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大力加强中华民族精神培育

时间:2022-10-15 05:48:32

应大力加强中华民族精神培育

【摘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品质和精神特点。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内化为公民的个人道德追求,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思想道德;民族精神;道德追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具有对内动员和聚集民族力量、对外展示和树立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开发了祖国的锦绣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要实现同志提出的“在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开、大胆吸收他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及蕴藏其中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源泉,丢掉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文化,孕育和形成了我们自己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很好地继承和弘扬,并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加以发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只有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对我们民族的精神认识和了解,才能在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使之进一步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从而使民族精神成为我们推进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是促进公民到的素质提升的动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化变化、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小康建设的攻坚阶段,我们尤其应该坚定信念,树立自信心,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首先,弘扬民族精神要坚持将鲜明的民族性。

一是坚持一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指导思想是一元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决反对所谓"多元化"的主张,但内容则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我们要善于处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在比较和鉴别中,吸取和接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更加丰富多彩。三是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继承这些优秀成果是前提,但是,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发展。四是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在坚持先进性的同时,还要坚持民族精神的广泛性,要注意满足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多样的群众文化需求。

其次,弘扬民族精神应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是打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思想基础的重要内容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弘扬中华精神,其核心就是要教育公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所自在的集体,热爱自己的祖国。

第三,弘扬民族精神要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接合起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一个国家的腾飞,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表现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取决于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永不枯竭的动力。强化这种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孕育出的同胞情、手足情、军民情等民族精神,就是民族团结精神最好的体现;在29届北京奥运会中涌现出来的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志愿者大军,就是国人综合素质提升的最佳体现。

第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如果从建国起,用100年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更是进一步为我们描绘了美好蓝图。这些预言和论断充分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和海外同胞的共同心声。中国人民经过了近6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曙光。中华民族所以能重振雄风,开辟复兴之路,其根本的动力是中国人民的同心奋斗,而激励和指引中国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推动民族复兴的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因此,所有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唯有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更加兢兢业业的工作,同心同德的奋斗,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才能无愧于我们的民族,无愧于我们的国家。我们应坚信,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能锻造我们昔日的辉煌和今日之盛世,中华民族精神也必定能继续激励和推动我们乘胜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弘扬民族精神要结合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民族精神的创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紧紧围绕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民族这个根本,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着眼于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这个主题。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反观中国文化精神,探讨中西文化冲突和交融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好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的关系,使其他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国化”;从当代中国的角度,反思中国文化精神,探讨传统与现实的冲突和交融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现代化”。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华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恩华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营造良好氛围。

第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我们必须适时调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积极主动的抢占互联网高地,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积极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出贡献。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及时、全面、深入地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利用网上直播反映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提高在网上和网下的互动。在这方面,、等中央领导同志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网民对总书记和总理等在互联网上与网民的互动交流均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媒体开辟的“强国论坛”、“发展论坛”等栏目,更是得到了网民的积极参与和拥护,真正起到了教育引导交流互动的效果,不失为良好的尝试和创新。对此,我们应给以高度关注并鼓励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经济工作者参与其中,以扩大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宏伟理想而不懈奋斗。

本文为教育部重点课题《跨区域合作办学研究》子课题《跨区域合作办学诚信体系建设研究》的部分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王芬(1965—),女,河南温县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学。

上一篇:注重“人文关怀”,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 下一篇:基于手机的电子证据获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