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10-15 05:13:46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问题的探讨

摘 要:随着目前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中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成为了一门重要课程。而为了能够最根本地提高学生在将来就业岗位中对于计算机能力的适应力,就必须对现阶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实践操作训练、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革新。本文将探讨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在其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实践问题。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4

1 前言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新型知识时代,科技水平往往决定了科技信息,而计算机则成为了目前人类社会中进行信息沟通的不可或缺的科技手段。在中职教育中,为了能够稳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开设了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其课程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中职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一些日常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很多人毕业之后可能直接步入社会岗位,因而如何保证在校期间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够在正式入岗之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就成为了目前中职计算类教育的基础。

本文将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的基本教学实践问题展开探讨,并将结合项目教学法给出针对目前该教学过程在实践过程的几点措施建议。

2 现阶段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就现阶段中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以及具体教学实践过程来看,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大方面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都是通过让学生直接上机进行教学的,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电脑,在操作训练中提高计算机技能。很多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还局限于教材与教师,往往是通过教师讲述书本教材内容,或者由教师一人进行计算机操作,而学生则坐在下面接受知识灌输。《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如果脱离了上机讲解就会让学生觉得整体教学枯燥乏味,从而提不起上课的兴趣。而在当今社会中,掌握良好的计算机操作基础,是进行各类工作的必要基本手段,因而我们必须改变这一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中职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切实提升其计算机操作能力。

2.2 教学课堂中学生实战机会不多

以office软件word的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为例,虽然教师可以通过单纯的课本知识点教授让学生理解在word打字操作中的一些注意点,但是想要中职学生能够切实记住这些操作要点,并且能够将word操作技能真正运用到将来的工作环节中,就必须要通过反复的实战操作,在任务完成中落实知识点。但是目前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为学生提供这些实战机会,也以word教学来说,目前多数中职计算机教学教师就没有在课堂中为学生安排word操作任务,使学生从实战操作中感受到word操作技能的使用性与简便性。

2.3 计算机的现行考核制度与学生实际能力脱节

现阶段,在很多中职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科能力考核多是采取试卷检测的形式,即通过在试卷上设立选择题、简答题等文字题目,来考察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掌握度。而这一形式对于检验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中的知识掌握度时却是失效的。这是因为,单凭学生的试卷准确率,我们最多能够判断学生对于这些与计算机有关的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度,而不能够检验学生知否真正地具备良好的上机操作能力,即无法检验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有效性。正是在这样一种不符合逻辑的考核设置下,目前中职教学中,很多在试卷成绩上取得较高分数的同学本身的上机操作能力却非常薄弱。

3 就项目教学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教学重点

3.1 谈项目教学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契合性

(1)培养目标

对于中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更应该落实于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而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记与背。中职学生在其毕业之后往往会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技术工人,因而为了保障目前社会人才的科技化与学习型发展,我们就必须关注对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计算机教师在其授课过程中必须将“实践”与“理论”统一起来,把“做”与“学”统一起来,时刻关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即要通过中职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学习型、科技型人才。

(2)教学内容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所包含的理论与操作知识内容非常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而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计算机教师往往在几十分钟的教学时间内盲目进行知识点传输,而这种行为却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实际接受度。因而我们可以建议中职计算机教师开展项目教学法,因为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布置具体相关的项目任务,让学生亲历或模拟工作现场进行实践练习,并且在具体的项目任务完成中,学生也能够很好地做到由浅及深的知识了解过程。除此之外,中职学生通过具体项目的体验和磨练,能轻松、愉悦地获得新知并同时增强了专业技能,提高了对项目整体规划的能力。

3.2 谈如何在实际《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融合项目教学法

本部分中,将以两个实际操作项目来阐述项目教学法在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成绩表制作项目

计算机教学教师可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向学生布置一项关于制作成绩表的项目,而该项目主要就是用于考察学生对于office软件Excel的应用。

如上图,已知十名同学的成绩,现在要求进行成绩排名、区间筛选、平均分以及最高低分的筛选工作。那么同学就可以充分利用Excel软件的函数功能,而不需要按照传统的方法计算。例如求最大值,可以用“=max()”这一函数,其中括号内的是域的定义,学生只需要拖动鼠标圈住计算范围即可。同样,也有“=min()”、“=sum()”等函数可以用来求最小值以及总和。另外,在数字处理的基础之上,教师还应让学生学会将Excel表格中的数据按照一定目的进行图表制作,从而在Excel中的每一张sheet任务表中插入相关的饼状图或者折线图等。如下图:

通过向中职学生布置成绩表的制作项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Excel表格的操作进行摸索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到计算机技术手段必须通过切实的操作练习才能提高。

(2)课余生活展示项目

计算机授课教师在讲授PPT程序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同学布置展示课余生活的这一制作项目来实现。教师应要求学生制作出同时具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精美的PPT文件,从而生动活泼地向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展示中职学生丰富的课余生活内容。在制作PPT 的具体过程中,中职学生能够感受到由图文并茂、动感十足的PPT作品带来的视觉与听觉震撼,也能够切实地感受到来自于计算机技术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与精彩。

4 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问题的几点建议

4.1 教师与学生急需转变计对算机教学的实践观念

为了能够对现阶段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彻底革新,我们必须首先转变教学教师以及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教学观念,要明白计算机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的教学课程,脱离了理论基础学生无法进行进一步的计算机知识学习,而脱离了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则只能“纸上谈兵”,能谈不上在将来就业中对于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具体操作。而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扭转教师与学生的这种关于实践教学的观念,必须强调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上机操作的必需性。

4.2 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兴趣

最好的教师以及求学动力往往就是兴趣,因而必须提高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必须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首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目前计算机技术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且与他们未来的就业工作更是紧密相关的。其次,教师应当向中职学生充分讲解计算机世界的奇妙,从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开始,让中职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在现实社会中的渗透与无处不在。我们也必须注意让学生切实关注计算机应用知识,而不是过分热衷于计算机游戏、网络视频等其他网络虚拟世界的内容。

4.3 精讲多练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授课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操作练习来提高其自身的计算机技能。在实际课堂中,很多教师往往利用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向中职学生讲述了关于某一特定程序的各方面知识,而学生往往不能立刻吸收这些大量的计算机知识,因而教师应当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安排适当的实际操作实践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足够的练习操作来了解教师的讲学内容。另外,在教学课堂中,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也应当注重自身和学生之间交替练习的进行,这是因为,学生往往不能通过一次讲解就全方面了解技术知识内容,教师需要通过学生初步的操作情况来了解多数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更正与提升。

4.4 革新相关考核制度

进行计算机知识的相关考核,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能够通过考核成绩检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应试压力来促进学生日常课程中的学习。正如上述所属,单纯地通过试卷设置,通过选择题、判断题等题型来考察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测试学生对于程序以及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来检测整体教学效果。同样的,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在传统的试卷考核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加注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实际操作,但是在革新中职计算机考核制度之后,学生也将了解到对于计算机操作技术掌握的重要性,从而会在其学习过程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于程序以及软件的操作环节。

5 结语

总的来说,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当是同时重视学生对于理论基础知识、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度的,而不能因为过度关注不合理的考核制度而忽略了对于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关注。只能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了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够保证中职学生在正式步入社会岗位之后有一定的能够完成计算机操作任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肖胜阳.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72-76.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广州 510800

上一篇:CEO如何关注员工效能 下一篇:Java 语言与C 语言代码运行效率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