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5 09:30:54

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信息化管理是全面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主要手段,是高校教育的保障和支撑。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普遍开展了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高校的后勤信息化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存在缺乏整体发展规划,没有统一的应用开发标准,信息化应用范围狭窄,缺乏资金与人才支持等问题。应当通过发挥行业组织的引导作用,制定后勤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统一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技术标准,建设全面的后勤信息化体系,增加资金和人才投入等手段深化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改革,提升后勤信息化建设水平。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全面后勤服务

信息技术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国家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并完善全国教育与科研基础条件网络平台,提高教育与科研设备网络化利用水平,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共享。”可以看出,高校后勤管理作为教育的保障和支撑,实现信息化管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一、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是指通过构建后勤管理数字虚拟平台来提升后勤管理效率,扩展后勤管理功能,从而实现后勤管理办公的无纸化、传输网络化、决策科学化、资源共享化,以达到提高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的目的。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现代化大学教育的重要条件,是高校后勤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实现后勤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效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

通过建立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校后勤各部门的许多工作均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上完成,实现工作流程网络化,大大的提高的后勤管理的工作效率。尤其像原本需要逐级审批的工作,在实现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之后,工作人员只需将需要审批的文件通过网络逐级申报负责部门进行审阅,从而大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也可以由原来的纸质统计,转变成专门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进行统计管理,避免了手工统计容易出现的差错和反复核对的低效率。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帮助下,电脑可以帮助我们完成统计分析工作,例如学生的食堂费用、图书借阅等信息,都可以由电脑来实现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并生成相关的分析处理数据,帮助后勤工作人员进行统计分析,改善后勤服务。

(二)大幅降低高校后勤管理费用

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幅降低高校后勤管理费用。首先,实现了显性节支,利用网络化办公后,文件使用的纸张、打印、复印和各种相应耗材均无须大幅使用。其次,实现了隐性节支,校区部门间的检查监督不用来回走动,需要手工操作的一些核算部门人工减少、甚至有些部门都可以精简合并,相应的劳保福利和费用都可以降低,汽车、油耗降低、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三)清晰储备高校后勤资源信息

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可以使资产管理更加清晰准确。随着后勤设施不断增加,各个中心部门的资源也不同程度地扩大了规模。信息管理工具可以做到对资产由保值到增值的观念转变,实现自动汇总统计相关数据。对物品的信息化管理和多库房的资源共享不仅可以降低流动资金的占压,保证物品、食品或商品的最优化,同时也是健全管理漏洞防治腐败的关键。

(四)科学考核高校后勤部门绩效

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可以使对员工和部门的绩效考评由原来的模糊管理,人情管理到现在用评估数字说话,形成了一切用量化指标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公平。后勤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高校后勤部门的科学考核,如利用报修用成本法和满意度打分法、环境卫生用分值、食堂收益量化指标管理等对后勤部门进行科学打分考核。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可以解决岗位责、权、利不够明确,监督办法没有落实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1.全国高校已普遍开展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

目前,全国高校已普遍已经对后勤信息化管理具有一定的认识,认识到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对提升后勤管理水平、增强后勤服务能力、提高后勤劳动效率的重要作用。自1999年开展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以来,后勤信息化迅速从利用Word、Excel、Access基础数据库等满足后勤基本核算、工作需求阶段,发展到引入专业业务软件,使用“一卡通”阶段,目前正向建设网络化的后勤信息系统平台,也就是开始向“数字后勤”阶段迈进。

2.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已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基础

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一定程度上得到学校政策支持,大部分学校表示会在人、财、物等方面支持本校后勤信息化建设。部分高校通过申请教育部等专项资金建成现有后勤信息系统;有些学校通过学校拨付资金或后勤实体自有资金建成了现有后勤信息系统。经过这些年的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校园“一卡通”建设,大部分高校已具备“数字后勤”建设的网络环境或硬件设备条件。高校后勤信息化在政策支持、软硬件条件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建设基础。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整体规划

由于各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起点、环境和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大多数学校是为了满足具体的业务需求,从分散的各个基层部门启动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目前只有少部分学校制订了明确的后勤信息化建设规划,其他学校都是根据工作需要随机安排系统建设。

2.没有统一的应用开发技术规范

受对后勤地位、信息化认识偏差性、片面性的影响,高校后勤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对高校后勤信息化技术的专业研究尚不成熟。同时,受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高校后勤业务之间信息封锁、阻隔、垄断现象突出,这都为制定高校后勤信息技术规范、统一技术标准带来巨大阻力。以上因素致使市场开发和高校自行研发的后勤信息系统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个后勤信息子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无法与数字校园的其他系统实现业务流程关联,后勤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大打折扣。

3.信息化范围局限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投入使用的后勤信息化系统多属于单一业务应用系统,只能满足某一部门业务需要,如餐饮管理系统、公寓管理系统。一些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使用的综合业务系统,如物业报修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业务系统,如校园地理信息系统、节能系统等目前应用比例较低。同时,一些信息系统与业务结合较差,只能起到数据采集作用,对后勤劳动效率、管理水平提高起不到实质作用。

4.缺乏资金人才支持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项事业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与高校的快速发展相比,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在系统建设、信息化手段应用上还比较落后。学校后勤没有信息化建设部门,后勤部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大部分高校认为现有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当前资金和人才已成为制约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的桎梏。

三、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制定后勤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高校后勤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后勤业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同后勤业务之间的结合,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的结合,人机结合等丰富内容。在面临着资金和人员条件匮乏、缺少必要的技术储备和建设经验的情况下,仅靠高校自发地去推进这项工作势必不会取得理想效果。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就要充分发挥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推进委员会、各地高校后勤协会、研究会等行业组织的引领作用,指导各高校后勤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规划,通过技术培训帮助他们组建专业团队,为他们申请专项资金,提供信息和便利条件。

(二)统一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技术标准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具有技术标准共性和实施模式个性的特点。各高校在开展后勤信息化工作时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实施模式,但必须符合后勤行业规范及其信息技术标准。要促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组建专业研究队伍,深入开展高校后勤信息化研究,建立行业信息规范和技术标准。这样才能够在后勤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减少信息孤岛的产生,提升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促进后勤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融合。

(三)建设全面的后勤信息化体系

随着高校后勤事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已进入“数字后勤”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在于,它不仅是后勤消费层面、成本层面、核算层面的数据整合,而且是后勤多项业务流程的综合处理、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面对这一转变,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应当开拓思路,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物联网、云技术等先进技术,结合“数字校园”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后勤”建设。要结合高校科学发展的需要,改变信息系统仅在餐饮、公寓、物业等后勤传统业务领域应用的现状,推动在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绿色校园建设、后勤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不断丰富后勤服务和管理手段,改善师生员工的体验方式和满意程度,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坚实、可靠、经济、环保的后勤保障,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完善后勤信息化建设条件

高校后勤信息化不单是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制度的创新和观念的更新。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通过改革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良好的后勤服务机制、运行机制,奠定后勤信息化制度基础。加强高校后勤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干部信息化意识,提升后勤职工信息应用水平,延揽一批既懂后勤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行业专家,奠定后勤信息化人才基础。同时规范各项后勤业务,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形成制度统一、数据标准、信息全面、结构合理的后勤管理和服务体系,奠定后勤信息化应用基础。进一步提高高校领导及社会各方面对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建设资金、软硬件环境等方面取得支持,奠定后勤信息化保障基础,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传亮.探索高校后勤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3(4):315-317.

[2]蒋宏潮,鲍伟.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3):27-29.

[3]宗晓武.高校后勤信息化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12(3):41-42.

作者简介:徐雪芬(1970—),女,山东青岛人,现供职于中国海洋大学后勤集团,研究方向:高校后勤管理。

上一篇:中欧货币发行制度的比较 下一篇: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制造业产品质量管理内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