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10-15 08:23:21

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在揭示现阶段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策体制、学校管理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内基础教育失衡的原因。重点从政府体制、学校布局、扶持机制、学校自主发展等几方面提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区域 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在我国,如今虽已基本实现了“两基”基本任务,但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流动人口、弱势群体教育机会不均等等方面。

一.基础教育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二元化的城乡社会经济结构是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政策、体制上的不合理也是基础教育失衡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教育政策长期的“城市中心”和“重点学校”偏向,导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教学条件、业务水平的提升以及职称评定与城市“重点学校”教师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些“重点学校”和“城市中心”取向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发挥示范作用,培养人才方面确实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在学校基础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后,这种发展战略的积极作用已日益渐退,消极作用日益突出。

基础教育不均衡还与学校内部管理模式有关。我国基础学校的管理基本上仍以严格的科层体制为模式。学校推崇刚性管理,主要依靠组织职权,规章制度对下属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学校规模不大,但各级行政人员俱全,对上惟命是听,对下发放时令,教师工作积极性低。不能从自身的实践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有效途径。

二.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教育均衡化是个理想的目标。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强化政府职责,建立教育均等化机制。教育失衡的问题其本身就是政策的偏向、制度的缺失而造成的,所以,建立教育政策运行的公平机制是解决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关键和保障。首先,应尽快取消所谓的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政府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包括师资)方面对所有学校统一标准和一视同仁,杜绝出现“马太效应”。其次,政府必须严格依照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经费占GDP4%的比例。在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加快进行教育体制、运行机制的创新,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扩大基础教育的资金来源,加强薄弱地区,农村地区教育和学校建设。

(二)合理调整布局,实现办学条件规范化。优化硬件资源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生源变化情况进行基础教育的合理布局和调整。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目标,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撤销那些规模小,生源少,办学水平低的薄弱学校。对于那些确实需保留的薄弱学校,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充实师资队伍,提高管理水平等改变其面貌,逐步缩小学校间的差距,实现各个学校的办学规模、设施设备等区域均衡。

(三)建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扶持机制。首先,要加大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扶助,政府应制定出对农村学校的倾斜政策。同时,城市学校可以以“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帮扶农村学校。其次,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的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在已有助学办法的基础上,健全扶持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助学制度。最后,健全教师流动机制。有计划地开展教师流动活动,实施“城市支援农村,近郊支援边远,强校支援弱校”的工作,定期将城市和强校的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进修,使双方均在实践中迅速成长。

(四)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均衡是相对的,而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应鼓励各个学校自主发展,形成特色。在不同类别的学校评价标准上有所区别,不仅横向进行校际间评价,且应进行纵向评价,将该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与其过去比,视其进步情况。同时,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从学校自身来说,还必须依法办学,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敬军旺,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教育硕士。

上一篇:透视语文课堂繁华背后的真我 下一篇:任务型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