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初中科学基础薄弱生走出困境的策略

时间:2022-10-15 07:02:47

帮助初中科学基础薄弱生走出困境的策略

一、通过过程性评价,督促和激励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1. 公布过程性评价内容,明确学习任务。在学期初公布本学期的过程性评价内容和计分方法(表1)。由表可知,评价内容分为共性评价和个性评价:共性评价面对全体学生,包括测试成绩、作业、课堂练习等;个性评价则体现个体学习的独特性,主要在于激励学生创新性学习。对于基础薄弱学生,重点关注共性评价。

2. 利用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并最终实现自我评价。教师可根据过程性评价统计结果,及时表扬基础薄弱学生中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并激励他们尽可能做到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周周清”(每周查看自己是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日日清”(每日查看自己是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并最终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建议学生将当日需完成的作业、需复习的知识、需预习的内容等逐条列出,在课后督促自己一项一项地完成,完成一项划去一项,最后再检查一遍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已全部完成。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开展学习方法教学

1. 学习方法的直接教学意在引导训练。学习方法的直接教学,是指教师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并对学生在学习行为中直接显现的学习方法给予评价和指导。对于基础薄弱学生,主要开展两个学习方法的学习:知识整理复习的方法和“错题本”整理方法。

(1)知识整理复习的方法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头脑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知识存储是凌散、杂乱无章的,所以在知识使用时提取的效率不高,并且容易出错。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知识归纳和整理学习方法的教学策略主要如下:

①基于学生原认知,开展新知识教学。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所以,新知识教学尽可能从原有的认知体系出发,或者通过引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认知冲突展开教学。

②及时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在完成某一知识模块学习后,及时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整理。知识的整理可以通过表格、列目录、画出概念图或画思维导图,图1所示是关于“运动与力”的结构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把一章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给学生一张有序的网,有利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通道。学生复习时要理清知识脉络,建立一个完整和谐的知识体系,可提高基础薄弱生解题的效率。

(2)“错题本”整理方法的学习。“错题本”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做过的作业、习题和试卷中的错题整理成册,便于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使得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更加有针对性。该校教师的实践探索证明了“错题本”在基础薄弱学生中使用效果明显。

“错题本”主要元素如下表所示,包括:题目、正确答案(思路或解题过程)、当前状态(如已懂标志:打勾、画圈等)、初始错误的原因、复习时间、反思及拓展(留出一定的空间,以备整改、添加新内容)。

表2 “错题本”包括的主要元素

“错题本”的使用包含两个过程:从薄到厚、从厚到薄。从薄到厚是错题的整理过程,这个过程要注意三个方面的教学指导:控制整理的题目数量、分析错误原因、记录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从厚到薄是复习使用“错题本”的过程,应该把每一个错题认真研究,弄懂弄通,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复习一遍,复习时对完全弄懂的题划掉,还没有明白的题做上标记,作为以后复习的重点对象,可以进行二轮、三轮甚至多次的“筛选”,直至这些题目完全掌握,最后把它清除出“错题本”。

2. 学习方法的间接教学重在潜移默化。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态度是引导基础薄弱学生科学学习方法改进最根本的教学策略。

(1)加强实验教学。学生在课堂中动手参与程度越高,兴趣就越浓厚,思维活动积极性越高,印象越深刻,学习效果越好。学生回答的“最深刻的回忆”竟然都是实验,这说明实验教学在激发基础薄弱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很大。

在教学中,首先应想方设法做实验。要保证开出教材中要求的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和学生实验,不要通过“板演实验”、“多媒体实验”来替代;其次,实验要有趣味性和真实性。通过趣味实验、低成本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紧密联系实际,与学生共享课堂“话语权”。事实上,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中与学生共享“话语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行建构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应营造无拘束、畅所欲言、敢于争鸣、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包括教师,也包括科学学家,都会有存在思维障碍的时候,都会有出错的时候,尽可能消除中学生中将“出错”与“出丑”划等号的心态,有意识地培养敢提批评意见的“反对派”。这些学生往往思维相对敏捷,经常向教师“发难”,教师不应该将这些学生视为顺利开展教学的“绊脚石”,应加以表扬和鼓励。

三、规范学习行为,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开始不能提过高要求,“欲速则不达”。教学中应侧重于培养以下最基本的学习习惯:

1. 依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课前预习。每节课前均做好预习的要求,对基础薄弱学生而言并不容易做到。教师在课前明确要求的预习需要完成,教师要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进行检查和记录,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2. 课堂笔记记录重点,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基础薄弱学生上课的主要任务是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步骤,详细记录会影响他们的听课效果,也会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对于需要记录的内容,教师应在课堂上作提示,留出时间来让学生记。

课堂练习一般是教师精选的典型题目,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基础薄弱学生不仅要求认真完成,而且必须做在课堂作业本上,课后上交批改,定时不定人的抽查掌握情况。

3. 做到作业不抄袭,作业错误及时订正。在基础薄弱学生入学一段时间后,由于知识难度的增加,各学科的作业增多,抄作业现象会逐渐“成风”。教学中应使用以下策略:通过精选作业,精简作业量;根据学生实际,作业可适当分层;作业认真批改,在学生中强调“有错必纠”;对于作业抄袭、作业不订正情况,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如“按比例在期未测试中减分”、“记入过程性评价中”等;及时将有心得的题目记入“错题本”,尽可能做到“做一题,掌握一题”,减少无谓的时间浪费。

四、进行个别辅导,尽力不让学生掉队

“尽力不让学生掉队”是对待基础薄弱学生教学中的教学理念或教学心态,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身已无法摆脱当前的学习困境,或者对摆脱困境失去了信心,需要教师个别“帮”一把。

1. 学习方法个别辅导需要有针对性。个别辅导不宜大面积开展,教师精力不济,必须将要辅导的人数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进行有依据的辅导,如根据过程性评价,某同学已几次发现犯同样的错误,或作业未交,或作业订正不及时等情况,这样的辅导针对性和效果都要好一些。

2. 学习方法个别辅导重点在作业辅导。具有诊断功能的形成性练习有助于反馈学习情况,即反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也反映了学生课后学习的效果。

(1)重点关注的同学作业批改时多写些评语。作业的评语对学生有促进作用,对重点关注的同学的作业批改不仅仅是一个结论性的评价:“√”或“×”,还应有意识地增加过程性的评价,如“上课认真,继续保持”、“画图比以前整洁了”等。

(2)进行面对面作业辅导。首先,辅导前要设计好问题,面对面的辅导是非常花精力和耗时的教学活动,应在辅导前做好准备工作;其次,辅导时让学生先讲,讲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过程,了解学生对该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问题;第三,不仅分析这道题目,而且还要分析学习方法上的问题。这样的分析是有理有据,有利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形成;第四,面对面作业辅导教师要做好辅导记录,以便后续对该学生的学习作跟踪。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下一篇:中学英语教师应具有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