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更适合作为基准利率

时间:2022-10-30 04:40:50

REPO更适合作为基准利率

利率市场化正进入攻坚阶段,选择好基准利率是重中之重。

基准利率在整个金融市场利率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基础性作用。基准利率应具备六个属性:市场性、基础性、相关性、稳定性、可测性和可控性。而如何选择基准利率并切实体现六个属性,正是利率市场化后央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市场的主要抓手和关键所在。

这六个属性中,市场性指其形成以市场供需为基础,真实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基础性则指基准利率为其他利率的基础,是货币市场有效运行的核心要素;相关性代表基准利率通常是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其变化应与其他利率的变化紧密相关;稳定性指基准利率的变动不宜大起大落。

最重要的一点,是基准利率的可控性,即央行能够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有效调控,使其符合预期。

目前,作为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基础,基准利率既要灵敏充分反映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又要充分及时反映央行的调控意图。那么,基准利率究竟由央行决定,还是由市场形成?这个问题决定货币政策框架的本质,即行政性直接调控还是经济性间接调控。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这一突破核心便是让市场在价格形成和资源引导中起决定作用。

这一指导思想必然要求央行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也要求市场主体自负后果,不能向央行转移失败成本。因此,基准利率的形成可由市场来决定。

在“转型”中如何选择基准利率,事后如何实施调控,是央行目前主要思考的问题。

从交易规模、期限完整性、报价连续性角度看,中国货币市场上的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包括债券回购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四大利率体系,均有较强代表性,基准利率也大致会诞生于此。

这四个体系在六大属性方面均占全面优势。其中最有培养和操作条件的是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IBOR)、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REPO),尤以银行间债券隔夜回购利率为优。

首先从交易量看,2013年,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158.2万亿元,日均成交6327亿元,同比增长11.2%;同业拆借累计成交35.5万亿元,日均成交1421亿元,同比下降24.3%。前者表现抢眼。

从期限结构看,隔夜品种交易最活跃,2013年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成交量分别占各自总量的78.4%和81.5%,交易量上明显占优。

其次,从参与主体看,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的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大中小型银行、证券基金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而SHIBOR仅由18家做市商报价,参与主体较少。

再次,REPO和SHIBOR的稳定性均高于IBOR。基础性上,REPO高于SHIBOR,更高于IBOR。三者隔夜日度数据走势高度一致,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另外,从数据上看,SHIBOR对市场利率的引导性还不够强。

因此,REPO更适合作为中国利率市场化之后的基准利率。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聂欧采访整理)

上一篇: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虚惊 下一篇:电动汽车反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