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报纸更得说自己的话

时间:2022-10-15 08:13:33

新常态下,报纸更得说自己的话

回望2014年,很多热词仍记忆犹新,但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的从业者而言,最关注的是两个词:“媒体融合”与“新常态”。

在新媒体特别是移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浪潮中,近年来,全国的传统媒体达成一个共识――探索转型,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然而,媒体融合绝非易事。习惯于专注内容建设的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的从业者们,在资金有限、机制受限的情况下,无不为如何利用自己不擅长的新技术,在新的平台上利用品牌积累构建自身优势、打通平台再造采编流程等大伤脑筋。

困难重重,却又别无选择,于是,很多报纸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最直接、最简便地体现自己媒体融合意图的方式――改文风,大量使用网络用语。“任性”、“萌萌哒”等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尤其是在新闻标题中。不少传统媒体人寄希望于通过这些“标签”来吸引年轻读者。

随便浏览一下各地的报纸,原来只在网上出现的惊悚、怪诞的标题俯拾皆是。比如,“‘美到不像人类’的范冰冰终于来了”,“有钱任性也是醉了”……

新闻标题的功能原本是方便读者迅速抓住新闻的核心内容,可像“有钱任性也是醉了”这样的标题,谁知道要说什么?而对于“美到不像人类”等另类赞扬方式,一位新华社退休的高级编辑干脆给出这样的评价:“糟蹋汉语”。

报纸是“新闻纸”,同时也是“文化纸”。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同步、海量存储、即时互动的特性已经令报纸望尘莫及,报纸如果再失去“文化纸”的特质,哪里还有本钱与网络竞争?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诸如“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了)等词。尽管有部分网友认为这样做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创造性,但也有网友对此大为赞成,他们认为有必要规范网络用语,净化语言。

对于汉字和语言的把握,在各类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有文化底蕴的一个。在媒体融合的新常态下,报纸要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使用有意蕴的书面语,而不是到处去拾网络的牙慧。这才是报纸的生存之道,也是编辑记者的职责所在。

上一篇:记者需要“背着条令上战场”吗 下一篇:宋代“小报”与明清《京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