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动物伦理的缺失

时间:2022-10-15 08:33:24

新闻报道中动物伦理的缺失

2013年底,新疆巴楚县第四届胡杨文化旅游节期间,“700斤烤全骆驼被游客1小时抢光”的新闻被许多媒体报道。新闻图片中展示的民众争食一峰被烤焦的骆驼的场景令人侧目,引起网民的批评。媒体能否用更具文明、更具人性化的手法进行报道,以避免引起受众的不适感?可以说,动物伦理是动物新闻报道中新闻伦理要求的具体体现。

新闻报道中动物伦理的缺失

1.无意的动物歧视。随着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媒体人的动物伦理水平也在提升,故意为之的歧视动物行为较为罕见。然而,在新闻实践中确实有不少媒体人以负面态度描述动物,或流露出对动物的歧视。在城市里的狗患议题上,一些媒体人用“恶狗”、“疯狗”等不耐烦的口吻进行报道。甚至在人的利益与动物的生命相冲突的议题上,一些媒体人建议“绝对确保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可以直接大量剥夺动物的生命权”,而不是采取更为文明、更妥当的解决方式,流露出媒体人对动物生命轻视的人类中心主义心态。

2.视觉残忍。媒体人在报道动物新闻时,常使用恐怖的报道手法,直白地表现残忍的动物身体画面,如血腥的动物肢体、腐烂的动物尸体等,媒体的这种“嗜血”报道忽视了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动物身体太过直白的展示,即使是普通人看了也可能恶心、难受和恐惧,会对受众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实质上是对受众间接或隐性的伤害与侵权。

3.虐杀动物的帮凶。每当发生虐杀动物事件时,大众媒体纷纷口诛笔伐,但媒体的努力有时成为虐杀动物的帮凶。大众媒体过度描述渲染虐杀动物的细节,或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来报道动物新闻,反而把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事件本身。虐杀动物的新闻报道的目的,除了告诉人们虐杀动物的事实,还要告知人们如何防范虐杀动物事件再次发生,避免悲剧重演。如果媒体仅仅盯着虐杀动物的“震撼”细节,无节制地展示被害动物的痛苦等,必然导致虐杀动物报道背离初衷。

4.煽情化、娱乐化报道。动物新闻报道伦理尴尬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动物新闻的煽情化、娱乐化报道。一些媒体为吸引眼球,很多时候会采取炒作和泛娱乐化等手段来提高关注度,这样的报道无异于把新闻表面化、肤浅化和丧失动物伦理。如2012年2月发生的“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的报道中,一些媒体不是理性探讨动物虐杀事件背后的原因与防范措施,而是煽动公众对归真堂的仇恨心理,致使报道向情绪化、娱乐化方面蔓延,这很可能误导受众,与保护动物的初衷背道而驰。

媒体人动物伦理缺失的原因

事实上,媒体人的动物伦理缺失并非故意,而是一系列因素综合造成的。

1.媒体人的无知。长久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忽视、歧视、物化动物等对待动物的刻板印象,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些媒体人。

2.媒体人的动物伦理水平低下。一些记者的动物保护意识淡薄,甚至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利用视觉恐怖、煽情等手法吸引受众,今天报道保护动物的新闻,明天就有可能报道美食文化“烤全骆驼”。

如何避免动物伦理缺失

1.敬畏生命。现代伦理学认为,人类对动物负有初始义务,即不危及动物的生命及其利益。伦理的基本原则就是敬畏生命。动物与人一样具有感觉能力, 能感受到死之恐惧和生之喜乐。媒体人在报道动物议题时,不要忘记动物是有丰富感觉的生命实体,不要越过这道底线。媒体人理应以生命为重,按照新闻伦理和动物伦理的要求,通过传播来引导人们关注和关心动物的生存状态。

2.树立动物福利理念。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加之动物不断减少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动物伦理要求逐渐提高,对大众媒体的动物新闻报道也提出了更高的伦理要求。动物福利论者认为,动物应该处于一种康乐状态, 在此状态下, 动物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 而痛苦被减至最小。

3.强化媒体人的环境伦理教育,提高动物伦理素养。媒体的报道中流露出错误的生命意涵、无意的动物歧视,或者不当的描述,都会误导民众漠视生命的痛苦,进而引发模仿。媒体人的动物理论素养高低,是衡量整个社会的动物伦理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尺。因此,动物伦理教育应该成为新闻职业道德与素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媒体人对生命的尊重意识,提高媒体人的动物伦理素养。

4.凸显动物新闻议题,提升民众的动物伦理素养。媒体人应该有更高的动物伦理追求,通过凸显动物议题,引导民众的动物权利观,提升民众的动物伦理素养,而不是完全被民众的兴趣所左右。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思想完全符合当代的动物伦理理念,在几千年的熏陶中已深入民众的思想观念中,通过大众媒体的引导和强化,很容易被激活。

(作者为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上一篇: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被透支的比特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