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研究者(同时也是实践者)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不断地对教学活动的目标、方式和过程等做出适时的修正和调整,即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再实践。将“实践”和“反思”合二为一的反思性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基本条件。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教师教学活动的五个系统(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中,监控系统是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具体又是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分析反思(重新概括)实际验证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

(一)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教师反思的起点和动力。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通过对教学实际的感受,意识到自己教学中问题的存在,从而确定反思内容。可采用叙事、观察、讨论的方法,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反复论证,以便准确地把握,增强参与发现问题的本领。如“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一节的教学进度为两课时,有的学生一节课就可以掌握好,但有的学生需要3课时。如何使这种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不断发现问题。

(二) 尝试改进

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因此发现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成功地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与师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师生间沟通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如在讲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时,我们可以通过当堂提问、随堂学习以及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等,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的概念、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等,进而调整、改进教学。

(三)调整反思

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他们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巩固教学行为。若发现新问题,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

三、怎样进行反思

要真正实施反思性教学,成为反思型教师,必须养成在教学中自觉反思的习惯(即反思的意识),知晓在教学中究竟应该“反思什么”(即反思的内容),并懂得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反思”(即反思的策略与方法)。

(一)反思内容

美国学者布鲁巴赫(J. W. Brubacher)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实践中反思(reflection in practice);二是对实践反思(reflection on practice);三是为实践反思(reflection for practice)。实践中反思意味着反思发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预料的情况不断发生,需要教师随时做出反思;对实践反思意味着反思发生在教学实践之后,需要对教学目标以及根据这一目标选定的教学策略做出评价的判断;为实践反思是通过实践中反思与实践后反思最终形成的超前反思,使教师养成了更好实践,于实践前未雨绸缪、三思而行的习惯。可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其目的不仅是回顾过去,不仅是对过去的教学过程进行察觉与质疑,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

(二)反思策略

①教学随笔。教学随笔可记录教师教学活动后的所想、所悟,包括在授课中知识、技能的“得”与“失”两方面及所产生的思维顿悟、闪念和师生交流时碰撞出的新思考、新观点,记学生课堂上反映的问题,记学生困难所在,这些有效信息有利于控制、调整今后的教学策略。

② 师生互助。学生是探索问题、发现新知的主体,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知识的价值。了解学生的想法是教育的关键问题,可通过让学生写学习日志,与学生课内外交流,民意测验等方式进行。了解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反思的意义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 经验 + 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诚如考尔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

上一篇:“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课改实践课的启示 下一篇:巧用电子白板 提高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