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标准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初探

时间:2022-10-15 04:08:05

国际化标准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初探

摘 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已成为现阶段教学领域重点研究问题。本文基于国际名师教学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引入国际化标准教学模式,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知名院校深化交流与合作,分别从教学方法的改变、精品课程建设、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等多方面展开了教学研究工作,基于多年来的现场教学与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做出评价。通过本次教学研究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加快我国教学领域与国际标准化教学的接轨,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 键 词:教学方法,创新型,教学观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现阶段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的加快,高等学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徐继存[1]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阐释。李方[2]对比分析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指出现代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合了传统教学方法。胡瑞卿[3]进行了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建立了一套评价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因素体系。杨国亮[4]研究了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重点论述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哈艳等[5]研究了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本文基于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已有研究成果,总结学习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横滨国立大学等国际名校的教学经验,结合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的实施,引入海外名师教育教学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就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建设,总结分析了国外先进教学经验,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教学研究,在深化高校教学方法研究方面和教学改革理论与探索方面开展了研究。

一 目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教学方法仍然主要采用讲授式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固定课时、固定教学内容、固定教学手段等常规手段开展讲授式教学,在老师的思维认知中,该类教学模式评判的标准往往被定性为考试分数,老师的主要任务仅是将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教给学生。笔者认为该类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空间的局限。传统教学的开展主要集中在教室,缺乏现场实践,学生缺乏实践感知能力,对于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把握。

(2)培养目标以及照搬方法不尽合理。传统教学以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为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导致多数学生培养的质量不高。

(3)教学框架不合理。在传统教学中,由于缺乏完备的教育思想,缺乏系统性的教学体系,教学理念、培养方式。

(4)学科交叉性未考虑。在传统教学中,不能使学生将基础学科、专业学科以及实践学科有效融合。

二 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探索

基于精品课程的开设、学生创新活动的实施以及学术视野的拓展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本次教学研究教学方式新颖,内容独特,讲解方式深入浅出。

1 基于讲授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究

在本次教学研究中,笔者提出课程建设要对接新课程理念,要以培养集“教、学、研”于一体的创新型人才理念指导教学改革,并将这些思考付诸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践,提出教师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笔者重点改革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现场教学,在教学中结合研究梯队现阶段开展的科研课题,增加实践教学和试验观摩环节,培养学生进行结构分析与动力学实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国际教育名师进行交流探讨,结合国际上先进的经验技术,笔者加强了学生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构建立体化知识体系、协作和竞争意识,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提升其专业理论功底,强化其发现、分析、论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创新思维意识、技能和态度。笔者联合众多国际教育名师就教学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了整合,使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均着眼于“国际化视野”理念,引导体现“研究型、实践型、互动式”的学习方式。

面向本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推出了《桥梁工程》、《土木工程结构防灾新进展新生研讨课》、《生命线工程防灾》等精品化课程。海外名师结合自身经验和理论知识,做了关于“弯扭联合加载下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研究”、“桥梁基础摇摆的减震隔震效应分析”、“城市基础设施震害”、“软土地基中基于地震变形方法的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研究”等一系列主题报告,保证了专业课程的新颖性和前沿性,从而拓展了学生专业视野。通过以学术讲座报告的形式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根据课程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课件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化IT技术更新改造传统课程体系,缩减教学时数,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结合国内外现场实例,图文并重,具体形象地对专业知识进行了解析,深入浅出,使其能够浅显易懂。

2 基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改革探究

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传统教育培养思想观念,不将考试分数与评价学生的优秀与否挂钩。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例,要注重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实践感知能力,对于设定的实验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在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意识。在课程教学中,笔者提出应重点讲授学科领域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及前沿性与热点问题,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科学合理使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学梯队成员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学习健翔桥、志新桥等典型城市桥梁,以及地铁十三号线桥梁病害检查等现场学习,进而很好地增加了学生对现场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和认识能力。

在教学开展过程中,笔者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了大型模型动力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设计的概念,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试验开展的正确方法,落实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和主动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使学生自己去争取并实现主体能力的教学理念。

在海外名师川岛一彦教授的指导下,研究梯队组织学生开展了“海上单桩式风电塔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缩尺模型试验、边坡的地震稳定性”缩尺模型试验。在模型试验的开展过程中,川岛教授结合现阶段日本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自身科研经验,对模型材料选择、地震动选取以及预期成果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重点就试验开展中起控制影响的因素做出了解析,保证了试验结果的合理性。

3 基于学生国际化视野拓展的改革探究

在本次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树立国际意识,加强理念的创新,国际名师会同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外各高校及科研单位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城市防灾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分别针对防灾减灾专业在其本校的发展及课题组开展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并对会议资料进行了整理印刷成册。借助本次会议,国际教学名师川岛一彦教授、村上处直教授、金泰焕教授、吉川忠宽教授也给学生作了有关“日本防灾的发展历程”、“高层建筑物防灾”、“东日本大地震后大槌町安渡地区灾害调查与防灾规划”的报告。通过本次学术会议的实施,与本土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紧密结合,从教育管理及运作方法等多方面形成了与国际的接轨,加快了我校人才国际化的进程。

三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评价探究

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人们对教育教学成果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手段,可以有效检验教学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笔者以价值判断为主,对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等的提高做出研究,分别从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以及学术水平等多方面开展对本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通过本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实施,我校土木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得到丰富,以培养集“教、学、研”于一体的创新型人才理念指导教学改革,使学生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笔者指导的多名博士生、硕士生荣获国家奖学金以及优秀学位论文,开展指导实施的科技创新“交通枢纽及地下空间的防灾设施调查和安全评估方法研究”获国家级二等奖,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到各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中,其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

四 结论

教育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影响因素很多,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本文基于国际化教学标准,进行了我国教育模式改革初探。但是在如何激发教师的教学改革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加强教学改革质量的监控等多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及不足之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致谢:本课题受到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MS2011BJKJ005)支持

参考文献

[1] 徐继存. 教学方法阐释[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11): 58-62.

[2] 李方. 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12): 91-97.

[3] 胡瑞卿. 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 (6): 159-162.

[4] 杨国亮. 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J]. 理工高教研究. 2004, (8): 93-95.

[5] 哈艳, 何莉辉, 薛澈, 刘晓鹏. 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 河北大学学报. 2010, (5): 134-137.

上一篇:关于建筑施工人员素质养成研究 下一篇:关于高寒地区隧道施工技术的探讨