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切忌有形无实

时间:2022-10-15 07:14:00

课堂教学改革切忌有形无实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向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发起了有力的冲击。一年多来,学校和教师在努力探索改革,但落实到课堂上,也凸显出了不少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呈现

(一)过分追求课堂形式活跃

表现:

1.“满堂提问”型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许多老师一改过去以讲为主,讲练结合的方式,满堂发问,甚至提出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课堂热闹了,结果收效甚微。

2.“课件+表演+讨论”型

个别教师片面理解“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一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进行漫无边际地讨论或学生表演。但讨论中,常常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混于其中,乐得清闲”;表演时,绝大多数学生是表演者的“忠实”观众,思维未参与其中;课件展示,画面美轮美奂,学生一晃而过,心中未留下多少痕迹。这样的教学,导致课堂上该凸显的教学重点未凸显出来,该突破的教学难点并未得到突破,学生该过手的知识并未过手,缺乏实质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缺乏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的生成。这样的课堂,并未充分发挥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作用,不但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助长了学生对问题不作深入探究、不愿仔细倾听的恶习,长此下去,势必形成学生在学习上浅尝辄止的浮躁个性。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有勇于表现,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优点,却缺乏扎实钻研、专注于问题独立思考的良好品质。

3.“巴掌赞歌”型

学生答问,及时进行评价是必要的,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原则,一味地叫好。答得好的,究竟好在哪里并未指出;答得不好的,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予置评,忽略了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二)照“案”宣科,缺乏动态调整

教师上课要先备课,设计好教案或学案,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如何去使用教案或学案,是值得思考的。有的教师教学时只是机械地执行既定教案或学案,缺乏对教案或学案的自觉的动态调整。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准备了解不充分,使教学目标的设定形成教案的一种固定的形式。教师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存在一定的脱节。

(三)先学后教,自学的过程究竟应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先学后教”,培养学生提前介入新知,提前产生问题,提前思考的良好习惯,这个想法是可以的。但如果科科如此,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有那么好的自觉性吗?再说,他们的时间安排的过来吗?

(四)教师缺乏专业引领机制

山区学校班额大,教师上课班级多、节次多,平时互相学习的机会有限,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这是农村初别是寄宿制学校面临的现实。教师没有多少时间去学习、领会、尝试新方法,他们对教学行为的判断,大多是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需要先进理论与先进经验的引领。部分非师范专业的教师未经课堂的专业训练,对课堂教学缺乏反思意识,对一些问题往往会视而不见。教师自己的课堂很少被人系统地观察过,因此,他们很少收到有关如何提高他们教学效能的反馈信息或建议,即使发现了问题,教师往往也会把问题归咎于学生配合得不好,自身原因往往被忽略。

二、对策措施

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迈克・富兰在论及教育变革时提出:“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课改最终发生在课堂上,学生学有所获、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必然立足于课堂。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以下解决的对策。

(一)教师需研读课标,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教材是蓝本,是教学的依托。在备课时,教师要依据课标,充分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以问题推进教学过程。在设计问题时,注意考虑以下几点:①紧扣教材内容;②根据学生实际,问题难易度应适当;③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因材施教。设计问题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在疑难之处提问,化难为易,领悟文旨;②在点睛之处提问,把握关键,明晰题旨;③在潜在联系处提问,由表及里,弄懂本质。

(二)预习在课内完成,减轻学生的负担

“先学后教”固然不错,理论上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要处理好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毕竟不是成人,如果科科都把学生的自学放到课外,试问:初中生每天的文字科目至少4~5科,他们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自学?预习是必要的但我主张把预习放在课内,教师先布置预习作业,并根据学科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但分量要轻,着眼于新知识的过渡。上课后,充分利用前3~5分钟,让学生通读所要学习的教材内容,思考老师和小组内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所学内容,及时把握教材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重点突出。切忌一哄而上,加重负担,让学生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对学习索然无味。

(三)分基础层次提问,树立学生自信心

在回答问题时,学生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老师请最先站起来的学生回答;同时也兼顾学生差异,较容易的问题让基础稍差点的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基础好的学生回答。当学生答对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示重点内容和思考的方法;即使没有回答正确,学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而有所收获。在每次测验之后,对于考试成绩好的同学或进步较大的同学,在全班通报表扬。对于在竞争中获胜的小组或学生,以及考试中成绩优秀或进步较大的学生,可以不做作业或减少作业,或采用其他方式进行鼓励。

(四)引进竞争机制,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的学习,思维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对使用课件的课堂,要给学生留足思考和发言的空间。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展开竞争,兼顾大多数,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干,不能让课堂成为少部分学生的课堂,而大部分学生成为听众。竞争的内容包括:①回答课堂问题;②回答学习小组提出问题;③纠正同学错误;④学习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只要竞争与激励办法配套,学生为了获得奖励,思维会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中,才会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从管理的层面,学校还可以实施配套措施:

1.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进行有目的地指导

方法有:(1)派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并进行学后追踪。2013年春,我校派教师参加“古叙送教”培训,参观古蔺县二郎镇复陶中学,回校后,着重对教师上家常课,展示课,进行全方位的指导。(2)指导好老师们听课、评课的方法和技巧。重点应落实: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如何进行有意义的追问等问题。通过不断实践,老师们课堂教学有了明显进步。在研讨时能做到:有备而来――归纳收集问题,形成初步方法;有话可说――梳理问题,聚焦问题;有获而归――提出解决对策;再次总结修正――发现新问题;再次实践探索。

2.促进年级内学科教研,共享集体智慧

要取得自身的发展,教师需要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中与其他教师交流,才会有较大的收获。要加强年级学科备课组工作,融会群体的智慧,和同行们建立一种共研共进的教研机制,在加强内部的自我反思的基础上与同伴切磋与交流,才能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有改革探索,才会有发展进步。在课改之路上,教师要始终把握住培养学生能力这个核心,切忌有形无实。

(作者单位 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分水中学校)

上一篇:阿赛输油管道减阻剂增输应用研究 下一篇:浅谈农村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